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8年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成果转移签约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中科院院士、上海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主任褚君浩,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李莎,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沈华棣,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田申荣,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原党委书记王龙根,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有意向承接生产线建设的有关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代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技》2014,(9):29-29
<正>近日,北仑区科技局联合新碶街道、北仑区知识产权协会,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型初创期企业开展了一场"3+2专利课堂"之专利基础知识及商业化应用的培训会。来自新碶街道的30多家企业参加了本次培训会。培训会由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黄志达所长作了专利的基础知识的普及,涉及专利申请、审查、授权、管理,内容丰富详实。宁波和丰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马培峰总经理从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应用角度,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给  相似文献   

3.
《上海信息化》2008,(12):86-86
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上海信息化》杂志社承办、市信息法律协会协办的信息化法律知识竞赛的决赛暨颁奖活动,于2008年11月26日下午在上海成功举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纪工委书记黄肇达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相似文献   

4.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成立于1984年,现有职工160多人,其中,专利、商标代理人、律师近百名,掌握英语、日语等多种外语;专业面覆盖了包括机械、电子、通讯、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各种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5.
<正>7月16日,上海创业学院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成立。这是上海科技界与教育界"成功牵手、跨界合作",将打破科技创业培训"理论派"与"实践派"的隔阂。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燕爽、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岩、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等领导出席成立仪式。上海市科委与上海市教委将汇聚双方优势资源,构建一个能够融合教育培训、投资融资、法律法规、技术创新、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新平台,整合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双方资源优势,以"高素质、强能力、  相似文献   

6.
凌云 《华东科技》2005,(7):24-27
人物介绍:张军,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兼任上海市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世界经济文汇》主编,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陕西财经学院客座教授和南京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等。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经济学季刊》(CCER)等多个全国学术刊物的学术编委和丛书的主编或副主编。  相似文献   

7.
由团市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青联指导,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等联合主办的“中国移动全球通”第十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评选结果揭晓,百姓网CEO王建硕、沪江网CEO伏彩瑞、维络城董事长兼CEO张毅斌等十人当选为第十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上海艾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洪军等十人荣获提名奖。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等出席评选会并为青年新锐授奖。本届获奖者大多聚焦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车轮风驰电掣,新世纪的曙光已闪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作为正在腾飞的上海,如何依靠科教兴市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如何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迎接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为加速科技历史进程做出贡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先锋;就广大读者关注的热点,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上海市科委主任朱寄萍。  相似文献   

