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受活》以对权力政治社会的反思与鞭挞完成了对理想的民间自治社会的期待与向往,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启迪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同时,小说以返朴归真的美学尝试给欲望世界的人们以镇定从容的审美净化。  相似文献   

2.
描述和总结了托夫勒"未来学"三部曲--<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和<权力的转移>的主题思想,分析了信息社会思想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郭全照 《镇江高专学报》2005,18(4):46-48,75
田纳西·维廉姆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展示了女主角布兰奇*迪布瓦和他人之间的欲望之争,以及这种欲望之争是如何重建了一个以动物性欲望为主导、却失去了超越性意义的"新世界"的.布兰奇就像可怜的唐吉诃德,为了她那个"温柔"而又"温情"的浪漫世界的梦想而绝望地抗争着,这是一出"悲喜剧" .  相似文献   

4.
王道思想是士人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富有王道乐土色彩的梁山政权与腐朽没落的赵宋王朝形成鲜明的对照,梁山小天下允符了人们基本权力追求的需要,人民的复仇诉求与反抗欲望只有到<水浒传>中才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世俗功名心的作祟,葬送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王道图景,王道思想之于<水浒传>,还只是一种观念乌托邦,梁山英雄的集体毁灭抒写了一曲王道思想的哀歌.  相似文献   

5.
<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婚检"未做强制性要求,更体现了人性化.是否"婚检"引起<母婴保健法>与<婚姻登记条例>的冲突,根据<立法法>有关规定,建议修改<母婴保健法>.  相似文献   

6.
"单字则以有文献例证为限"的<汉语大词典>对汉语仅从<左传>算起就已经使用将近三千年的"以上"和"以下"的解释是:"以上""表示品第、数量、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表示时代在前的";"以下""表示位置、品第、级别、数量等在某一点之下","表示时代在后的".都不包括这"某一点"在内.然而,该词典所举的从先秦时期的<左传>直到清代的<质疑·经学>等文献的例证,绝大多数恰恪包括这"某一点"在内.这就造成了该词典"以上"和"以下"例句与解释的冲突.仅从对该词典所举的例句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里,凡是表达范围的N以上和N以下结构,也就是表示一系列的人员、事物或数量,一律包括范围的起点和止点N在内,绝不能用"在某一点之上"、"表示时代在前的"和"在某一点之下"、"表示时代在后的"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三部古典名著是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最为喜欢,并且是受影响最深的小说.<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应确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水浒>的正确评价.而毛泽东在晚年评论<水浒>说"好就好在投降"等言论是有所指的,此言论是特定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虽然明朝初期法律状况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还是有些问题颇有争议,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对<洪武三十年律>与<明大诰>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并不是如有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较唐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另外,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威竭而不振.而是因为"明刑弼教"的口号看起来重典治吏,实际上是君权的膨胀,带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扩张和恶化.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将本来就制定的不科学的重典引向恶化,导致了重刑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借用拉康的三界理论和欲望的理论对<老人与海>进行解读.论述了拉康理论的三界以及老人作为欲望的主体的欲望的轨迹.即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最终欲望回归于真实界.大海,作为真实界的象征.从未出场却又一直在场,表明人类追寻的终极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从<闪闪的红星>到<城南旧事>,再到<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儿童影片实际上经历了一次"人"的回归,更准确地说,是儿童自我的回归.从脱离儿童的心理特征到儿童自我的心理认同,再到肯定儿童的人格和人性,这一系列变化体现出了儿童影片对"人"的尊重,使"人"自身真正回归为艺术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从欲望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第29首十四行诗中的食欲、情欲和权欲,指出食欲是最基本的欲望,情欲自身潜在着二重性以及权欲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处理欲望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国伦理的现代性传统,把目光聚焦于那些显而易见的大传统、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不够显性的隐性的小传统。在中国传统的性观念中纵欲与节欲两种性道德观同时并存、交互作用。但是做为主流的精英文化基本上是将性的功能等同于生殖,认为性享乐是可耻的。而在民间文化的原生态中存在着对性爱的毫无羞涩的向往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青春之歌》的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双主题现象:显文本的革命伦理规范与潜文本的女人爱情欲望。在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着建构与解构的紧张关系。在显文本中革命的伦理规范着革命的爱情;而在潜文本中女人的爱情欲望又冲撞着革命的伦理规范。仔细分析发现,这种紧张关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也留下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墨白的《欲望三部曲》(《裸奔的年代》《欲望与恐惧》《手的十种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社会变革中人们精神蜕变时的挣扎。作者以欲望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人物对物欲、权欲和情欲的追逐,以风格多样的文本书写了孤独、恐惧、死亡、苦难等各种生命状态,刻画了人们在蜕变中展现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善与恶,表达了对社会历史变革中底层人物命运的殷殷关切。  相似文献   

15.
陕西作家叶广芩2007年的新作《青木川》讲述了一个土匪的故事,他被安上了土匪的罪名,却洁身自好地去追求文明。从欲望叙事的角度,阐释他及与他有关的众多人物,在欲望的推动之下,追寻他们所渴望的真相、文明、生存等。他们欲望的相撞让这古老又现代的青木川演绎了一出人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朱熹理学中“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以及“义”、“利”诸伦理范畴的简略论述,分析了朱熹理学“义利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把握和认定:她的凡俗人性观、创作观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物质性鲜明地显示出她从日常生活出发看问题的立场和反映现代市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她认为人的悲剧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情欲,情欲与人相伴始终,因而人的悲剧是永恒的。意识到人生的不如意,而仍然肯定、依恋、执着于这份人世情,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影片《色·戒》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以时代洪流为背景和底色,以身体政治学为焦点,由性到情的生发,叙述了不可能环境中之可能的一场旷世奇恋,表现了复杂、模糊、幽深、微妙的人性人情。李安以特有的细腻、绵密、从容将这场"荒腔走板"岁月里的奇情叙述得无奈而凄美、委婉而悸动,将个体生命在感性(色)与理性(戒)、天性冲动与社会规范间的纠缠与冲突中的挣扎与沉沦演绎得酣畅淋漓。这是历史大叙事覆盖、笼罩下的小叙事,是关于个体生命、情感的私语,影片在历史的背面反写历史,解构了几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僵化的、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和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的比较分析,揭示宗教与自然、社会与人性、灵与肉的激烈冲突,并探讨其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性意识是一种人类深层的欲望表现,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以张炜的《古船》为例,深入挖掘了作为人的性冲动和性压抑的两种意识冲突及其意义,力图把握潜隐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