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马岗鹅选育基础群饲养观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 2 3 6只 3 0周龄初产马岗鹅母鹅进行个体观察记录 ,结果表明 :第 1个产蛋年 ,产蛋 3 4周累计产蛋 90 91枚 ,平均每只母鹅产蛋 3 8.52枚 ,个体母鹅最高产蛋达 78枚 ,最少只有 7枚。马岗鹅就巢性强 ,繁殖性能低。但由于个体之间就巢性存在较大差异 ,预示可通过选种降低种鹅就巢性 ,提高产蛋量  相似文献   

2.
对23600多只伊莎褐商品蛋鸡在成都地区饲养条件下,开产日龄的分布和早期生产性能的观察中,以及在本群鸡只在根据不同的开产日龄设置四个试验组的小群观察试验中发现,该品种鸡只的开产日龄和产蛋率达5%、50%和90%以上的产蛋日龄,均比该品种计划目标提前1~2周,开产期长达38天左右,欠整齐统一;四个试验组的开产日龄均与开产体重相关,其体重均要达到该品种20周龄的体重标准(1550~1650g)上下限±5%时鸡只才开产,晚开产鸡只是固体重过重或过轻,这是群体开产日龄不整齐规格的主要原因;开产早的1、2组的产蛋至多,平均产蛋率高于3、4组,差异极显著(P<0.01),3和4组平均蛋重大于1、2组,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同期水平上,各组间平均蛋重差异不显著,随日龄的增长,各组间蛋重差异越来越小;在前期产蛋中各组所创总产值和只平产值,仍是1组>2组>3组>4组,说明了达到该品种开产体重标准的鸡只,提前开产能获得较好的产蛋效益。  相似文献   

3.
对945只125日龄的伊莎商品蛋鸡不同体重组进行早期(19-25周龄)产蛋性能的观察结果:体重在开产前达到1600g以上时提前开产,达5%、50%和80%的产蛋率日龄,体重最重的A组比B组分别提早7、4和1天,比C组分别提早14、7和4天;试验期内的产蛋量,A组比B组多产蛋649枚,合46.24kg,比C组多产1683枚,合109.65kg;蛋重与体重呈正比,平均每蛋重,A组比B组多1.46kg,  相似文献   

4.
从四川南溪县、山东莱阳市分别引进四川白鹅和豁眼鹅,在武汉地区进行饲养对比试验,分析两个不同品种在武汉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四川白鹅,开产日龄263 d,产蛋持续期160 d,只均产蛋数64枚,均蛋重135.77 g,产蛋率40%,受精率86.0%,受精蛋孵化率85.8%;豁眼鹅,开产日龄298d,产蛋持续期118d,只均产蛋数38枚,均蛋重122.98g,产蛋率32%,受精率84.0%,受精蛋孵化率84.9%.二者受精蛋孵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数据说明,在武汉地区气候条件下,四川白鹅的繁殖性能优于豁眼鹅.  相似文献   

5.
以249只(207,42)马岗鹅为试验研究素材,分析了影响马岗鹅产蛋量的主要因素,得到开产日龄,连产期长,产蛋期及就巢天数与产蛋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84,0.9202,0.3799及-0.5159,结果表明:开产日龄,连产期长,产蛋期及就巢天数是马岗鹅产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马岗鹅种鹅人体变异较大,可望通过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继世代种鹅的产蛋性能。  相似文献   

6.
对945只125日龄的伊莎商品蛋鸡不同体重组(A组1600g以上、B组1400g~1599g和C组1400g以下)进行早期(19~25周龄)产蛋性能的观察结果:体重在开产前达到1600g以上时提前开产,达5%、50%和80%的产蛋率日龄,体重最重的A组比B组分别提早7、4和1天,比C组分别提早14、7和4天;试验期内的产蛋量,A组比B组多产蛋649枚,合46.24kg.,比C组多产1683枚,合109.65kg;蛋重与体重呈正比,平均每枚蛋重,A组比B组多1.46g,比C组多2.42g;在死亡率上,体重最轻的C组抗病力差、死亡率大,C组>B组>A组,在经济收益上,各组所创产值是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7.
饲养蛋鸡的目的在于多产蛋。实践证明,在蛋鸡进入产蛋期的前后,通过增加饲料营养和喂量等方法、可使蛋鸡开产适时、开产整齐、产蛋率递进迅速,从而提高蛋鸡的终身产蛋量和蛋重、蛋质,饲养效益提高2~3成。 一、增营养。母鸡从20周龄开始.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由原来的15%提高到17%,代谢能由原来  相似文献   

