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窦娥是一个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形象,但对其性格分析批评中存在着简单化倾向,遮蔽了其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窦娥性格中善良、正直和坚强的一面是最本质的,但其认同、接受以至于被封建意识形态及伦理道德观麻醉与规训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多层面地分析解读,才能使窦娥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立体审美对象,才符合关汉卿创作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窦娥这一形象存在着误读,从《窦娥冤》的情节看,窦娥是封建社会贞节孝妇的典型。关汉卿之所以创作窦娥形象,首先是因为受到了历史上“孝妇”形象的影响,同时,关汉卿也试图通过这一形象否定异俗风习、蒙元统治,呼唤汉民族传统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她善良、坚强,封建社会严酷的现实使她这样一个弱女子蒙受奇冤。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以求沉冤昭雪。她的呼唤尽管微弱,却让我们穿越时空,认识到了历史本质的一面。她的悲剧命运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4.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她善良、坚强,封建社会严酷的现实使她这样一个弱女子蒙受奇冤。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以求沉冤昭雪。她的呼唤尽管微弱,却让我们穿越时空,认识到了历史本质的一面。她的悲剧命运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剧本通过下层妇女窦娥一生悲惨的遭遇,揭露了元代封建社会恶势力的横行和官府草菅人命的罪行.作者的笔锋直接指向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因此剧本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剧本的前一、二折是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开端和发展,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第四折是结局.全本中,第三折写得精彩动人,窦娥的全部性格都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是关汉卿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被人们在研究中所忽略。正是由于婆媳之间的矛盾才导致了误会的产生。即使窦娥死了,婆婆也没有因此而原谅窦娥,这种被亲人所误会所产生的悲剧,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也是窦娥冤真正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语意上讲,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所发出的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言,不是单纯的三种现象,它体现着浓郁的传统信仰民俗。血飞白练,昭示着窦娥的清白;六月飞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回归”意识的一种体现;亢旱三年,是祈求上天惩罚人间贪官污吏的理想。三桩誓言体现了“天人感应”的传统信仰民俗。  相似文献   

8.
窦娥是元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在她身上,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普遍的悲惨命运。她淳朴善良、刚直正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又受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忠孝节义”、“天命观”等在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刻划的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具有真实的生活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淳朴善良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共同特点,天命观念,孝道思想则是由于劳动人民长期受统治阶级思想支配而积淀的历史局限,窦娥这一形象便真实地体现了这种积极与消极互融的矛盾现象。她出身于一贫如洗的书生家庭,从小就遭遇种种不幸:三岁离母,七岁别父…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经典悲剧。长久以来,众多文艺批评家,评论家以及哈代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当时的社会,道德等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其悲剧的根源。然而,她的悲剧却与她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她的性格上有勇敢、坚强的一面,但同时又有顺从、软弱的一面,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冲突造成她的悲剧,因此,苔丝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塑造了窦俄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奏响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歌。从人性美、悲壮美、雄奇美三个方面探讨窦娥形象的美感内质,不仅可以把握窦娥形象的本美,也可以认识其流变美。  相似文献   

11.
李兴茂 《奇闻怪事》2006,(7):19-19,18
近年来,关于《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在语文教学类刊物和网上有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窦娥誓愿中的后两桩特别是第三桩“楚州亢旱三年”混淆了其复仇对象与其他公众的利益界限,将一己之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的艺术传达视野已由前代作家侧重对生活社会表象的反应,转而对准人的精神心理,情感的表达。从剧中人物的灵魂世界来透射社会问题的深层,突出了艺术心理真实,《窦娥冤》通过一个“感天地、泣鬼神”的冤假错案的始末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人格的捍卫,从而在深刻地再现元代扭曲的仕会风尚的过程中,揭示出传统文化中节孝之道及清官意识的虚伪性与荒谬性。 1 《窦娥冤》悲剧性之强烈,窦娥蒙冤之悲惨主要表现在为若为孝为节与作恶作淫作贪的社会效果之颠倒,剧情表现了善的毁灭而邪恶却肆意横行。 伦理道德广为社会所崇尚,而偏偏遵循伦理之道的善良窦娥却惨遭恶人欺凌,以至惨遭杀害;背弃伦理之道的张驴儿,赛卢医和桃杌太守却为所欲为,逍遥于法外。 第四折 [雁儿塔]“我不肯顺他人,倒惹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 [梅花酒]“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这血泪凝成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虚伪本质,所谓的家法王法伦理之道已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协关系而变为统治阶级作淫作威的遮丑布,成为人民自愿套在身上的枷锁,听命于“天子”任意宰割,从生到死,从人到鬼,毫不放松,荒唐之极。  相似文献   

13.
蝴蝶漫话     
李功发 《少儿科技》2011,(11):34-34
蝴蝶,色彩艳丽,种类甚多,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蝴蝶是梁祝的再现;戏剧家田汉的名剧《关汉卿》中,一曲《蝶双飞》表达了关汉卿和朱帘秀的诀别之情;昆曲中有《粉蝶儿》曲牌;词牌有《蝶恋花》等。可见,蝴蝶不仅是美丽的昆虫,而且是美好、善良愿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游苔莎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文章分析了游苔莎的性格特征 ,认为导致她走向悲剧的根源在于她本人性格中的种种弱点。今天研究她的悲剧仍有现实意义 ,人们可以从她的自我毁灭中吸取教训 ,以作“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青年时期的"叛逆"形象主要源自《沫若自传》的文学塑造,长期以来,学界亦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郭沫若的"叛逆性格",并进而认为此种性格"与生俱来"具有"必然性"。本文以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家信的合集《樱花书简》为中心,通过其透露的郭沫若勤奋向学的传统一面和《沫若自传》塑造的叛逆形象间的距离来发掘"叛逆"、"叛逆性格"遮蔽下郭沫若真实而平凡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王莉娟 《科技信息》2010,(28):I0167-I0167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郑振铎《中国文学史》),是婉约派的一位代表女作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闲适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在她的词作中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展现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另一面,是她唯一的一首豪放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名著《呼啸山庄》一百多年来掀起阵阵研究热湖。人们对其男主人公褒贬不一,争论颇多。文章从他的性格及报复入手,挖掘其性格优秀可取的一面。确切地说,男主人公是一个爱憎分明、桀骜不逊、具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生成的原因在于她自身“林黛玉”式的弱质性格,而深层原因在于她周遭风刀霜剑般的世俗严威和群体愚昧。论文还进一步阐释了翠姨悲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20.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城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