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城市化是现代工业、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为我国上世纪90年代乡村小说带来新的创作资源和新的创作格调。它在三个方面促进了乡村小说的变化:城市化所致的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城市文化对乡村的进逼使部分作家拒斥城市、皈依乡土;城市化使乡村的人文状况受到作家们的关注。其中传统价值观的处境、乡村在经济、政治方面显现出来的文化劣势是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化带来了近年乡村小说审美格调的变化,如城市生活描写成为乡村小说的有机构成部分、乡土色彩淡化、文风趋向质朴平实等。我国乡村小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李勇 《科技资讯》2010,(11):242-242
每位作家都会选择一种文化立场来观照和构筑笔下的世界,从而形成其不同的写作观。在"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作家中,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文化启蒙和描写乡土诗情的两级,论文从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及作者相同的写作对象迥异的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和迟子建分属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思想艺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悲悯情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小说悲悯情怀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都市和乡村文明的冲突中,他们坚守乡土文明立场,但又对乡土文明救赎无力;男一个是在主流和民间文化的选择上,他们都坚守民间文化立场,关注平民的生活,而平民的生存境遇和命运又充满了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热爱,伍尔芙与福克纳的小说都自然地呈现出诗化倾向,又由于作家的个人风格不同,他们的诗化小说各具特色,但两位作家在诗化小说的探索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只是简单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的模式,将诗歌的象征意象与浪漫的激情融入小说中,从而赋予小说新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沈从文都是极具特色的作家,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密不可分。民风民俗给他们的文学创作,包括人物形象的设置和安排、小说的表现形式以及思想价值等,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从、孙犁都是现代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本的解读,既可了解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导性形象塑造的态度,以及导致其“女性化倾向”现象的更为深隐的创作心理,又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审美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乡土小说一直面临的困境。对乡土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苦难”存在的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支配着作家和批评者,它不仅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种种问题,也导致批评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偏差。阎连科的《丁庄梦》以一种简单、富于象征性的结构和语言给乡土小说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乡村重大题材的书写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撒谎的村庄》《扑克》和《上岭村的谋杀》新乡土小说三部曲的解读,从乡土、乡情和乡思三个层面,对凡一平的乡村文化心理进行阐释。认为《上岭村的谋杀》实现凡一平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堪称近年中国文坛的一部力作。因为它的出现,新乡土小说获得了有力的支撑。新乡土小说,不仅要唤起人们对乡土的体认,而且要接通人们与乡土的血脉,还必须抵达对今日乡村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台湾六、七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乡土小说,大多表现了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这一现象与大陆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全文试从人的工具化揭露、殖民语言的批判、消费情欲讽刺这三方面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重要的"三农"题材作家之一,张炜的小说呈现了现代性冲击之下乡土中国的发展与裂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在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形式批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张炜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深入张炜的文本世界及其精神内核,就必须立足于新时期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语境特别是中国乡村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以自然权利诉求和现代性断裂为研究视角,准确理解和阐释张炜重要的文学实践,探究张炜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不再把社会政治当做影响乡村人物命运的唯一制约因素,无论是有过短暂下放经历的“知青作家”,还是乡村出生后来又栖居城市的作家,他们投向乡村的目光、对待乡村人物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关于乡村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都远比新时期之初要更为复杂而深沉、迷茫而沉重.这些小说的情节、画面和格调,给高歌猛进的80年代思想文化主流抹上了一层乡村底色,显示出文学面对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作家,以城市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自觉运用现代理性的眼光,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在批判乡土文化落后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对乡村的眷念和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在诗意乡土的精神回望、变异现实的理性批判、生存困境的人生感悟等方面,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的乡土小说可分为两类,重点是描述现实乡村的一类,本文将以《雷庄户》为主要范本着重分析一下这类小说的人物个性及造成这种个性的原因、叙事方式;另一类是田园牧歌型的小说,本文将只简单分析一下受作家钟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西彦是一位有影响的浙东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在他的整个创作中颇具分量,也在乡土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乡土小说既继承了由鲁迅等第一代乡土作家的批判传统,又将乡土文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着自己的特色,并引领着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作为"乡土作家"的王西彦在乡土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浙东乡土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知识者 ,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场” ,情形之一为他们借助叙述者的职能将其立场和观点置于权威的地位 ;情形之二是通过知识分子身份的人物形象 ,表达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自我在其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