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极研究,从梦想走向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走向南极和北极,是多少代中国人的两大梦想。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将走向南极的梦想变成现实,并延续成长达28年的美丽画卷。然而,虽然北极距离中国更近,但走向北极的梦想实现起来要困难得多,北极科学考察的起步整整晚了11年。今天中国的北极研究与南极研究一样,正在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一些与北极有关的事件,如俄罗斯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4000多米洋底、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北极海冰融化、北极油气资源开采、北极航线开通、国际极地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实际上说明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拉近了世界各国与北极的距离,引发了北极地缘政治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3.
探险北极     
黄俊 《科学之友》2003,(5):32-33
一说到北极,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冰天雪地的世界。的确,北极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冰。因为是地球两极之一,所以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点。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北极,体验北极的美妙吧!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好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人" 与无永久定居者的南极不同,北极有许多人居住,北极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定居点.最早的北极主人大概是西伯利亚的狩猎民族.  相似文献   

5.
未来命运 根据统计资料,近几十年来,夏季北极浮冰面积呈现波浪式逐年减小趋势。而在最近十年(2004~2013)中,北极浮冰面积达到最小值,这十年浮冰面积平均值约为850万平方千米,与历史上北极浮冰面积最大的1984年相比,仅为77%。其中,2011年为历史最低值,与历史最高值比,仅为72%。科学家认为,北极浮冰面积的波浪式减少应该与北极气温变化有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逐年波浪式地升高,这与北极地区浮冰面积逐年波浪式地减少正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北极偶极子异常与中国东北夏季降水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揭示了夏季北极大气变率的偶极子结构异常, 70°N以北夏季月平均海平面气压经验正交分析的第二模态可以刻画该偶极子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该模态解释了总方差的12.94%. 该偶极子异常显示出准正压结构, 两个相反的异常中心分别位于加拿大北极地区和波弗特海以及喀拉海与拉普捷夫海之间, 夏季北极大气偶极子异常不同于冬季, 反映了夏季极涡中心位置在北极东、西部之间的交替变化. 当北极大气偶极子异常处于正位相时, 对应北极极涡中心位于北极的西部, 导致中国东北夏季降水增多. 夏季北极大气偶极子异常有6 a优势变化周期, 并在近几十年来表现出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北极,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到那里去参观和考察。一群幸运的学子,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和北极专家一起开启了迷人的北极科考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去聆听他们为我们讲述的北极探险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8.
北极巨变     
积冰消融、冰架坍塌、湖泊消失……北极正在发生巨变。毋庸置疑,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了北极。那么,北极的变化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9.
, 《大自然探索》2012,(12):6-6
图中,一群北极熊正在美国阿拉斯加地区饱餐一头北极露脊鲸的头部。  相似文献   

10.
关注北极     
北极,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如果从165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把北极地区海洋划成独立的海洋(当时称为大北洋)算起,三百多年来,人类没有放弃过对北极的探险和考察。不过,当探险者站立在这万古冰雪荒原之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科学界,正借助高技术手段的发展,希望揭开极地消逝之谜,力求对"到2040年冰冠消逝"的假说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展望北极,残酷的现实不容乐观——北极冰冠50年来的面积达到最小覆盖北极广袤地带的厚厚冰块被称为冰冠。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掉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当北极涛动偏强一个标准差时, 整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日本南部一带,降水减少3%-9%左右,而中国华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偏多3%-6%左右。降水的这种变化与对流层东亚急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春季北极涛动强,随后夏季急流位置偏北,雨带位置也北移,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减少和北方降水的增加,反之亦然,这为汛期降水的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号。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进入北极格陵兰地区考察,笔者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雪的影响,格陵兰西海岸和斯瓦尔巴德群岛自然环境的异同。考察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盖西部影响很大:冰盖融化形成的天蓝色冰湖比比皆是,冰川退缩显著,在峡湾中的冰川退缩后形成了奇特的冰山群。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一定要自律,尽量减少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切忌火上浇油,尽可能地为人类应变气候灾变赢得时间。另外,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和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自然环境相似,由于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在冰雪世界中镶嵌着色彩缤纷的绿洲。  相似文献   

14.
北极涛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建奇  王会军 《科学通报》2005,50(15):1648-1653
文中研究了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冬季(11~3月)北极涛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北极涛动对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北极涛动超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7~8年的时候, 两者的相关关系最好, 相关系数为0.77. 这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超前性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变化有着很好的预测意义. 回归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的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耦合的关键可能在于阿留申低压: 强的北极涛动导致阿留申低压加深, 进而通过北半球中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2002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大网站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冰川雪藻。这是由冰川学家张文敬在北纬78°13′的北极冰川上发现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张文敬教授去——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2010,(9):F0002-F0002
<正>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当天,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2分、西经177度20分地点后,  相似文献   

17.
北极海冰的快速消融使得北极航道的通航潜力不断增加,深入认识海冰快速消融背景下北极各航道通航能力变化规律,对北极地区保护与航道开发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北极冰区航行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变化研究现状.北极冰区航行风险评估模型从早期静态的"区域/日期"航行安全控制机制,到近期国际海事组织融合各国管理经验推出的精细且具广泛适用性的POLARIS系统,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应同时考虑发展融合实时冰情、海况及船况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海冰遥感观测能力,以支撑冰区航行风险的快速、准确量化.现有研究对北极航道通航能力的整体认识仍然不足,体现在航道通航能力的历史变化研究仍停留在对沿线海冰范围等参量变化分析的间接认识水平,鲜有针对航道通航能力关键特征的分析;基于气候模式资料的北极航道通航未来潜力预测整体保守且差异较大;北极航道开通潜在经济、生态环境与政治风险与效益评估仍然存在争议.融合多源历史数据构建航道通航关键特征的提取与分析方案,有望系统揭示北极航道通航能力的历史变化规律;利用长时序遥感观测数据对模式资料进行修正,进一步对航道通航潜力进行预测可一定程度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神州的北极”漠河地处北纬53度半,是国内最冷的地方,极端最低气温曾达-52.3摄氏度。而我这个一向怕冷的南方人,却偏偏选择这凛冽的季节踏雪北上,去体验一种极度的严寒,感受一种极致的纯粹。行前做了充分的御寒准备。纵是如此全副武装,还是体会到了酷寒的滋味。我和旅伴是傍晚  相似文献   

19.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现代降水中Pb,Cd反映的全球大气污染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89-1995年间,先后在横贯南极冰盖沿线,青藏高原冰川以及北极中心地带和加拿大北极地区大量采集了雪坑样品,对样品测试了主要阴阳离子及Pb和Cd的含量。综合分析基本圈定了造成北极中心地带工业Pb污染的源区范围。  相似文献   

20.
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大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北极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资源与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