9.
干福熹教授,光学和材料科学家.1933年12月生,浙江杭州市人.曾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77~198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1985~1998),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4~199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8~1999).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于1993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协和上海市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名誉理事长、《辞海》和《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朱威,1982年至今,历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此外.还是国家药品监督局的药品审评专家、中国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制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主要从事血浆蛋白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和血浆综合利用的研究.期间曾先后四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修及合作研究;他在国内国际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主持的研究内容极具实用价值,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愉快的采访过程中,本刊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朱威爽朗的笑声以及他对事业的信仰:用科技创造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1.
简讯18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我校捧回三项大奖 获奖总数居湖北高校第一 在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有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数居我省高校首位. 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个获奖项目是:“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运指挥系统(TGP/CFADIS)”和“华中Ⅰ型数控系数”.另一个获奖项目是我校电力工程系陈德树教授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等单位完成的科研项目“WBZ-5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专家 发现猝死基因新突变点 协和医院杨均国教授宣布,他们已成功发现两个导致中国人心源性猝死的新的基因突变点.这一发现为我国心源性猝死病人的预测和基因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疾病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病人突然死亡.此病发病前常无预兆,临床各种心脏检查也大多正常,现有的预测方法很少且不可靠,因而使该病成为心血管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仅在我国,该病每年发生达百万例.因此,各国科学家便从基因水平上来寻找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新方法. 目前发现有6个基因与此病有关,已有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发现了与该病有关的突变点.杨均国教授和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种族的原因,中国患者体内没有欧美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点,因此他们推测中国人可能有新的突变点.今年年初,杨教授等终于找到了两个新的基因突变点,经反复验证和国际权威基因库检索,证明了这两个不同于欧美和日本人、具有中国人种族特异性的新的突变点.这一发现,为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检查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病人只需抽取一滴血,就可通过寻找基因突变点的方法,及时预防和治疗.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1) 我校科研经费总收入居全国高校第四 2000年,是我校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步的一年. 学校全年科研经费累计达25710.3万元,比1999年增长49.8%,超额完成预定的2亿元的目标;在研项目按计划完成率达到95%以上;全年新增科研项目668项,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28项;在研项目总数达1450项.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2) 我校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经费居全国第六 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全校共有82个项目获准立项,获资助总经费达1*!589.5万元.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经费数在全国排名第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3) 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又有增加 新增计算机存储技术和生物医学光子学等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煤燃烧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机械设计和制造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创建了华中科技大学-英国剑桥植物基因联合实验室.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4) 横向科技协作取得重大进展 我校2000年获得横向科技协作经费8148.5万元;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研究所)14个;与云南省、贵州省、海南省、广东佛山市、江苏常熟市等省、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中国第二届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上,有13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8亿元,并获大会优秀组织奖和成交奖.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5) 科技成果质量显著提升 我校2000年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8项(次),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教育部科技奖励10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三),湖北省科技奖励44项(获奖总数与一等奖项数居全省高校第一),其他科技奖励7项;全年共申请专利82项,获专利授权40项.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6) 我校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继续保持优势 我校2000年获得国防科研经费达2533.8万元,新增国防研究项目117项,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5项,获资助项目数与经费数居全国非军口院校前列.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统计资料 (7) 我校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有较大提高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1999年我校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共2781篇,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国内论文被引用共计2441次,居全国高校第 3;《SCI》 收录论文共210篇,居全国高校第16名;《EI》收录论文306篇,居全国高校第六位;《ISTP》收录论文163篇,居全国高校第3. 我校第一项创新基金项目 “高速无线互联网系统设备”通过验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日前,由我校校办企业——武汉汉网高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高速无线互联网系统设备”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委托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并主持的验收. 专家们经过认真的评议,一致认为:该系统采用了全IP数据传输策略,在无线传输技术上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MA无线传输技术,并融合了QoS控制策略,能同时提供话音、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业务的传输需求,能以蜂窝无线接入ISP模式提供Internet服务和基于Internet 上的扩展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组数据传输和应用的能力,符合验收条件.该系统设备的研制成功,将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我校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 教学基地被评为优秀 月前,教育部公布了2000年上半年对全国45个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中期评估结果,我校的电工电子、机械基础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点.全国共有1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点,它们分布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九所大学. 我校敏感陶瓷工程中心获准立项 月前,接教育部通知,由我校组织申报的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中心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教育部立项批准. 敏感陶瓷是一类电导率在半导体定义范围内的电子陶瓷材料,是运用近代半导体理论将陶瓷加以彻底改造后所获得的一系列对某种或多种物理量具有敏感特性的半导体材料.这些敏感陶瓷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普遍应用于国防科技、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家用电器等各行各业. 教育部批准立项的敏感陶瓷工程技术中心以我校为技术依托单位.其首要任务是对国内现有的具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实施工程化技术研究,使这些成果尽快转化直到产业化,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湖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挂牌 “湖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在同济医学院隆重挂牌,它标志着全科医学教育将在我省全面启动. “全科医学”又称为“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疗”,它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该学科与内、外、妇、儿等学科并列定位于临床二级学科,属毕业后教育的范畴,主要是培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 “湖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由湖北省卫生厅和同济医学院共同建设,同济医学院成人教育部具体组织实施.