8.
对西双版纳斗鸡的体型外貌、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斗鸡体型高大,骨骼粗壮结实,胸肌发达,30日龄到60日龄之间的生长速度最快;产肉性能优良;肉质好,营养价值高,60日龄胸腿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91%和22.71%,脂肪含量分别为0.84%和1.85%.同时表明,日龄、性别对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影响较小,而部位对肉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狮头鹅生长发育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家养条件下选用狮头鹅80只,测定了12周龄前的体重、体斜长、胸深、龙骨长、骨盆宽和胫长,并对各指标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公、母鹅各指标在5周龄前生长状况基本一致,5周龄后公鹅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鹅。其中Logistic模型、Benallanffy模型和Gompertz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出狮头鹅各指标的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麻鸭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稻鸭共生(稻鸭组)和常规网上平养(常规组)两种饲养模式下饲养至体重达1.8kg,屠宰并测定其肉用性能。结果表明:①两组间的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胴体重、胸肉重、肝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肉率、胴体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稻鸭组的皮脂厚降低7.40%(P〉0.05),肌胃净重提高了5.43%(P〉0.05);③稻鸭组腹脂重、腹脂率分别降低了15.09%(P〈0.05)、11.76%(P〈0.05),腿肉重、腿肉率分别提高了8.10%(P〈0.05)、11.40%(P〈0.05),两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70日龄至90日龄的生长鹅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通过测定其增重及料重、屠宰测定及肌肉品质测定探讨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组比对照组增重明显增加,料重比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显著(0.01〈P〈0.05);各项屠宰性能指标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各组鹅肉中维生素C含量、总脂肪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影响风味的氨基酸总量等营养成分受日粮中维生素C的影响不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繁殖活动的季节性导致鹅苗及肉鹅供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通过对马岗鹅人为的控光、控料和强制换羽等综合技术措施开展反季节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反季节繁殖产蛋量、受精率和孵化率低于自然繁殖,但反季节繁殖鹅苗市场价格提高42.9%、种鹅年产雏鹅收入提高22.4%、利润提高34.3%,实现了鹅苗及肉鹅全年均衡生产,解决了自然繁殖高峰期鹅苗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跌的问题,经济效益高于自然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3.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鹅生长性能及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8日龄、体重相近的合浦灰鹅60只,随机分为3个组,采用精料 青料(黑麦草等)混合的方式进行饲喂试验,试验期为42天。第70d采血测定血清中尿素氮、转氨酶活性、血脂和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屠宰测定和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前期(28~49日龄),第2组日增重较高,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后期(50~70日龄)第1组日增重较高,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鹅的血清尿素氮含量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下降(P<0.05);血清转氨酶活性、脂类和脂蛋白含量等组间无显著差异。(3)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鹅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鹅肉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肌内脂肪、肌苷酸含量与蛋白质有正相关,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蛋白质水平提高,肌肉的营养和风味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太湖流域景观特征和水乡文化与景观生态的密切关系;对太湖流域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等级高以及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优越的区域条件和良好的区位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太湖流域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并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市镇水系普遍恶化,水乡景观生态受害,直接危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指出,太湖水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古城古镇的景观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太湖表层湖流对变化风场的响应特征,以及风场表层流场对蓝藻迁移的影响,通过GPS粒子示踪器对表层湖流进行观测,结合观测期间风场的变化特征和遥感图像,分析了变化风场条件下太湖的表层湖流特征以及蓝藻水华的迁移聚集过程。结果表明:太湖风场是太湖表层流场的主要驱动力,但受到地形特征、岸线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域表层流场对风场的响应并不完全一致;太湖风场影响下太湖表层湖流在空间上的广泛差异性是导致蓝藻迁移过程中在不同区域聚集程度不同的主导因素,也是区域性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风场表层流场蓝藻迁移聚集过程是一个依次传导的响应系统,条件适宜风场影响下的流场是触发蓝藻水华短时间、大面积暴发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太湖现代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太湖现代沉积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和常量元素分析,由此推断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风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物源。太湖沉积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云母、正长石和钠长石,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化学组成显示,太湖沉积物的烧失量较高,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成分相比,Na、Na、K、Mg亏损,Mn、Ti富集,上部陆壳成分标准化图表明其风化程度明显强于下蜀土。化学风化程度指标CIA、Na/K值和Fe/Mg值的变化也表明太湖沉积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比下蜀土强,,并存在地域的差别。太湖沉积物的CaCO3含量明显较低,反映了太湖流域本身的特点。所有这些特征表明,太湖沉积物的形成不仅与物源、地域位置有关,而且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水环境恶化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潜在影响,通过两者的相关分析,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太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54—2013年太湖水位特征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54—2013年的逐日水位资料,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及年平均水位共3种水位特征要素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太湖流域降水资料和工程引水资料,揭示了导致三者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控制性因素。结果表明:(a)1954—2013年,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总体上不具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其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汛期降水的年际周期性振荡;太湖年内最低水位、年内平均水位均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尽管两者在2000年之前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太湖流域降水丰枯振荡,但在2000年之后的“引江济太工程”等大规模引水活动已成为两者在流域降水整体偏枯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水平的主导性因素。(b)沿江引水使太湖的年内最低水位出现时间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太湖风场特征、湖流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风场对太湖湖流的影响,在太湖不同区域布设6台多普勒剖面流速仪和4座气象站,获取同步流场和风场数据,分析夏季风与湖流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a)风场方面,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各观测点间风速差异较大,各观测点间风向随风速减小而差异扩大化。(b)太湖流场具有明显的风生流特征:空间上,大风(时段平均风速在6.7 m/s以上)情况下,西部湖区出现逆时针环流,湖流分层不明显;小风(时段平均风速在3.8 m/s以下)情况下,没有明显的环流出现,上、下层湖流分层明显,各层流向相对稳定但不相同,补偿流发育。(c)流速方面,10 cm/s以下流速比率90%以上,局部区域水流速度在强风条件下可达20 c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