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结构蛋白质VP41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VP41蛋白质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一种结构蛋白,该蛋白质由病毒基因组上的wsv242开放阅读框(ORF)所编码,分子量为41 ku.根据vp41基因的序列,通过PCR扩增获得了该全长基因,将其克隆在载体pET-His上,以E.coli BL21为宿主菌,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含His标记的目的蛋白VP41,并制备了特异性鼠抗血清.当纯化的病毒粒子经去污剂处理后,VP41蛋白质被发现完全存在于病毒WSSV囊膜部分,Western blot杂交实验也证实该结果,表明VP41蛋白质是该病毒的一个囊膜蛋白质.通过Far-Western方法还发现VP41具有蛋白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4.
虎纹蛙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病毒感染细胞超薄切片中的病毒 ,发现细胞内病毒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由衣壳、核心体和其间的非电子致密层构成 ,大小分别为 (12 5± 7)nm (N =2 5 ) (角对角 )、 (84± 7)nm (N =17)和13nm ,在感染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 ,成熟病毒粒子在胞质中可积聚呈晶格状排列 ;病毒自细胞出芽释放时获得源于细胞的囊膜。回归感染证实虎纹蛙病毒的致病性 ,该病毒对虎纹蛙幼体和幼蛙敏感 ,浸泡和肌注感染死亡率为 10 0 % ;病毒可感染成蛙 ,但并不致死 ;肝脏和肾脏是病毒的感染器官 ;培养细胞内和释放进入培养液中的病毒粒子对虎纹蛙均具有感染性 ,说明虎纹蛙病毒的囊膜不是感染所必需的 ,缺乏囊膜的核衣壳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杆状病毒的提取纯化及病原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病毒纯化技术及电镜检测 ,发现患病的中国对虾体内有带囊膜的杆状病毒 .该病毒粒子大小为 (3 0 0~ 4 0 0 )nm× (1 60~ 1 80 )nm ,囊膜 2 0~4 0nm ,无包涵体 .人工回接实验表明 ,病虾的肝胰脏、中肠、胃、心肌组织内均分布有大量的病毒粒子 ,该病毒粒子在形态、大小、囊膜的有无及包涵体的有无等诸方面均与感染前部分纯化的病毒粒子一致 .根据柯氏法则 ,患病的中国对虾是由杆状病毒的侵袭所致 .  相似文献   

6.
2020年伊始,当大家沉浸在迎接新春的喜悦中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变化的情势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正在进行!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特点?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病毒究竟是啥病毒个头不大,结构简单,不属于生命系统。不过,你可别小瞧它,它有极强的进攻力,能依附其他生物生存。病毒形状多样,主要呈球形、杆形和蝌蚪形。它的结构极简单:核酸在最里面;核酸外围有蛋白质外壳,即衣壳;衣壳与核酸在一起,被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包膜(也叫囊膜)和包膜子粒(也叫刺突)。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训练集构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训练集构造方法.该方法针对传统预测方法缺乏足够的实验标记数据的问题,基于主动学习策略从非实验标记蛋白质数据中主动选择有效数据,并与原有的实验标记数据共同训练预测模型,以提高基准分类器的预测精度.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该方法在病毒蛋白质独立测试集上进行了预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准分类器的预测能力,性能优于现有的病毒蛋白质预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杨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8):1733-1736
研究Ⅲ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Ⅲ型)在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颗粒上的定位.利用免疫电镜技术,5nm胶体金标记IP3R-Ⅲ型抗原后定位观察其分布情况.实验表明在胰岛β细胞中,金颗粒大量定位于胰岛素分泌颗粒的内部及颗粒膜上.在分泌颗粒表面的切线部位,也有金颗粒的聚集.本研究证明胰岛素分泌颗粒存在IP3R-Ⅲ型,提示IP3-IP3R3型可能参与了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1981年从罹病的西昌杂毛虫(Cyclophragma xichangensis)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包涵体病毒。多角体直径为1.895±0.805μm,病毒束直径为146±37nm。病毒束内有1~10个核衣壳。包埋在多角体内带囊膜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74±10×275±25nm,经弱减处理而游离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56.3±3.7×465±34.5nm。游离病毒粒子仅及包埋在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中病毒粒子的71%,据此认为,观测多角体超薄切片中病毒粒子比观测游离病毒粒子更接近其真实形态大小。西昌杂毛虫多角体病毒,为我国首次发现,国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猿猴空泡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的主要衣壳蛋白VP1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大量表达,并自我装配成形态结构及免疫原性均与天然病毒粒子相同或相似的SV40病毒样颗粒(SV40virus-like particles,SV40VLPs),经表达条件优化及分子筛纯化,成功制备出高纯度的VLP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可见大小约为46kDa的VP1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证实VP1蛋白能够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发生反应,出现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纯化产物在透射电镜下可见直径约45nm的病毒样颗粒,显示出成功组装了SV40VLPs,免疫印迹试验证明VLPs能够与人抗SV40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1.
