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鸿雁 《科技信息》2012,(34):I0104-I0105
时下随着文化研究的热潮,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此时正拉起翻译风帆,扬帆远航。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唐诗英译,主要阐述了文化对唐诗翻译的影响。文化缺省是一种语言缺少对方语言中的文化成分,往往导致翻译失误。本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翻译缺省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对唐诗翻译实践有所帮助,加强世界人民时中国悠久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晓明 《科技信息》2009,(28):I0142-I0142
合理的唐诗翻译流程是一个宏观微观结合的双层次框架结构。唐诗的最大特点是凝结于诗句中的语言和文化的集合体——意境。意境在英译的整个流程中应保持整体传递,不可分割。因而,意境是唐诗翻译的单位。为了原汁原味传递唐诗的意境,翻译语言手段应该杂合。  相似文献   

3.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4.
谭颖沁 《科技资讯》2006,(22):241-242
关于中国古诗尤其是唐诗的英译大致上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注意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的自由派,二是重视声韵,用传统英语崎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整体美的格律派。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唐诗《春晓》的两个英译本的优缺点来探讨唐诗英译的问题。本文认为,刘重德教授提出一定押韵形式的英译法将上述两个流派的努力方向结合起来了,是解决唐诗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最能保持原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程福干 《科技信息》2010,(24):I0155-I0156
传统的古诗英译观往往重意义轻形式,而经验功能分析的视角认为形式也表达意义。笔者对一首唐诗作出示例分析,并对系统功能翻译理论的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诗歌的翻译入手,就三位翻译家的几首唐诗的英译技巧进行比较,而认为唐诗英译意美是第一位,而形美、音美应放在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我国最早且最难通读的一部历史文献。由于书中文字歧异和通假字多,偏词偏义多,词语古僻,词义古奥等,增加了翻译难度,文章仅就《尚书》英译本中“惟”字的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词义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8.
翻译层次论是外文翻译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许渊冲先生韵译唐诗充分体现了翻译层次论的指导思想 ,使唐诗的意境通过西方语言得到充分的展现 ,为当代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的典故赋予唐诗一定的文化意蕴,但也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唐诗典故翻译中运用了文化转基因的手法。译者借用目的语优质文化基因恰当地传递了源语文本典故的文化涵义,从而将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充分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1.
夸张时间指示语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文化特色;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许渊冲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技巧来翻译这些夸张时间指示语。达到了传播传统中国文化的目的。这是归化翻译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结构特点不同.唐诗不可能等值翻译。本文通过对唐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突出了采用归化策略和创造性选词对原诗"意境"的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隋妍 《科技信息》2013,(13):217-217,219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多样的修辞手法又给唐诗增色不少,双关,就是其中一种。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以《竹枝词》为例,探讨唐诗中双关的翻译。并通过对不同译文的比较,探索双关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知道翻译是一件难事,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第一样是翻译受拘束,不便言所欲言。而且稍一不慎,便会弄出在自已作书时不必弄出来的毛病。要翻译好,起码的条件,必须斯翻的文字好,翻成的文字好,所翻的科目也好。换言之,就是至少要精通两种文字与一种科目,自已写东西也是用不了这许多的。有人定翻译的标准为信,远,雅。信,当然第一必要;雅便难说,远也要看对于什么人。但无论如何,有些人看得下去,总是必要的。 翻译虽然难,却是许多人也都晓得,现在中国很用着它。现在中国是怎样受着西洋文明的影响,但是真正知道西洋文明的却实不多。许多人…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反映一种世界观,持不同语言的人,其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亦不同,这种差别在东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汉语重意念,偏向于综合思维和形象思维;印欧语言重形式,偏向于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翻译的艰难就在于要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真正成为另一个民族的说话人,获得这个民族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唐诗中出现的概数翻译为例,从汉译英这一角度对概数这一常见现象的译法进行阐述,把概数分为形似概数但是确数,形似确数实际是概数和从唐诗演变而来的俗语概数三类进行翻译举例和分析。并归纳出按数字直译、省去概数以抽象的形容词代替、完全意译从而使译文中完全看不到概数的影子三种比较普遍的译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训练。课文的精文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读才能体味得出。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好方法,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朗读教学法源远流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这些古人传下的读书名言,充分说明了古人很懂得语文学习中的多读熟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我国最早且最难通读的一部历史文献。由于书中文字歧异和通假字多,偏词偏义多,词语古僻,词义古奥等,增加了翻译难度,文章仅就《尚书》英译本中“惟”字的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词义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20.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