中心成立后将面向全省开展全科医学师资、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和其他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建立规范化的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进行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指导全省培训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 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克勤向同济医学院授牌、授印,并作了重要讲话. 华中科技大学总资产价值19.5亿元 新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于2000年年底结束了清产核资工作. 据介绍,截止1999年12月31日,我校四个校区(含后勤部门、校办系管科技企业,但不含学校参股或控股企业)共拥有各类资产19.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3.1亿元;货币资金存款3.5亿元,对外投资1.6亿元;债权1亿元;药品、材料等707万元;无形资产3198万元. “华工科技”四项目 参加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 2001年2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华工科技”共有4个项目参展.这4个项目分别是“宽带无线IP通信系统”、“开目CAPP工具系统”以及2项有关信息安全的软件系统. “华工科技”此次参展的四个项目均来自信息产业领域,显示了该公司在信息领域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后发优势.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 潘垣院士担任名誉院长 月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电力大楼举行.校领导朱玉泉、黄光英、曹树钦与300多名师生欢聚一堂,共庆学院成立. 党委副书记曹树钦代表学校宣读了“关于成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及干部任职的通知”.潘垣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学院由原电力工程系改制而成. 党委书记朱玉泉、常务副校长黄光英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揭牌. 常务副院长辜承林代表学院领导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学院组建后,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潘垣院士和朱玉泉书记分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们希望学院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勇于创新,把握机遇,构建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推动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为把华中科技大学早日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章北平教授的 一项发明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据悉,由中国发明协会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举办的“2000年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于2000年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波兰、韩国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项发明参展.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章北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中的关键技术发明“激波传质厌氧接触生化工艺及设备”在此次展览会上获国际发明金奖. 章北平教授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国际水质协会会员.他的获奖项目经国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已由本校与武汉金盛集团合资成立的“武汉金城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推向市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伤害控制研究中心”成立 月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伤害控制研究中心”宣布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建立的一个以跨学科、面向社区服务、与国际相关组织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以伤害预防和控制为内容的科研、教学、社区服务及临床实践研究中心. 在该院新成立的研究中心,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理工学科组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伤害流行病学李国华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伤害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伤害紧急救护与急救医疗系统、失能预防与复健三个研究室.伤害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伤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急救医疗系统的规划、建设与运作,伤害的紧急处理、临床诊断及康复医疗服务,研究、开发、应用和评价安全保护技术和装置,以减少伤害的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姜礼尚,男,1935年生,祖籍江苏吴县。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专修科,1957年春重返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偏微分方程专门化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自1954年以来曾先后在北京航空学院(1954~1957),北京大学(1961~1987),苏州大学(1987~1996),同济大学(1996~)工作。198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85年担任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85年以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85~1987),苏州大学校长(1989~1996),同济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以及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开放)学术委员,复旦大学“非线性数学模型和方法”(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浙江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并担任《偏微分方程杂志》(Journal of PDE)主编(1986~),《数学进展》常务编委(1982~1987),《数学学报》编委(1993~1996),《东北数学》杂志编委(1985~),《数学研究与评论》(1980~)以及德国《Analysis-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杂志编委(1996~)等职。40年来姜礼尚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特别是自由边界问题的理论研究,在二相Stefan问题的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共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5本。1982年因项目“二相渗流和双重介质中的渗流”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二作者),1991年因项目“自由边界问题”再次获国家延期科学三等奖(第一作者)。1994年被人事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奖章,1994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于“中国杰出访问学人”称号。近年来他副食一批年轻人开发金融衍生物的定价理论研究。目前已招收博士生5名,并准备招收具有偏微分方程、随机分析、数值分析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攻读博士学位。 施宪法,男,1942年2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学报》编委,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事事。1963年起在同济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化学系主任。先后为本科及硕士生主讲普通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主编《普通化学》、《化学原理及应用基础》第四分册。1995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先后主持承担完成了电子工业部及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荐重点科研项目。1990年开始首先在国内开展关于杯芳烃的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3个。1995年被评为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受到由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联名颁发的荣誉证书表彰。1996年该科研组所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715-1-34)被电子工业部评为全国电子行业“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他被评为电子行业“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受到电子工业部颁发的奖状、奖章奖励。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杰,男,1940年5月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系应用物理专业。1963~1967年攻读同济大学应用物理研究生。1993~1994年在德国Koustant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月获德国理学博士学位。1967~1979年工作于建工部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技术员、工程师。1979~1987年工作于同济大学物理系,任讲师、副教授、Pohl固体物理实验室主任、Pohl固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87~1994年间应德国Koustant大学物理系的邀请,以德国客座教授身份在该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94年6月回国,重返同济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职位。李杰教授从事科研工作的领域包括:超声学、铁电物理、聚合物物理、扫描探针显微镜、环境物理。他在德国工作期间,将扫描探针显微术引入有机铁电研究领域,开创了压电、铁电性能避域探测技术,其分导率达到纳米量级。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有机铁电性能的研究,成功地探测了单个片状畴微晶的性能,并与其周围的非晶畴性能分开。进而发现有机共聚物的非晶畴同样具有压电、铁电性等有机铁电材料特有的性能。根据这些实验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理论模型计算,提出了有机铁电材料极化反转的新的理论模型。在有机铁电数据储存领域,创造了精确测定剩余极化强度的方法,改进了薄膜制造工艺,引入了新的数据读写手段,将有机共聚物薄膜的铁电开头时间从毫秒量级缩短到100纳秒量级,数据储存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010Bbit。1994年6月后,回同济大学物理系工作,在继续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的同时,创建环境物理学科。1998年起,参加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物理场作用下水处理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