C型凝集素(CTL)是一类重要的先天性免疫因子,在对虾机体的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相对定量PCR实验检测基因表达量、绝对定量PCR实验检测病毒拷贝数、组织切片分析实验检测感染病毒细胞数.实验数据显示:WSSV感染能显著上调Lv CTL1的表达; WSSV感染的Lv CTL1敲降的凡纳滨对虾中,膜囊蛋白VP28表达量、病毒拷贝数和胃上皮细胞中的感染细胞数都显著高于注射ds EGFP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WSSV感染后,机体通过上调Lv CTL1表达来抑制WSSV复制.  相似文献   

12.
C H Streuli  B E Griffin 《Nature》1987,326(6113):619-622
In the lytic cycle of papova viruses, both uncoating of the viral genome after infection and assembly of functional virions take place in the cell nucleu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newly internalized virions are targeted to the nucleus and viral DNA encapsidated into particl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lthough the major capsid protein VP1 is involved in endocytosis, and largely defines virion structure, the functions of the minor proteins VP2 and VP3 have remained obscure. Here we show that VP2 from both polyoma virus and simian virus 40 (SV40) is covalently linked to myristic aci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myristylated protein in the nucleus and of a fatty acid being important in the structure of a nonenveloped virus. We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unusual modification on encapsidation and suggest that VP2 may be a scaffolding protein for virion assembly.  相似文献   

1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一种对虾养殖业中危险极大的传染性病原体,它是一种双链环状DNA杆状型病毒.ICP11是WSSV感染宿主后产生的一种高丰度表达蛋白,根据icp11基因的序列,通过PCR扩增获得了该全长基因,将其克隆在载体pET-His上,以E.coli BL21为宿主菌,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含His标记的目的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鼠抗血清.Western blot杂交实验结果显示,该蛋白不存在于纯化的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中,只存在于病毒感染的虾中肠组织的总蛋白中.这说明ICP11是WSSV的一种非结构蛋白.通过Far-western blot杂交分析,发现重组表达的ICP11会发生自身蛋白的聚合作用.凝胶过滤色谱层析法进一步证实ICP11蛋白可以聚合为二聚体.  相似文献   

14.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构蛋白VP28与VP26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 SSV)结构蛋白功能的研究数据还不多。怎样预测并验证那些新发现的蛋白功能,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是功能基因及结构蛋白的研究重点之一。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获得的W SSV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分析数据显示结构蛋白VP28与VP26在二级结构和跨膜结构域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而且,这两个蛋白与任何已知的蛋白序列没有明显的同源性,但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彼此间具45%的相似性,提示这两个蛋白可能执行相似的生理功能。一个特别设计的细胞吸附实验用于进一步研究W SSV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VP28和VP26所扮演的角色。实验结果显示,两个蛋白均可以与对虾鳃组织来源的细胞发生特异的体外吸附,表明VP28和VP26可能参与W SSV侵染宿主细胞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5.
