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艳凝 《松辽学刊》2005,26(1):26-27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最佳反应条件,同时在成本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对各种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进行了对比,并讨论了合成酯的最佳方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树脂D072为载体,采用动态吸附法负载Fe2+,制备了非均相芬顿反应催化剂,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动态吸附法制备非均相芬顿反应催化剂的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Fe2+溶液初始浓度2 000 mg.L-1、pH=4和反应时间为40 min时D072负载Fe2+的平衡吸附量为113.6 mg.g-1(干)。D072对Fe2+的动态吸附符合Thomas模型,KTH为7.55×10-2mL.min-1.mg-1。通过吸附前后树脂D072表面SEM形貌比较发现,D072表面没有明显的裂纹。可见,动态吸附法能够避免催化剂的磨损。以D072为载体的非均相芬顿反应催化剂静态法对三种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率达到97%。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Ⅸ.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脉冲微反应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机理。指出甲烷二烷二氧化碳反应首先是甲烷逐步脱氢至碳并生成吸附态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然后二氧化碳消炭生成吸附态的CO,CO从催化剂表面解吸成为气态CO,其中未及时消除的碳失活并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上。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间歇搅拌反应器中,用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水解乳酸丁酯的反应动力学.测得了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水解反应数据,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满足单点吸附机理,受表面反应控制,该表面反应是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水与未被吸附的乳酸丁酯发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连续脉冲微反应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理。指出甲烷二氧化碳反应首先是甲烷逐步脱氢至碳并生成吸附态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然后二氧化碳消炭生成吸附态的CO(ad),CO(ad)从催化剂表面解吸成为气态CO,其中未及时消除的碳失活并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上。结果表明CH4CH3+H是反应的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环境友好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将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用于阿司匹林的合成中,其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当水杨酸用量为4.0 g,醋酸酐用量为8.5 mL,维生素C用量为0.1~0.2 g,温度为60~80oC,反应时间为10~25 min,为最佳反应条件.纯化阿司匹林的收率可以达到80.5%,产品系纯白色结晶.结果表明,维生素C对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最佳产品收率可达到80%以上,是合成阿司匹林的优良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以醋酸铜、氢氧化钠、钛酸正丁酯为原料及PEG6000为活性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TiO2复合型半导体氧化物催化剂,借助固体紫外、氮气吸附脱附、XRD、TEM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分子氧选择氧化环己烯反应过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O-TiO2在催化该光化学反应时显示比其纯氧化物稍高的催化活性,而且金属配合物的加入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光催化反应,其中8-羟基喹啉锰类配合物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在优化反应条件下,环己烯的转化率为32.2%,氧化产物为环氧环己烷、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  相似文献   

8.
超稳Y-沸石催化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脱铝超稳Y-沸石作催化剂合成了乙酰乙酸乙酯与乙二醇缩酮和丙二醇缩酮,其产率可达到80%和96%,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规律,发现产物比反应物更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对反应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DSA-1催化α-蒎烯三相水合的表面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二氧六环作溶剂时α-蒎烯在DSA-1固体酸催化剂上“液-液-固”三相水合制α-松油醇中并行和串行网联的复杂反应动力学.发现反应体系中的吸附服从理想表面吸附模型,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拟合表明,在DSA-1催化剂上α-蒎烯的水合反应按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吸附了金属离子的聚氯乙烯—多乙烯多胺树脂为催化剂,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催化合成了乙酸正丁酯.实验中分别从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投料比、反应时间等方面考察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合成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2.0 g,酸醇摩尔比为2.0:1.0,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115~120℃,产率达到85%以上,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加热一步合成了介孔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材料.以材料孔道表面硅羟基为还原剂,氮原子和硫原子作为稳定剂成功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采用N2吸附-脱附、ICP、TEM及FT-IR等表征方法对所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Au负载量、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和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8%和95%,且催化剂在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证实,在工业重整反应条件下正庚烷在双功能催化剂上的异构化是吸附在酸中心上的正庚烯的碳架异构为速率控制步骤,并导出了初始反应动力学方程为:从而求得了动力学参数。动力学方程表明正庚烷异构化反应速率只与正庚烷分压和氢分压的比值p_/p_(H_2)有关而与反应总压力无关。正庚烯的表观吸附热在铂锡(-12.14 KJ·mol~(-1))和在单铂(21.52KJ·mol~(-1))上的差別揭示锡降低了铂锡催化剂中酸中心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CumNi0.1-mTiOx(m=0、0.01、0.015、0.02、0.03和0.1)混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如XRD、H2-TPR、NH3-TPD、XPS和in situ DRIFTS等探究了Cu的加入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入Cu后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有所提高,Cu0.015 Ni0.085 TiOx催化剂在40000 h-1空速下、210~390℃温度范围表现出100%的NO转化率和超过90%的N2选择性,这与其具有适中的氧化性和较高的酸性有关.通过in situ DRIFTS研究发现,Ni0.1 TiOx和Cu0.015 Ni0.085 TiOx催化剂上发生了吸附态NH3与吸附态NOx之间的反应,反应遵循L-H机理;同时,Cu0.015 Ni0.085 TiOx也可能与气相的NO2直接发生反应,存在E-R机理.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脉冲技术测定了具有负集团结构的丙酮分子在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吸附热及吸附自由能。发现在948K温度下处理得到的SO_4~(2-)/ZrO_2(948K)上的吸附量、吸附热最大,吸附自由能最小,而与之对应的戊烷的异构化活性最佳。实验还得出SO_4~(2-)/ZrO_2(823K)催化剂上正戊烷异构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1.16s~(-1)。  相似文献   

