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本文以城市游憩绿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城市游憩绿道的相关概念和设计方法,并以凤阳市中心城区为例,阐述具体的游憩绿道系统设计,对城市绿道的路线规划和旅游线路开发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道的产生正是在人们渴求改善城市绿色空间环境、建立人性化绿色步行通道以及联通城市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对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意义的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具体方案模式设计,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具体实施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城市绿道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频道”,以南京雨花南路绿道设计为例,多目标系统化整合设计,一个绿道本体,多种功能分享。该文从地域文化、绿色低碳、休闲游憩3个核心目标导向出发,以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相关研究为指导,构建符合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绿道,在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市民生活体验,打造市民共享的“绿道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道是维系城市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场所,提升绿道景观感知的丰富性,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绿道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选取合肥市新老城区3个绿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使用者对绿道景观感知的满意度,辅以Person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整理出影响城市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的核心因子,并建立满意度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总体上使用者对于城市绿道景观感知较不满意;测度体系中有6个评价因子与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关系密切,且触觉感知在景观感知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占有较大比重.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讨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绿道休闲环境,满足人们游憩需求,通过调研上海3条典型城市绿道,开展使用者问卷调研,建立了上海城市绿道休闲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修正重要性-绩效性分析法(IPA)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使用者年龄分异与绿道休闲环境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中青年是上海城市绿道活动的主力军。总体使用者对"绿道环境"类指标满意,不满意集中在"绿道设施"、"服务管理"、"安全便捷"类指标,急需改进的指标为洗手间、休憩设施、视线盲区、健身设施。年龄与"休憩设施"、"洗手间"的感知度、"健身设施"、"洗手间"的期望度显著相关,这些相关指标均属于"绿道设施"和"服务管理"类。据此提出根据不同年龄段者的需求提升上海城市绿道休闲环境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郑锜功 《科技资讯》2012,(28):210-210
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其规划需要体系化的方法。随着城市建设进一步推进,绿道这种符合城市环保建设要求的园林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市民娱乐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广东省城市绿道的建设基本符合生态旅游需要,若在人文特色上深入探讨,可以打造出个性化绿道,提升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水系及其滨水区和区域水系与城市有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具有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的特征,有必要借鉴绿道理论进行规划管理。文章从构建城市区域的水系绿道网络入手,提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和城市滨水区多目标规划模式,在水系绿道的框架内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滨水区旅游经济复兴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山水城市绿道的诉求,从山水城市理论发展研究出发,剖析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进而总结出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构建的影响要素与特征,提出了山水视角下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的策略架构,并以典型的山水城市洛阳市为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绿道以其功能复合性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绿道理论与生态城市内涵契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踏勘调研、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生态优先,修复城市蓝绿网络""传承文化,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关注民生,响应美好生活需求""激活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等绿道规划策略.实现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武汉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应用的现状,调查了园林植物在城市绿道建设中的选择和配置方法。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城市绿道建设中共使用150种园林植物,涉及45个科,92个属,其中大乔木8种、乔木27种、灌木(含亚灌木、藤本)53种、草本(地被)植物62种;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有水面植物配置、驳岸植物配置、陆生植物配置3种基本类型。对后期武汉市绿道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