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体的微观构成部分没有呈现颜色,颜色不是物体微观的表面性质。通过光的作用,物体同样没有传给我们颜色。颜色的本质是,人类作为知觉者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在自身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性质。当代颜色哲学的主流观点:颜色实在论是错误的。否定它有利于克服怀疑论,并消除事实和价值的二分对立。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各种颜色,实际上就是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照射到物体上后,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质地,光线照射后,其吸收、反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显示出多种多样、丰  相似文献   

3.
光的骗术     
唐云江 《科学世界》2012,(10):90-91
物体发出光,或者被发光,总之,只要从物体来的光到达我们的眼睛,就会在眼睛中成像,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因为日常经验中光是直线行进的。沿着光到达眼睛的方向反推过去,就判断出物体所在的方向;再根据光线角度的变化程度判断出物体的远近。如果光线拐了弯到达我们的眼睛,我们无法判断光的弯曲,只能认为物体在光线来的方向。当然,如果有物体在那里,但其光线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那也看不到这个物体。所以,有时眼睛是会被欺骗的。  相似文献   

4.
光与成像     
<正>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是亮的。这就说明物体在发光,或自身发光,或者被其他发光的物体照亮了。不过,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自身是不发可见光的,我们能看到这些物体都是被自发光的光源(主要是阳光或灯光)照亮而反射或散射光的缘故。还有,要看到物体,光必须具备直线传播性和互不干涉性。假如光不是直线传播的,我们就看不到物体,或  相似文献   

5.
从解剖学来看,人眼的构造酷似一架数码摄像机,但在功能上并不是摄像机所能比拟的。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就像一个CCD,只是其上排布的不是一个个光电转换元件,而是一个个视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在大脑中经过“加工”,形成物体的像。然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见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性,这就是我们说的视觉,进而大脑还要“判断”出所见的是什么物体。这最后一步的“加工”过程与摄像机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探究明白。  相似文献   

6.
神奇万花筒     
徐杰 《少儿科技》2012,(11):32-32
我们能看到周围许多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些物体将照射到其表面的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正是有了光的反射,世界才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7.
颜色恒常性是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颜色光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视觉特性。灰度世界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的颜色恒常方法,它假设客观世界中物体表面的平均反射比趋于灰色(灰度世界假设)。传统的灰度世界方法对整幅图像进行处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图像都满足灰度世界假设。首先采用层级分割方法把图像分割成若干个片段,然后采用使用灰度世界方法处理各个片段,得到各个片段的估计结果;最后对这些估计结果进行聚类,得到最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原始的灰度世界方法。与原始方法相比,平均误差降低至36.0%、中值误差降低至63.5%。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优于目前领先的颜色恒常算法。  相似文献   

8.
读书看报,欣赏绘画,观看景物,辨颜色……全凭我们这一双眼睛。眼睛能够接受光。接受了光为什么就够看见东西?还有,我们为何看到的是一五彩缤纷的世界?现在不少人都患有近视或者远视。患内障和青光眼的人也有增加的趋势。眼睛现这些毛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此外,已失明的人是否还能够恢复视觉?  相似文献   

9.
“可怕”的惯性也许是太“懒”的缘故,任何物体都喜欢保持自己当时的状态不变,运动的继续运动,静止的继续静止,这就是物体的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意思就是谁也无法消灭惯性,它会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0.
A:这是由于视网膜上负责感受颜色的视锥细胞的变化造成的。我们的视锥细胞中存在3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感受红色、绿色和蓝色3种颜色的光。这3种物质各自感受到的信号强度被组合在一起传递给视神经,我们据此就能判断所看到的是什么颜色。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由于红色视物质兴奋时间过长,引起疲劳,由它负责收集的红色光的信号强度就“被削弱了”,而此时绿色视物质处于兴奋状态会“趁虚而入”。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结构光的新型三维重构技术的原理和系统的标定方法.这种技术以条纹变形作为物体三维信息的加载和传递工具,以CCD摄像机作为图像获取器件,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对颜色信息进行分析、解码,通过已标定的系统计算来获取物体的三维面形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石膏像模型为对象进行了具体实验,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超光速佯谬和中微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因果原理意味着任何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然而,有许多讨论超光速运动粒子的尝试,这些讨论或者是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下进行的,或者是超越了狭义相对论。这些讨论都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即“超光速佯谬”。文中详细分析了这种佯谬,并证明它在与狭义相对论兼容的量子理论中显然是不出现的。在实在世界中,中微子最可能是一种超光速粒子。  相似文献   

