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大政论家陈亮写过一篇《辩士传序》,纵论古代外交家的短长。文中为外交家制定了道德规范。他盛赞“古者之使,本乎曲尽人情,纷鲳之辩不贵也”,而对战国时外交家的“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捭阖而钳制之,以苟一时之成事”,则很不以为然。陈亮的这番议论自有其道理在。办外交也要讲究”曲尽人情”是不错的。“信义外交”归根结蒂是外交的上乘。一味玩弄外交权术而置道义于不顾者终属等而下  相似文献   

2.
外交谋略,贵在也难在深谋远虑。深谋远虑可谓外交谋略的顶峰。古今中外,凡能载入史册的外交大手笔都属深谋远虑的杰作。善深谋远虑者,始能称得上外交战略家。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言:“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这里讲的是军事,外交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外交上的深谋远虑,文章往往  相似文献   

3.
写作教材中将观察的立足点和作品中出现的立足点混为一谈 ;把人称仅限定于叙述的范围之内 ,排斥了其它表达手法的人称问题 ;且将人称等同于作者的立足点 ;这些提法均欠妥当。其实 ,作品中的立足点不是观察的立足点 ,作者的立足点 (即作品中的立足点 )也不是人称。作品中的立足点还有虚实之分 ,在第一人称作品中 ,立足点上为“人”时 ,是实立足点 ;为“物”时则为“虚”立足点。在第三人称作品中 ,无论立足点上是“人”是“物”皆为虚立足点。立足点无论虚实 ,都可以变化 ,为“人”时 ,其变化仅是位移 ;为“物”时 ,其变化除位移外还有对象的更替。虚实立足点可统称为广义立足点 ,狭义的立足点则专指“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论虚概念     
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是不对的,将导致把“理想模型”等本该是实概念的概念纳入其中,也把本该是虚概念的如“地心说”中的概念却排除在外。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属于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属于实概念;实对象、虚属性,属于虚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不是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5.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周代诗乐相宣,这三篇诗是一组。郑玄注:“《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宴请道(?)政之乐歌。”“《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谘谋于贤知,而以自光明也”。这三篇诗,《史记·孔子世家》述孔子之言:“《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  相似文献   

6.
《求乞》具有极强的诗性与音乐性,“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是这篇“音乐诗”的主旋律。它揭示着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命枯竭,心灵隔绝的生存困境,又凝结着鲁讯个体的悲凉,绝望的生命体验。《影的告别》最基本的观念是“有”与“无”,是对“他”世界里的“有”的拒绝,对“无”-“仿徨于无地”,“消失(沉没,吞并)于黑暗”的选择,以及“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无”,“空(虚)”向“充(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无”是“道”之本源,“虚”是“道”之禀性,“无”与“虚”蕴藏着勃勃生机。芒德勃罗发现了空集的价值,揭示了自然界虚实相间的生长状态。庄子和芒德勃罗都“以无观有”,认为“无”是“有”潜藏的存在,“无”和“空”是生成万物的根源,在“空隙中生长”是宇宙的常态。芒德勃罗的空集是一种形而下的研究,其指向是现实存在物的实体和空隙合一,是对象性的整体观。庄子之“无”所看重的是人内心世界的空灵,是主客心物合一的非对象性的整体现。  相似文献   

8.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9.
《美国外事杂志》在去年十月号发表了一篇論述美国外交政策的文章。它无可奈何地作出“診断”說:美国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正在遇到困难”,特别是美国在外交上过于依靠軍事力量,做得过分露骨,因而弄得众叛亲离,狼狽万状。这是美国在外交上一敗塗地的絕妙的自供状。至于文章作者提出的“处方”,諸如要美国统治集团在外交上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法等等,則决不是能使美帝国主义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現将該文摘譯并加批注如下,以饗讀者。——編者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与《春秋》“义”“事”之争有莫大关系.在乾嘉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下,庄存与提出“《春秋》非记事之史”,认为《春秋》之所书,皆“约文以示义”,是“不书”重于“书”;孔广森提出“《春秋》重义不重事”,认为孔子之《春秋》,虽然是因鲁史而作,然每每赋予了新义.虽然庄、孔两人严格上讲,都未必可视同于嘉、道之后的今文学者,然这样一种重“义”不重“事”的问题意识,事实上已为清代今文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2.
虚者,心斋也——读《庄》漫笔之六王锺陵一如果说《养生主》篇是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对人间的不幸有所透现的话;那么《人间世》则是在展现残酷的人间图景的背景上,来对个体的存在问题作出说明的。“颜回见仲尼,请行。”此句说颜回欲之卫而见仲尼,但开头不明说请行的目...  相似文献   

