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光华 《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05,(10):16-17
农业气象学是一门物理学和生物学跨学科的科学,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中有许多的应用。农业气象学被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食品及农业组织宣布为一个成长或发展的领域,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学科。近年来,农业气象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缺少以系统的方式介绍农业气象学原理、技术与应用的书籍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2012年8月14至17日,“东南亚天气与气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楚雄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云南省气象学会承办。来自国内15个省(区)气象部门(台、站)、12所国内高等院校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相关研究所,以及解放军和国家级气象部门的7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来自美国和泰国的气象专家也作了大会发言和交流。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会军研究员和云南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琚建华教授作为大会联合主席共同主持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4.
疏密是艺评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对疏密的理解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是从内容及内容的连接两个角度出发,从意象和结构两个方面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疏密,思路要清晰得多,意象疏密指诗歌构成材料的众寡和密实程度,结构的疏密是指诗思的疏密,它包括两个方面;诗歌材料间结合的疏松与细密,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 相似文献
5.
6.
王丽丽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3-44,61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端,特殊的地形导致容易产生雾,了解南充市雾天的气候特征以及雾和空气污染的关系,对于人们健康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南充市1971—2008年雾天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南充市雾天的气候特征,并且就雾和空气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人们深刻了解南充市的雾天气候特征及其危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增暖条件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挑战。政府、经济社会部门、企业乃至普通百姓,都已开始关注这些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因为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9.
英译中国古诗词,应使译诗能在目的语中产生相似的审美效果。一方面既要传递其整体的音韵效果,另一方面更要着重传递其内在的审美意义,从诗词的意境、神韵、情绪、表达方式、诗人的敏感性和风格等要素入手,深入把握原诗的声韵、节奏、用词、形象、意象、谋篇布局和构思等。 相似文献
10.
张一平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5):34-39
与《文心雕龙》《诗品》等一言九鼎的著名古代文学理论相比,披揭怀玉的中国古代诗话贱如青草遍野,难登大雅之堂。但也正由于此,古代诗话方才能集思广益,对时代与诗歌风格关系之谜解,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有益探索。其论或高睨大谈,万象森罗;或浅斟低唱,鞭辟近里。锦心绣口,为今人重新审视古代诗论遗产,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之体系,立起了一面可资借鉴的铜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云与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十年气象卫星系列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观资料,分析云与辐射的关系。由此得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云量与地球行星反射率,与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的关系和经验公式。由此估算出地气系统净辐射随云量的变化率,以及云的反射率效应和温室效应之比。本文综合讨论地球一大气系统辐射过程。云对辐射平衡及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58-62
唐前期都市主要是政治性、军事性专制城市,功能较为单一,所以王维诗歌对都市的投入源于政治热望,体现于朝会应制诗和游侠边塞诗,充满了对大唐帝国的热烈礼赞,显现出豪迈明朗的格调。但随着诗人对朝政变幻的体察和自身沉浮的切身体验,政治热情逐渐消退,其对都市的关注也失却了内在的动力,逐渐形成对都市的疏离心态。其诗对都市的疏离除体现于宗教的修持以外,主要体现在源于农耕民族对乡土深情依恋而产生的田园诗中。但是,王维前期诗歌对都市的热烈的情感投入在其田园诗中并非了无痕迹,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古朴厚拙不同,王维的田园诗经历了都市文化精神的陶冶后,更为精致华丽,更具精神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3.
本在论述西方现代派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以及主要成就与局限的基础上,郑重就西方现代派学对中国新时期学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而在这特有的文化内涵中,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哲学底蕴——道家的隐逸思想,独特的自然山水的基本格调,都和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学有着莫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谕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应指“大谢(灵运)”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之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结论:李白当时在宣州谢眺楼所饯者有李云及族弟李华,此二人均为李白叔父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土区东亚古季风气候与冰期气候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乐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2):157-162
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冰期气候与季风气候记录;进行了黄土磁化率与大洋δ18O曲线对比,并且将黄土组合—古土壤组合与冰期-间冰期气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土组合与古土壤组合记录了冰期气候与间冰期气候;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是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过去40年中国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中国近40年的日气候观测资料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中国气温、降水与自然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从全国平均状况看,较为明显的升温阶段出现在1980年以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时期为非生长期,最小的时期为生长期.从区域变化差异看:东部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生长期温度在1980年以后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地区出现在华北;降温区则出现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2)生长期期间,全国平均降水在近40年中存在明显的准年代波动,却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但1980年以后,生长期期间降水趋势变化的区域差异却较为明显:新疆、东北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降水增加,而除此之外的全国大多数地区则以降水减少占绝对优势;其中华北地区的降水减少最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下游地区与云南南部春季物候期提前,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地区春季物候期推迟;这一变化趋势与中国生长期期间的温度变化趋势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张杰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27-32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19.
殷慧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3,(1)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中唐文人城市观念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文人单一的道德批判的惯性,逐渐形成了肯定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就是关注视点下移,发现城市多元色彩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丰富的美学特征,在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上趋向世俗化,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形成雅俗良性互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