13.
颜色-物体(color-objec)t Stroop范式是经典Stroop范式之一。本文根据国外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的研究,对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的概念界定、相关实验研究以及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研究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颜色-物体Stroop效应未来研究趋势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小知识     
<正>消防车为什么是红色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它们的波长和偏转角各不相同。阳光照射在物体上,各种物体对各种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便形成了各种颜色。在可见光中,红色光的光波最长,而偏转角最小,容易穿过水层、雨点、灰尘和迷雾。消防车漆成红色是为了在大雾弥漫的天气里、尘土飞扬的环境中或是狂风暴雨时,让人们老远就能看见它,为它让路,以便它尽快完成灭火抢险任务。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03,(5):44-44
现在社会中,我们谈世事时,都要谈到一个度的问题,今天提到自尊,也是如此。打个比方,我们学物理时,老师曾讲到了弹性:任何具有弹性的物体,都要有一个弹性区间,无论伸张或是压缩,都要在此区间之内,否则我们看到的只会是变形的!在心理学中,我  相似文献   

16.
《广西科学》2010,(4):291-291
黑洞的重力很大,会吸附一切物质。进入黑洞后,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的边界之内逃逸出来。随着被吸入的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会产生核与电子分离的高温等离子体。黑洞吸附物质会产生X射线,X射线反过来又会刺激其中的大量化学元素发射出具有独特线条(颜色)的X射线。分析这些线条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有关黑洞附近等离子体的密度、速度和组成成分等信息。  相似文献   

17.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美丽逼真的彩色图象。其实,这些绚丽多彩的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形成的。 我们知道,光是颜色存在的条件,而颜色则是人眼对光波的一种主观反应。一定频率的光,表现为一  相似文献   

18.
全息技术是测振的很有效的方法。通常用时间平均法测量振动物体的振幅要比其它方法精确,但是要确定振动相位则较困难。本文采用了参考光相位调制法来确定相位,用此法可较方便地确定振型。如果一个物体处于共振状态,参考光亦利用与物体同步振动的反射镜而振动。首先,用调制器调节振动反射镜的振动相位,使之等于物体上某点的振动相位。然后再以被调制的参考光作为基础,利用到达干板的参考光和物光来记录物体的全息图。在再现物体的干涉条纹中,物体上与参考光同相位、同振幅处就显出最亮条纹。这些最亮条纹是同一方向振动的等值线。如果在物体的表面上有若干个振动方向相互相反的区域,那么与最亮条纹同方向振动的区域就都存在最亮条纹;与此相反,另外那些没有最亮条纹的区域,其振动方向就相反。按照这个方法,可以计算出物体上任何一点的振幅,还可以获得在各个固有频率下的振型。全息干涉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光学技术,目前在许多部门正被用于计测方面,由于它能把计测对象粗糙表面的微小动态、静态变形特征用非接触方式进行全埸记录和再现,并可根据记录的干板再现干涉条纹,定性地了解所研究对象的变形状态和定量地计算其变形大小,因而在机械设计中日益广泛地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在模型动态试验中用来检验模型的动态变形更为优越。但是常用的时间平均法对于某些复杂的振型的相位状态往往不易判断,因而在判断其模态方面有困难。我室利用对参考光进行正弦波调制的全息干涉技术,成功地获得了被测对象明确的振动模态。  相似文献   

19.
赵锐 《科技资讯》2006,(32):149-149
仔细观察飞驰的轿车,有时会觉得它的车轮在倒转或不转,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物体所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在网膜上形成影像时,大脑随即产生视觉。如果这时闭住眼睛或将物体移离视线,则大脑中的视觉不会马上跟着消失,而可以继续留存一段时间(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暂留。  相似文献   

20.
任何惯性系对于物体运动的描述都是等效的,本文以不受外力的两体问题为例,讨论了物体的运动描述与惯性系的选择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