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春 《世界科学》2006,(4):27-27
现在,成千上万的人正在使用Google地球软件,他们自由地在天空“翱翔”;“飞越”地球的各大洲;“穿越”崇山峻岭,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像Google地球、“地球放大镜”和其他一些虚拟地球软件。以前,能让这些精细的地球三维图像呈现在我们桌面,往往是那些专业人士才可能享受的待遇。但  相似文献   

2.
地球在升温,这似乎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对此都十分关注。从签订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到26℃空调的节能行动,地球人为了未来的发展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注意到环保、节能,为不让自己生存的空间变得更恶劣而努力。但是科学家们的想法更为大胆,最近,他们提议为地球造遮阳伞,减少地球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以缓解升温的压力。想办法为地球退烧所有科学家都同意,地球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是冷暖交替变化的。在太阳辐射、云层和温室气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平衡,控制着气候在冰河时代和如今不断变暖的状况之间不断变换…  相似文献   

3.
在公路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因出现故障而抛锚的汽车,也有一些汽车因车祸而停止不前,这些汽车会堵塞交通要道,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此时,交通管理部门就会出动一些拖车,把那些出现故障的车拖走。现在,随着航天器的不断增多,太空中也会出现交通阻塞现象,也可能出现碰撞等交通事故。此时,也需要航天部门出动“太空拖船”,把那些废弃的航天器拖走,或者把那些脱离轨道的航天器拖到正常的轨道,甚至可以把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拖走。离子发动机为拖船提供动力近年来,欧洲出现了一家“轨道救援”公司,他们专门想办法对付那些脱轨的航天器。他们开发了一种…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出版的《地球构造物理学》上,希腊科学家P.瓦罗楚斯和K.亚历苏布洛斯发表了他们利用地球电场变化预测地震的观测结果和想法,并声称,他们现在完全有能力预报希腊境内地震的烈度和震中。对地震现象进行预测,实质上是研究各种预兆现象——地震之前所发生的那些现象。地震预兆,形形色色,从动物行为的反常、空中的奇光到频繁小震引起的地球物理特征多方面的明显的异常均属预兆现象。但是,瓦罗楚斯和亚历苏布洛斯的研究是限于地球大  相似文献   

5.
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探险家和冒险家,他们或深入地球最深的洋底,或爬上地球最高的山峰,或驾独木舟横越整个太平洋。我心目中的英雄是另一部分人群,他们是学者,更确切的说是自然学家,他们的工作与惊险、崇高无关,但却是人们认知世界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可能会见过这样一些人,在  相似文献   

6.
资讯     
《知识就是力量》2004,(2):70-73
气候变暧严重威胁地球物种科学家最近发现,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无情地淘汰地球上那些濒危物种。同时,美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对啄木鸟的研究也发现,那些被孤立隔离或近亲繁殖的物种以及其他有类似状况的动物,也可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虽然这些变化反映的只是个别物种的变化,而不是物种中大规模的进化性变化,但有关专家仍然认为,那些近亲繁殖的物种,可能会做出与那些有着更广阔的基因库的物种有所不同的反应。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分析了近20年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有关红冠啄木鸟的全部资料。他们发现,从总体来说,在过去的20年内,这种鸟类产的卵…  相似文献   

7.
希望     
地球已经消失了整整十年。幸存的地球人在这十年中不断地在星球间流浪,为了生存,也为了找寻———找寻那传说中的地球的杰作———阿波罗号。传说那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航空母舰。地球人希望找到阿波罗号,载着他们去新的星球开始新的生活。在一颗不属于自己的星球上,只有饥饿、贫困、悲伤和仇视。但,也许在过去,也许在未来;也许在这个时空,也许在另个时空;也许在小孩子的童话故事书中,也许在大人们深埋的心里,故事———关于爱、勇气和希望一直在流传着。虫虫:“他们说我漠视现实,可那时我连眼都不敢眨,就是为了要看清现实。”…  相似文献   

8.
观看流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不少人会对着流星许愿.流星就像是天空中燃放的礼花,虽然转瞬即逝,却给人们留下长久的美好记忆.然而,如果这些流星在天空没有完全烧掉,就可能掉到地球上,并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虽然采用现有的技术很难对陨星进行跟踪和拦截,但是科学家并没有放弃,他们正在研究一些方案的科学性,希望将来以科技手段摧毁那些可能袭击地球的"天外杀手".  相似文献   