对虾白斑症病毒体内外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SSV可经注射、投喂或共居感染克氏螯虾和日本沼虾,病毒感染的组织匀浆物注射后发病很快,但蔗糖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较慢,Ficoll-400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时间介于前二者之间。中国对虾细胞内WSSV一般每个囊膜只含一个核衣壳,但此毒种经克氏螯虾反复增殖后,多粒包埋的病毒粒子明显增多。从病虾的每克鳃可提出约0.66mg的WSSV。含WSSV的血淋巴或组织匀浆液感染8种昆虫细胞后,传代2次仍未观察到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16.
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蟹类的感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发生期间,养殖虾池内的蟹类也往往出现异常甚至死亡.通过WSSV对三疣梭子蟹(Portumus trituberculatus)的人工感染证实了其感染性.三疣梭子蟹在注射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注射后第6天死亡率最高;经口感染,三疣梭子蟹在感染后第25天全部死亡,在15~20d死亡率最高;在浸洗感染和对照组30d内无蟹子死亡.在感染死亡蟹子和发病虾池内病蟹的鳃、上皮组织的细胞核内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其形态特征与在对虾上观察到的一样.用PCR和单克隆抗体的FAT法在注射感染和投喂感染的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阳性结果,浸浴感染的蟹子和健康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阴性结果.蟹类(三疣梭子蟹)对WSSV的敏感性较对虾低,为此蟹类有可能是WSSV的携带者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7.
白斑综合征病毒对日本囊对虾仔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虾组织匀浆上清液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进行攻毒,于0,6,12,24,36,48,72,96,144 h时间点取样,以研究WSSV对仔虾体内总蛋白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感染后,与吞噬作用相关的水解酶ACP、AKP呈显著变化,于24 h时达到最大值;与氧化应激有关的SOD和PO也变化显著,分别于72和6 h达到最高值;ACP、AKP、SOD和PO均对病原反应敏感,可以作为WSSV入侵日本囊对虾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重组多表位蛋白制备疫苗的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利用目前有研究证实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与致病力相关的重要决定因子囊膜蛋白VP28、VP19和被膜蛋白VP26,从这三种蛋白基因中筛选表位基因,将这些筛选到的抗原表位通过最优化的方式组合以及密码子优化,组成新的表位基因序列,命名为Y1798G,长度为509 bp。将该基因克隆到p ET-32a原核表达载体,生产抗原表位蛋白。将纯化的抗原蛋白注射到小白鼠体内,获得抗体;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获得的抗体能否识别结合WSSV。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对WSSV具有特异抗原性,可见此种制备对虾白斑病毒疫苗的策略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Architecture of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es in influenza A virus partic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da T  Sagara H  Yen A  Takada A  Kida H  Cheng RH  Kawaoka Y 《Nature》2006,439(7075):490-492
In viruses, as in eukaryotes, elaborate mechanisms have evolved to protect the genome and to ensure its timely replication and reliable transmission to progeny. Influenza A viruses are enveloped, spherical or filamentous structures, ranging from 80 to 120 nm in diameter. Inside each envelope is a viral genome consisting of eight single-stranded negative-sense RNA segments of 890 to 2,341 nucleotides each. These seg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nucleoprotein and three polymerase subunits, designated PA, PB1 and PB2; the resultant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es (RNPs) resemble a twisted rod (10-15 nm in width and 30-120 nm in length) that is folded back and coiled on itself. Late in viral infection, newly synthesized RNPs are transported from the nucleus to the plasma membrane, where they are incorporated into progeny virions capable of infecting other cells. Here we show,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serially sectioned virions, that the RNPs of influenza A virus are organized in a distinct pattern (seven segments of different lengths surrounding a central segment). The individual RNPs are suspended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viral envelope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budding virion and are orie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budding tip. This finding argues against random incorporation of RNPs into virions, supporting instead a model in which each segment contains specific incorporation signals that enable the RNPs to be recruited and packaged as a complete set. A selective mechanism of RNP incorporation into virions and the unique organization of the eight RNP segments may be crucial to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viral genome during repeated cycles of re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