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师陆宗达先生当年给我们上训诂课时曾说:“《周易》是运用语言训诂最灵活的,研究训诂必须要读它。”《周易》本来是古代的一本筮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有七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卦下有卦辞,爻下有爻辞。从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大概完成于西周初年。传的部分共七种: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世称“十翼”,是解释经的。“十翼”都作于东周时代。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变通和谐三大方面。《易传》作者通过对《易经》占筮的解释,将自己的社会观、天人观和变通观融入《彖》、《象》、《文言》、《系辞》等"十翼"之中,并在观察、思索自然和社会万事万物纷纭变化的基础上,表达了要实现和谐长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专著。它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年,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辞与三百八十六爻爻辞,(每卦六爻,乾坤二卦各有七爻),本是一本占筮书;《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未至秦汉初期,主要是解说、阐释《易经》的十篇专论,历来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周易》蕴含象、数、理三要素。象指模仿、象征天地万物的卦象和卦、爻辞;数指易象所体现的阴阳、奇偶等交错变化的数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06,(9):65-65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 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6.
现存《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关于其成书,自《史记》、《汉书》之后,传统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至孔丘,方有七种十篇的《易传》之文。此说虽属臆断,然却道出了其《经》与《传》分属不同时期而作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早期的《周易》写本,《经》与《传》乃是明确分开,并未混在一起。只是到了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年来,帛书《易经》的出土,提供了研究周易的新史料,开展了研究周易的新领域。刘大钧、周立升等学者先后都发表了有关的文章。帛书《易经》与今本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卦序各异。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始于“乾”、“否”,终于“家人”“益”;周立升指出:(这种卦序)不仅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有其所以如此排列的依据。今本周易《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  相似文献   

8.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9.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河图》上的圈、点与八卦的对应关系,自11世纪至20世纪末,未能正确解译,故被称之谓“《河图》的奥秘”。《周易》的蕴藏,取决于《河图》上的圈、点所在的位置及其颜色的黑、白与数的奇、偶。将《河图》中研得的八卦卦数,应用于《周易本义》卷首之九种易图,结果对应和谐,合契若神。且八卦卦象、卦数的和谐与九图间存在着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1.
《周易》又名《易》或《易经》历来被推崇备至,奉为“群经之首”。它是一部研究“天人之学”的哲理著作,但从它的卦爻辞中保存着许多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闪烁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这里仅从《周易》卦爻辞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歌谣进行操索,不难发现它在义学艺术上的价值。《周易》卦爻辞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歌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以下一些特色:《周易》卦交辞中有些对古代抢婚习俗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抢婚”是父系氏族社会里的一种特色的婚姻礼仪,名叫“掠夺婚”,它虽然是采用劫夺的方式来实现婚配,但男女青年大婚前…  相似文献   

12.
《系辞》是《周易》的传文之一。作为经传,《系辞》推崇《周易》过甚,夸大其辞,神化其说,这是它的不足之处。但是,《系辞》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周易》的许多好的思想并加以发展,还反映了它所创作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以及一种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析之:一、“变通”的思想“变通”思想,是《系辞》的一大特色。《系辞》的“变通”思想,一是继承发展了《周易》的主“变”的思想,二是受它创作时的那个时代的影响。一般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初期,而《系辞》则成书于战国时期。《系辞下》说: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先生曾对位处五经之首的《周易》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他在1929年至1930年之间,连续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等论文,冲破了易学研究中的沉闷空气,促使人们围绕《周易》的作者及成书的年代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正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辞以实情说明,刚柔爻画互相杂居,而吉凶因此可以显现。先看第一句话:"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这句话中: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在自然界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大现象;"象",卦象、卦画;"爻彖",爻辞与卦辞;"情",真情、实情,既可理解为事物的真实情况,也可理解为解读卦象之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易经》“系辞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从古天文学的观测中发现的自然变化的规律,它是易学研究的主体部分。我们摒除了宗教迷信给它蒙上的光怪陆离的面纱,还其本来面目,它原原本本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是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可知,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本源于易经的八卦理论。八卦,易纬曰,卦者,挂也,言悬挂物以示人,故谓之卦。八卦是从四正四偶八个方位  相似文献   

16.
在黄河、长江流域文化遗址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雕刻着四个鸟的图案;在号称中国文学源头活水的千古奇书《山海经》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使四鸟”这样的字眼,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文根据殷墟龟甲出现鸡卦符号可证易卦数字源出鸡卦,并依其方法对“使四鸟”进行了成功解读,提出《易经》八卦是因为“使四鸟”生出来的观点。“使四鸟”就是上古时代的鸡卦,它们是易卦数字形成的载体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12,(8):71-71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l:文我们谈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曾为上古圣人作易传易的困扰呢?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看到丁占代先哲为丁让《易经》广传十世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8.
河南汤阴的■里城曾经是纣王拘押文王姬昌的地方,号称中国第一国家监狱。文王姬昌在经历冤屈,丧子,拘押,无奈的诸多苦难之中,毅然发愤,利用院中生长的(?)草之茎,将伏羲八卦推演成为六十四卦的《周易》。他为此精心排列了六十四卦的顺序,精心编撰了各个卦辞、爻辞和彖辞,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文王之后,周公又对各个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进一步予以阐释其意,编撰了象辞。孔子经过长期的研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出来,系在各个卦辞、爻辞和象辞之下,故称之为系辞。这样,由文王、周公和孔子研究整理出来的《周易》就不仅仅是算卦之书,而成为精神文明,道德文化和睿智哲学的专著。任何人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揣摩,悉心体悟都能从中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和智慧的人生启迪。孔子称之为:"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的高明之作。  相似文献   

19.
《河图》八卦关系论--兼与北京大学易学课题组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易学课题组研定的《河图》中八卦数位,存在四卦有误,主要表现在《离》、《震》、《巽》、《坎》卦性之阴阳与《河图》中的白圈、黑点及其数的奇、偶不能相应、阴阳两仪中阴卦卦数之和与阳卦卦数之和不能相等四大方面,而根据太极生两仪至生成六十四卦的“生生”规律,可以得出并认定八卦在《河图》中数、位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20.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从这句开始进入《系辞》上传的第三章。彖辞,说的是象,进而言之说的是卦,尤专指一个卦的卦象。彖辞是从象的角度对一个卦进行的总说明,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个卦的总体形象提纲挈领地描述出来,框定一卦的结构,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