13.
哀āi(1)怜悯、哀怜“谁为哀者?”(谁是怜悯周的人)《五人墓碑记》(2)悲哀“空谷传响,~转久绝”(在空旷的山谷里响着呼声,悲哀的声音回荡很久才能消失)《三峡》(3)哀叹“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秦国人来不及为他们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人为他们哀叹)《阿旁宫赋》(4)惋惜“~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惋惜这墓只有一块无字石碑,特地替它作了这篇记)《五人墓碑记》爱ài(1)爱“国事至此,余不得~身”(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爱惜自己)《指南录后叙》  相似文献   

14.
《文选》之置“述”体与“剪截”史书之某篇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文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其显然是受了《文章流别集》的影响。当然,两书间存在着集“清英”与辨“流别”、时域大小、崇“古”和重“今”、价值取向、对“变”之看法、集部封域之清晰与模糊等多方面的不同以致大异,然这往往亦是后者因之前者所致。比观彦和与仲伟所不满意者而未尝没有不大启之者及从异的角度考察《汉书》之于《史记》、《后汉书》之于《汉书》和《史记》所得等,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5.
《诗经·大、小雅》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反映周王朝兴衰的历史。 “正《大雅》”是指《大雅》《文王之什》和《生民之什》中从《生民》至《卷阿》八篇,共为十八篇。它应属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东汉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今按《文王》首句即云‘文王在上’,则非文王之诗矣。《大明》、《有声》并言文武者非一,安得为文武时所作乎?盖正雅皆成王、周公以后之诗,但此什(指《文王之什》)皆为追述文武之德。……”总之他们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相似文献   

16.
由于微型小说写事不能秩序渐进,大起大落;情节不能有头有尾,丰富多变,所以,它的含蓄之处不仅仅只局限在主题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结构上。如果说,微型小说的主题含蓄技巧能够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①这几个字来形容的话,那么,它的结构含蓄技巧则可以用“虚实相生,隐显得当”这八个字来概括。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有云:“古文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蒋和《学画杂论·章法》曰:“曾伦玉版十三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与画参会亦…  相似文献   

17.
晚唐裴铏写了一部“多奇异而可传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记》)的文学专著,名之曰《传奇》,以后,“传奇”一词就被用来泛指唐朝及后来的那些专写人间奇人异事的小说作品。其实,这种文体早就萌发了,所谓唐及后来的传奇小说,只不过是标志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如《庄子》中的《盗跖》就是够得上人奇事亦异的一篇。 具体地说,传奇小说为了收到“传示”、“奇异”的效果,它所标举的创作原则是“尽设幻语”(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其文章近于游戏,大约空中结撰,寄姓氏于有无之间,以征诡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钮锈《觚剩续编》)这也就是说,传奇小说的创作可以不受正史的束缚而多采撷民间传说,“人物可真可幻,事迹若实若虚,年代也完全  相似文献   

18.
虚实观是宗白华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应该虚中带实,实中有虚,但以虚为主,因为虚空是艺术摆脱模仿自然、超越自然以达到另一自然的飞翔的翅膀。虚空的美妙之境的实现又必须借助于“实在”,“实在”的作用在于:首先受众要乐意去参与填充空白的创造,这个过程轻松而富于美感;其次这种参与创造要有价值,即作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这个“文本”要有美感。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外交是一种公开的、不流血的“战争”,那么间谍战便是一种秘密的、不见血的“战争”。这两种“战争”都是为一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有时间谍战甚至可以取得流血的战争难以获致的效果。《孙子》有《用间》专篇,在孙武看来,“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孙子》将间谍活动分为五类。本文所谓反间外交指军事与外交手段并用,不必拘泥于《孙子》对“反间”的定义。春秋战国是战争频繁、外交活跃的时期,间谍活动甚为可观。由于间谍活动大多是秘密进行的,鲜为人知,所以史书记述有限。比较起来,秦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和成就,显得更加突出。秦国的反间外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了秦王赢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时期,这种手段应用得更加  相似文献   

20.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