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创刊于1979年,在历任主编欧阳桢、倪豪士、苏源熙、奚密等人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北美地区中国文学研究的翘楚.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为国内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研究切入点,《中国文学》以其高品质的学术研究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骈人、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祥波 《凉山大学学报》2001,3(3):136-137,141
家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作为反映人类生存现实的文学,必须要写出一个社会中人群的深层生存状态,中国的文学要深刻写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则须写家。本文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下个案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与《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家族意识。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行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结项报告会暨鉴定会。江蓝生副院长在会议期间参观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的各项成果。并对民文所所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礼锡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重要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对王礼锡的研究非常欠缺。甚至被现代文学研究界长期遗忘。他的文学活动在30年代。由他发动的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倡导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直接促使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巨著《子夜》的诞生。他的诗歌创作,以来自现实的战争的声音,为古老的格律诗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自觉地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起来,献身于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断然放弃旧体诗,转而投入新体系的抗战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诗集传》、《韩文考异》、《楚辞集注》是朱熹一生进行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早期的《诗经》研究深化了他的文学观念,晚年的《韩文考异》用文学规律于校勘考证之中,绝笔修《楚辞》则找到了一条文道融合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到北京调研,就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访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教授.访谈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社科院作为独特的文学教育机构,在学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2)公共教育平台的建设、使用情况与数据库建设;(3)《民族文学研究》的概况;(4)成立以来所有立项的院级、教育部、国家社科项目;(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  相似文献   

8.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9.
文学鉴赏文学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鉴赏与文学研究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对于文学问题的两种精神活动,二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中各有自己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安排各自的比重,不能顾此而失彼。  相似文献   

10.
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文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文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文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门前进中的学科,它的动态性发展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只有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地利用教学辅助手段,适当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他们充分地主体地位,才可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学处在学的边缘地位。但在现代学史上,通俗学观念影响了海派学、解放区学、京派学等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学潮流,以它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论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存威胁的语境中逐步得到特别强调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乃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保护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不仅是文学建设问题,而且是关涉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在保护和研究民族文学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警觉和尽力消除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史的教学、教材编写和研究三之间肛春必然的联系,但又各自属于不同视角的内容。研究更多地注意于学术层面,教材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篇幅的大小、观点的平衡等等因素,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并可以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行为。教学和教材需要学术研究作为基础,但更要在各个方面涉及到“施”与“受”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文化模式和表情达意的文学倾向中,文学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心灵素质一直受到关注。中明以后启蒙思潮的勃兴和个性意识的伸张,孕育、催生了一系列完整意义的创作主体说。综合而言。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论讨论得最多的是作家的“德”、“学”、“才”、“识”及其相互关系。它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本体强烈的表意特征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文学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社会后工业时代被许多人称之为生态环保时代,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学艺术样式——生态学或称为环境学,它以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主旨。生态学主要的审美价值是植根于人类家园的爱心,呼吁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成为激发人们重视与关心生态平衡的“预言”。可以预料,生态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样式,将在坛上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因此,作为生态学的实践总结,生态学理论和批评已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对图书加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认为文学批评须以欣赏为基础,领会作家创作时的所想所感,将作品还原,把作品在头脑中重现,以之体现欣赏者的创造力,故名之为“欣赏的创造的批评”。在欣赏作品之后对其进行理性的“反省”,即所谓“名理”,在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建立一条可以传达理念的通道,以此达到批评家和读者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论寻根文学的内在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文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寻根指向上的危机。“寻根文学”实际上混存着三  种指向 :文学寻根、文化寻根和精神寻根 ,其中隐含着某种隐患 ;二 ,方法论上的危机 ,导致寻根者在实际操  作上困难重重。三 ,文化态度上的危机。寻根者复杂的文化心态和过于偏激的文化取舍态度 ,既与其文化寻  根、精神寻根的实际动机相抵牾 ,也与其要表现的文化形态相冲突 ,进而也妨碍其文学寻根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