15.
以叔戊苯、苯酐为原料,在AlCl3催化剂作用下,经过Friedel-Crafts反应制备得到了2-叔戊基蒽醌,考察了反应温度、溶剂和发烟硫酸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AlCl3的催化作用下,当温度为15℃,氯苯与苯酐的摩尔比为13∶1,反应5h,2-(4-叔戊基苯甲酰基)苯甲酸(ABB酸)收率最高可达80.1%;在关环反应中,当20%的发烟硫酸与ABB酸摩尔比为50∶1,反应2h,2-叔戊基蒽醌收率为82.5%.  相似文献   

16.
以叔戊苯、苯酐为原料,在AlCl3催化剂作用下,经过Friedel Crafts反应制备得到了2 叔戊基蒽醌,考察了反应温度、溶剂和发烟硫酸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AlCl3的催化作用下,当温度为15 ℃,氯苯与苯酐的摩尔比为13∶1,反应5 h,2 (4 叔戊基苯甲酰基)苯甲酸(ABB酸)收率最高可达80.1%;在关环反应中,当20%的发烟硫酸与ABB酸摩尔比为50∶1,反应2 h,2 叔戊基蒽醌收率为82.5%.  相似文献   

17.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O在Pt-TiO2/C、Pt-TiO2/Ho3+/C电极上的氧化,发现吸附稀土Ho3+后,在0.5 mol@L-1H2SO4溶液中,对CO的吸附明显减弱,但表现出的对CO的催化作用较小;在0.2 mol@L-1Na2SO4中性溶液中,不仅电极表面对CO的吸附明显减弱,吸附量减少,且CO的起始氧化电位和氧化峰电位分别负移150mV和440mV.Pt-TiO2/Ho3+/C电极在中性溶液中对CO的氧化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法、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法和微反-色谱技术。综合考察了在PdCu/ZSM-5催化剂上,乙醇、乙醛、乙酸、氧等的吸附、脱附性能,以及不同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分布规律,推测出乙醇在该催化剂上气相催化一步合成乙酸乙酯过程中的复杂网络图及反应机理,为改善此催化剂性能和进行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置换法合成系列咪唑基氨基酸离子液体,并对其进行FT-IR和1H-NMR表征,考察新型氨基酸离子液体催化剂在乳酸乙酯乙酰化制备乳酸乙酯乙酸酯中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以氨基酸离子液体[C4mim][Ala]为催化剂,当n(乳酸乙酯)∶n([C4mim][Ala])∶n(乙酸酐)=1∶0.05∶1.2时,于110℃反应6 h,乳酸乙酯转化率及乳酸乙酯乙酸酯选择性分别可达99.8%和99.6%.且[C4mim][Ala]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固体氯化物催化合成乙酸乙酯和乙酸正丁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在乙酸乙酯和乙酸正丁酯的合成中几种固体氯化物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FeCl_3·6H_2O是乙醇和正丁醇与冰醋酸酯化的较好的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其收率分别达到理论值的77.3%和8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