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有许多和星座有关的神话,最完整和最有趣味的要数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见诸于文字的“牵牛”、“织女”二星及有关的天河,最早出于《诗·小雅·大东》篇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睆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跂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的“汉”,即天  相似文献   

2.
卵生神话的产生与太阳崇拜思想、鸟崇拜思想、稻作文化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它更与鸟崇拜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朝鲜古代鸟崇拜思想与卵生神话是独自发生、发展的,并非。南方流入”。朝鲜古代卵生神话是原始狩猎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可分为南北方卵生神话。稻作文化的传入推动了朝蚌卵生神话的演化,丰富了朝鲜神话元素和象征体系,并促使南北方神话在原型结构上进一步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古迹等密切联系的口头故事。它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介乎神话和民间生活故事之间的故事。传说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觉醒之后按一定的逻辑创造的口头文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神话产生的基础削弱了,而社会生活更日趋纷繁和复杂。在政治、军事斗争、生产斗争及日常生活中,许多英雄豪杰、名人巧匠、重大事件等等,引起了人民传述自己历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说逐渐产生并兴旺起来。 常常有人将神话与传说统称为“神话传说”,这是不妥的。对此,茅盾在《神话杂话·神话的意义与类别》里阐释道:“传说(legend)也常被混称为神话。实则神话自神话,传说自传说,二者绝非一物。神话所叙述者,是神或半神的超人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张光直先生对古代神话的研究为参照,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神话研究的意义,解析神话构筑政治权力的过程,认识神话故事叙事的政治效用与“神圣性建构”,进而对古代中国神话对权力独占的象征进行文本解读,梳理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神话与古代中国政治权力是互相建构的过程,神话加强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神圣性,统治者反过来将神话不断历史化。  相似文献   

6.
中印创世神话孕含着对光明的崇拜。印度神话作为玄学思辨的依托,蕴涵着古代印度人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其历史神话化的主体文化是崇尚神权;中国神话注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认同的是“天人合一”,神话历史化的实质是崇尚王权。  相似文献   

7.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补天造人”的伟大业绩给她带来了。人类的拯救者和再生者”的崇高称誉。有关女蜗的故事在古代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记载,一些古籍虽然存有女娲的一鳞半爪的材料,但却缺乏统一的叙述。为此有必要对女娲的神话传说进行一番扼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民俗学著作,为我们研究南北朝的荆楚文化,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其内容包括历史事件与人物、农事生产、医疗卫生、祭祀、爱情婚姻、文体活动、迎新去恶等七方面的风俗。其中具体展现古代荆楚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并保存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不少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太阳母题神话。多日神话乃其中之经典篇章。完整的多日神话包括生日、多日和征日三部分。古代典籍中均仅存片断,各民族传说中保存得相对完整。对于多日神话原型和寓意的阐释,“酷热干旱说”、“十干历法说”、“诸日部族称王说”等都不够圆满。其实,这个神话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原始记忆,是对远古时代“幻日”这种自然天象的一种幻想性解释。最新的“多日并出”现象为之提供有力的证据。这个神话的深刻寓意则与原始宗教有关,它折射出我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中的日神信仰。  相似文献   

10.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Lisa Raphals著,胡建升、周黎译的《古代占卜比较研究的中国视野》谈了占卜的分类,对20世纪希腊的占卜、古典文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占卜理论的中国视野,由对中国和希腊材料的比较进而对人文进行了讨论。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初探》认为,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  相似文献   

12.
王鸣阳 《科学世界》2005,(10):92-93
一般人所知道的恒星和星座的名称,大概有“七夕”神话中的织女星和牵牛星,猎户座、北斗七星和仙后座等。再有的话,那就是北极星了。甚至在歌曲中.也有唱到北极星的。许多人都知道北极星是北部天空中的一颗“不动的亮星”。  相似文献   

13.
全新世中期的旱涝变化与中华古文明的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绍武  黄建斌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0):1238-1244
综合分析了考古文化、史料及古气候3个方面的资料,证明在6000BC,4000BC及2000BC有3次大范围的干旱期,而在2100—2200BC,2600—2900BC及4400—5400BC有3个洪水期.6000BC的干旱期可能与8.2ka BP的冷事件有关.冷事件之后,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及皂市文化先后在中华大地发展.4000BC的干旱可能与5.8—5.9ka BP的冷事件有关.黄帝远古文明在这时期萌芽.2000BC的干旱与4.3—4.1ka BP的冷事件相关联.2070BC年夏朝建立,开始了历史上被艳称三代的夏商周灿烂文明.中国古代史有许多关于洪水的神话与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是神话,“大禹治水”是传说.神话与传说传递了重要气候信息.洪水与干旱交替与中华古文明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夏朝建立的基础就是“大禹治水”,而气候干旱可能对“治水”成功产生了影响.从东北南部到华北,再到青藏高原东部,转向华南、南海,一系列的古气候记录证明了以上提到的干旱期与洪水期.而现代观测资料则证明这与夏季风的减弱与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星座的由来     
人在地球上仰望天空,觉得天似穹庐,这个表观上的球面叫做“天球”。 天空中繁星璀璨,倘若不依据一定的规律,要辨认这么多星星真非易事。古人为了方便认星,就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恒星划分成群,并在每一群星中用想象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连接起来,形成各种图案,这些星群就称为星座。此外,人们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星座和神话故事挂上钩,因此,最古老的星座名称通常都源自更加古老的神话与传说。 也许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下游(今属伊拉克)的苏美尔人就开始将群星“分而治之”了。此外,他们还开始系统地注意恒星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化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特别是将动物的形象气质、人的精神和神的超自然力结合起来,对人物神性铺张渲染,塑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空灵化倾向,也透露出古代神话中圣贤英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印度十世纪之前的历史人物大都不能确定活动的年代,这与印度古代的时间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综合印度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看,体现出了一种非自然顺序的随意性极强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共时性、整合性、非连续性(跳跃性)。产生印度古代这种独特的时间观的原因是印度原始宗教的延续性和宗教的普遍化造成的原始思维习惯.在文明社会中的滞后反映。因为原始思维本身就遵循一种“互渗律”的具体思维,允许时间被文明人看来是扭曲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印创世神话孕含着对光明的崇拜。印度神话作为玄学思辨的依托,蕴涵着古代印度人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其历史神话化的主体文化是崇尚神权;中国神话注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认同的是“天人合一”,神话历史化的实质是崇尚王权。  相似文献   

19.
神话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当某一神话的基本框架结构具备了“母体”功能时,以这一神话为母体,会孕育出新的“变体”,这就是神话的所谓变异式的演变规律。牛女神话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其为母体,呈现了数个阶段的变异式发展。每一次变异式发展,便意味着一个与母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变体的产生。这种旧体通过变异而获得新生的发展。演变之路,是中国古代传统神话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先秦文献中,描述西域昆仑的人物中出现频率最高,事迹陈述最详者应属西王母。古代典籍里最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神话西王母的首推《山海经》,该文通过分析《山海经》等古籍,从西王母的形象,居处及神职三方面浅析西王母的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