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 ,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 ,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 ,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 ,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 :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 ,至于顾城 ,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 ,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 :诗歌之于朱湘 ,是梦想的港湾 ,精神的支柱 ,希望的寄托。而顾城 ,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 ,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2.
晏昱 《科技信息》2006,(2):280-281
朱湘是现代文学中颇有成就的诗人,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四本诗集.《草莽集》是诗人的成熟之作,也是诗人的代表作.本文从对"爱"的呼唤、对"光明"的追求、对"坟""梦"的思索三个方面探讨了《草莽集》的内容和主题,从而揭示朱湘纯净而特异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3.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与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来救赎人生,却以“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的方式告终人生。朱湘的悲剧超越了现实的喧嚣、焦虑与痛苦,完成了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对他的悲剧进行解读和反思有利于返回历史文化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4.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将军生于一八八二年一个平民家庭,一九四八年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由美国乘苏联“胜利号”轮船返回祖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途经黑海时,由于轮船起火不幸遇难,终年六十六岁。纵观冯玉祥将军六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这是一条不断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复杂的前进路线。 冯玉祥将军从一个旧军人逐渐转变为一名为正义、为民主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斗士,正是他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对企图阻止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反戈一击,促使其灭亡的结果。如果说冯玉祥将军同旧势力的决裂是倒戈的话,那么他一生中共有五次倒戈。 第一次倒戈是倒清政府的戈。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处于军事对立的严峻时刻,清廷为扑灭南方的革命烈火重新起用袁世凯。这时冯玉祥将军和北洋军中一部分倾向革命的仁人志士决定发动  相似文献   

6.
被冠以“童话诗人”称号的顾城尽其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他的人生信仰——童心、自然。从他的诗作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顾城身上特有的童心与对自然超常的悟性,并把这一人生信仰贯穿其生命的始末——他的生活、创作以及爱情。他固守着那座纯明的“童话王国”,偏执地拒绝成长。顾城这个一生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的男子以其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他的“诗法童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即一种明晰的对纯真人性的不懈追求进行探求。笔者从顾城诗歌中所充盈的童心、幻想、追求等纯真人性最直观的流露中,去分析其审美取向所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即人类理念中永久的矛盾,渴望纯真却总是拱手让纯真走向被扼杀的祭坛的无奈中进一步深化这种审美取向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黑暗的心脏》中的空心人形象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光明和黑暗的张力凸显了精神麻木和灵魂疯狂。殖民者的空心状态不仅显示了人的生存困境,而且证明了西方文明的深层危机。康拉德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使他率先走进了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德苏战争正占据着全世界的一切注意,这是不足惊异的;因为德苏战争是光明与黑暗底主力的搏战,因为这一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全人数的命运——倒退、野蛮及最终毁灭;或进步、文明及永恒的幸福. 欲估计这空前大战的前途,必须探讨双方一切主客观条件的对比。在这里,头一件要求人注意的是双方的军力,这是最难确知的一个因素,因为军力的实况在任何现代国家是最被严密保护的秘密。一般言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即一种明晰的对纯真人性的不懈追求进行探求。笔者从顾城诗歌中所充盈的童心、幻想、追求等纯真人性最直观的流露中,去分析其审美取向所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即人类理念中永久的矛盾,渴望纯真却总是拱手让纯真走向被扼杀的祭坛的无奈中进一步深化这种审美取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诗人的悖论     
朱湘是现代著名诗人。作为一个视诗艺为生命、追求完美的人,他的一生是一个莫大的悲剧,但他用诗歌这一艺术以悖论式的方式超越了生命之悲苦,寻求理想的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2.
顾学颉先生的《白居易集》和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笺校》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白居易集》的整理成果。朱氏《白居易集笺校》更是20世纪《白居易集》"整理校勘方面的最大成果",但其中仍不免有校勘方面的错误。《冷泉亭记》中"相里君"乃"相里尹"之讹,这可以从《临安志》所引用材料及唐时称谓习俗两个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3.
严绳孙是清初诗人、词人、文学家、画家,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为"江南三布衣",与秦松龄、顾岱等都为梁溪词人,是梁溪词人群的代表人物。严绳孙由明入清后应诏出仕,漂泊中写下许多感叹人生、怀念故国的词篇。词篇中既有词人对过去的追念,也饱含着作者尝尽人生甜苦后的感怀,其词作大体可分为感叹人生、追思过去、怀念故国三类。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儒家列于《诸子略》十家之首,可见刘氏父子和班固对儒家的重视。文章就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儒家、孔子与六经之关系逐一梳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  相似文献   

16.
《鬼谷子》是纵横家学派留下的唯一子书。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至《隋书·经籍志》始现。此后历代学者开始注重《鬼谷子》,并从注校、真伪等方面来研究此书,对版本内容逐一点评。  相似文献   

17.
齐己在袁州拜谒郑谷并献诗,有宋以来已是定论。本文疑之,认为齐郑初会在襄州,并以为《早梅》诗产生于宜春。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一类亚纯函数结合导数涉及重值时的正规定则,所得正规定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顾永兴、扬乐及朱经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拓扑空间中证明了几个新的ψ-扩张型映象的不动点定理。所得结果改进和推广了王尚志,朱秉林等人的一系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