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宋兰  李小霞 《科技信息》2010,(20):125-125
随着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呈现出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从原文转向译文的趋势.而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便不可避免的被提上了译学研究的日程.本文拟从现、当代的西方译论中有关译者理论的梳理,论述译者主体性怎样经历了一个由"隐身"到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相似文献   

5.
传统政治用语英译研究有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译文如何才是"忠实"的描述,缺少译者如何在译入语众多备选项中进行筛选的论述。从认知翻译观的视角,提出政治用语英译应以"翻译的两个世界"和"和谐翻译"为指导原则。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的英译为实例,论证了认知翻译观的科学指导性,进而探讨了实现认知翻译观原则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向婷婷 《科技信息》2010,(23):I0243-I0243,I0318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其语言高度凝炼且表意丰富、韵律则有音乐之美,也因此难以译好。如何评价译诗优劣,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我们提供参考标准。本文根据"三美论"分析"WhenYouAreOld"两译本各自所长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翻译理论中常见的翻译隐喻有"媒婆"说、"锦绮"说、"化境"说和"临画"说等。将翻译比作临画比较贴切,然而国内的译论家在使用这一隐喻时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定,将临画限定在相同的素材和法则之内,反而使问题不易阐述明了。去掉多余限制并完善后的"临画"说理论,将翻译比作用不同的画法来摹拟原画,其工具方法上的不同更贴近于翻译语言...  相似文献   

11.
闫朝鼎 《科技信息》2006,(4):259-260
翻译中的等效论和诗歌的可译性都是翻译界一直以来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把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从等同效果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汉语诗歌的特点,探讨了汉诗英译达到等效的重要性,困难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田露 《科技信息》2010,(26):I0144-I0144
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译评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侯桂新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从香港想象中国"为切入点,返回并重构了1937—1949年间香港"南来作家"群体"香港书写"发生的历史现场,围绕文学运动、现代媒体和作家个案的梳理和论述三个层面,将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和主体实践贯穿于中国现代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为"南来作家"群体拟定了基于文化生态和文学史转折的全新经纬。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主体性思维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和源语文化两个客体的理解与阐释,可根据思维学的分类法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翻译中的难点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应突显翻译思维的不同形态及综合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译学中的翻译理论往往相互矛盾,不能和谐共处,译界同行亦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作为一个新概念,"翻译效应学"是建立在中西传统译学、现当代译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整合中西译论的基础上,将翻译效应作为译论的元理论,统摄各种译论,并使它们在翻译效应的大旗下,和谐共生,互为支撑。本文从认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解释学角度,分别论证了翻译效应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试图对翻译效应学在多元化翻译研究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16.
赵护林 《科技信息》2012,(27):183-183
胡庚申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版标志着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正式问世,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译界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从理论研究、述评研究、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对现有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研究的问题,探索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8.
米亚宁 《科技信息》2010,(17):158-158,124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这一理论在其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其汉诗英译中的体现。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三之的内涵,认为许渊冲先生的理论在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20.
尹承捷 《科技信息》2010,(30):I0189-I0190
当今翻译学科领域流派越来越多,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并还没有定论。由于中国现当代译论过于吸收和借鉴,甚至照搬西方译论研究成果,故普遍认为中国译论不成气候。本文试图在传统译论视角下通过论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从而更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的积极的贡献,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