9.
正帕梅拉·康拉德是美国宇航局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任务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牧师。她向《连线》讲述了这两个迥异的世界是如何帮助她了解宇宙的。在西方长期的科学和宗教斗争中,某些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起初,宗教领袖坚信神创万物,他们谴责(经常是处死)那些质疑圣经中关于地球起源以及天堂美好故事之人。而科学家则不断对此提出挑战。如今,科学家反而成了确定论者,  相似文献   

10.
马冬 《科学之友》2006,(6):58-59
据估计,地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已经威胁到很多物种的生存.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的危险. 箭筒树:这是一种大型植物,这个名字是南非的桑族人给取的,他们利用这种树中空的树干作为装箭的箭筒.科学家发现,近年,箭筒树开始在它某些传统的分布地区消失.这种物种可能处于南移的初期,以躲避不断升高的气温.  相似文献   

11.
金石 《科学之友》2004,(8):24-25
包围地球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但地球大气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样子的,它是伴随着地球一起成长,经过了亿万年不断“吐故纳新”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2.
观看富士山上的日出不买飞机票吗?只需点击www.earthcam.com,那是一个不断从数字照相机上获取最新图像的网站,那些相机瞄准着日本最著名的山峰。上千台照相机布置在地球四  相似文献   

13.
去年12月10日苏联宇航员告别了运行211天之久的目前尚在运行中的太空站联盟-7,他们已经绕地球转了3300次,包括八千英里的航程,这段太空旅行时间足有我们去金星所需的那么长。他们飞行中的物证,航行日志、医药样品、照片、录象磁带、半导体和太空中生产的药品等把送他们回地球的礼炮厂装得满满,然后同二名宇航员一起在中央亚西亚降落。那些证物除了把联盟-7指挥员、法国第一名太空人和苏联第二名女宇航员的名字留在宇宙史册上  相似文献   

14.
在宇宙中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吗?天文学家至今还没能成功地捕获到来自外星的信号,考虑到财政问题,飞碟的研究已在政治家中不受欢迎。如美国近期取消了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的地球外智能生物的研究计划。另外一计划可能更切实可行一些——寻找类似地球的行星。近期,天文学家和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航空局官员将云集于博尔德、科罗拉多,讨论如何把他们的想法付诸于现实。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类似地球的行星的研究感兴趣,并开始  相似文献   

15.
正自打知晓了天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竟然是一颗颗比地球还要巨大的星体,人类就开始了关于外星人的种种幻想。无论是复活节岛、百慕大三角还是麦田怪圈,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奇异现象,都被我们与外星人联系在了一起。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杂志是《飞碟探索》,阅读里面的文章后往往会有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每  相似文献   

16.
地球资源在枯竭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出了资源再生速度,而自然环境的自洁能力也跟不上人类排放污染的速度.据美国环保机构"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发布的历史数据,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呈现生态盈余,直到20世纪70年代,"地球透支日"开始出现."地球透支"的概念最早由"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提出,是指在一年内,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过了地球自然资源的再生总量."地球透支日"是不确定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地球透支日"每年都在提前.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火星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太阳系星体,希望人类在本世纪能够移民火星。"——斯蒂芬·霍金2014年2月,一颗航母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近地点只有不到9个地月距离。每年都会有小行星经过地球附近,科学家们非常担心那些较大的行星会伤及地球,并寄多种希望以寻求解除地球危机的方法。近日,斯蒂芬·霍金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作出预言,人类将在50年内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9月底,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将众多机器人学家聚集于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巨洞,交给他们一项任务:设计出一种能在隧道和洞穴构成的、能令人筋疲力尽的地下环境里通行的机器人,那些机器人要面对地球上最残酷无情的环境。组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冲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正如"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只要人类可以仰望星空,就绝不会甘于禁锢在地球上,人类迟早会征服太阳系,并且还会走得更  相似文献   

20.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不少犯罪团伙正在破坏这个地球,他们在世界各地非法开矿、盗伐树木、偷猎珍稀动物、污染生态环境、炮制生物物种入侵,种种犯罪行径越来越嚣张,越来越明目张胆.让地球不堪重负,让自然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从1970年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已经减少了近1/3。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会大大削弱了地球生命系统的健康.这种损失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