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邝奕彬 《科技信息》2009,(10):103-103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其词学理论的根本,是其探寻诗词艺术魅力的标准,本文试从情与景、典型与概括、审美与联想诸方面,谈谈对“境界”说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3.
“境界”之说,并非王国维的独创。其《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就论词而言,而且在持论中有创新、有发展,应用也更为广泛。本文从《人间词话》相关词条中分析其“境界”说的涵义,表述个人理解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人间词话》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在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对一部词学著作如此“关怀”尚属罕见.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的研究成果丰硕,适时总结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学术动向,进行学术创新;梳理《人间词话》的研究史,可以窥探学术史发展之一隅.对于已然处于研究“末期”的《人间词话》而言,要想取得新进展必须寻求新的研究理路.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材料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加之研究视域的转变,《人间词话》的研究尚有一片空间.《人间词话》百年反思将从版本、学术论文两个方面入手,探索版本的衍生过程,评估学术论文的理论价值,关注未来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6.
张易平 《科技咨询导报》2012,(7):221-221,223
本文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借錾,探讨如何鉴赏古诗词,如何进行成功的文学创作,从《人问词话》看王国雄在对古诗词比较鉴赏与评价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创作方法,文学艺术境界,美学思想等奋方面的观点态度,进而正确理解《人同词话》中的种种境界,认识自我,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7.
虽然《文心雕龙》与《人间词话》立论的文化背景以及批评标准和思维模式有较大区别,但《文心雕龙.隐秀》篇与《人间词话》境界说对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的要求却有一致性。王国维“有境界”是对刘勰“有秀有隐”的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章从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和意境的比较入手,探析了意境形成的主客体原因,指出意境是情景交融中产生的“空间效应”美感,也是诗歌读者心目中的“再生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从而指出,推崇“讽谕说”者,是在怒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与传统的“意境”理论相比,王国维更重视诗歌客观、真实、自然方面的特征。王国维还提出了关于“境界”说的几对范畴,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境界”说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以《诗》说《诗》"是一种探寻《诗经》本义的阐释方法,突破了汉代由《诗序》所确立的将《诗经》政治化的阐释传统,为《诗经》的审美阐释开辟了道路。在这种阐释原则的主导下,朱熹重申了《诗经》的情感本质和"言有尽而意无余"的审美兴味。对《诗经》本质的重新阐释,使得朱熹建立起一套与《诗序》所确立的"《诗》教"传统迥然不同的诗教体系,把诗歌教育的发生与实现机制理解为以"情"为枢纽的感兴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使读者"思无邪"。  相似文献   

1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镜秘府论》的发现和校注等资料的参照佐证,《诗格》著作权归属于王昌龄得到普遍认同,“三境”说逐步走向学术深入研究之路。“三境”说是标举中国古代意境论形成不可缺少的奠基性学说,它使王氏成为“意境”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学术界对“三境”说的认识存在着“三形态”说、三形态与三品格层次兼容说和“三品格层次”说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论争。笔者认为“三境”说在三种类型诗作中都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而不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5.
“词话”一词,本身就带有说唱文学的鲜明特点,“话本”是指“说话”艺术的文字稿本。《金瓶梅词话》的故事结构虽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留着明显的“话本”风格,但它已是第一本以它话写的世情章回小说了。  相似文献   

16.
雪莱的文论作品(《为诗辩护》以其语言之优美隽永,内容之丰富深刻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拟从(《为诗辩护》中对现代性危机的透视以及它的文论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梳理,揭示了这篇文献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柳毅传》作为唐传奇中的名篇,深受儒家"温柔敦厚"说的影响。从伦理教化的主题、尚和谐的美学精神、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及"谲谏"艺术方式等方面对《柳毅传》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需要,与小说作者的身份、才学、交游、所在文学团体、文学观以及诗歌羼入小说的文学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白族长诗《鸿雁传书》是大理白族民间“思妇”诗。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解读,长诗因是那个时代白族人民艰难处境的现实写照而流传至今;长诗中的“思妇”因承载了白族人民的孝道思想、美好心灵而为白族人民世代传唱,并被赋予夫妻团圆的幸福结局;长诗因是白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情感需求、情感宣泄而历久弥新。长诗说的是民风、民俗,唱的是民心、民魂。  相似文献   

20.
对《礼记》中的"为"字进行穷尽性统计,以此来观察它在上古汉语里的各种语义语法功能。"为"在《礼记》中主要有动词、介词、助动词等用法。将动词"为"、助动词"为"和介词"为"按照其在文中的具体语义语境划分为多个义项,并分类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