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是中国草地贪夜蛾危害最重的省份,也是境外草地贪夜蛾向中国内地迁移的首站.在云南开展草地贪夜蛾区域防控,对于破解云南省草地贪夜蛾大范围危害难题,具有现实性全局性指导意义.作者开创性提出区域生态防控思想,即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出发,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发展规律,对防控区域加以片区划分,综合多种防控手段,对草地贪夜蛾开展区域层面可持续绿色防控.研究以滇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区域防控为样本,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寄主种植制度及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将滇西北地区分为5个生态防控区,探讨了在滇西北地区开展区域生态防控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为在云南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中国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统筹云南草地贪夜蛾区域防控对于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者提出并阐述了云南草地贪夜蛾区域生态防控思想,将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地划分为七大发生区,以边境防控、虫源地防控和通道防控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区域生态防控对策.研究将为制定云南草地贪夜蛾科学防控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中国新近入侵且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害虫.云南是境外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的首站,也是草地贪夜蛾由西南边陲深入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虫源地.草地贪夜蛾监测是云南开展草地贪夜蛾区域生态防控的关键前提.该研究从构建云南草地贪夜蛾监测体系的指导思想,应予监测的主要信息,监测区域规划,重点监测区与类型,监测体系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云南草地贪夜蛾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建设方略,提出了由省、地(市)植保部门与玉米种植户共同组成,形成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监测组织模式的构想.本研究为云南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粘虫,是近两年经云南跨境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对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造成重大威胁.云南是草地贪夜蛾重灾区,也是境外草地贪夜蛾向我国内地迁移扩张的重要陆路通道.探究并揭示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云南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基于文献...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是目前中国新近入侵且最具威胁性的玉米害虫.云南边境地区,主要是哀牢山以西边境区段,是中南半岛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的门户,及向内地迁移扩散的重要通道.本研究在对云南边境地区的生物地理特征、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玉米种植制度等关键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边境地区构建草地贪夜蛾防控屏障的构想.首次提出“两带一区”的区域性防控策略,阐述并明确了划分“两带一区”的依据和区域范围;创新提出了重点防控区和防控单元的思想,探讨并阐释了确定重点防控区和防控单元的依据、原则和方法;初步总结和分析了目前边境地区采用的农药防治、诱杀、轮作和替代种植等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提出构建云南边境草地贪夜蛾防控屏障的构想,可为云南边境地区草地贪夜蛾防控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属世界性重大农业迁飞害虫,扩散迁移是草地贪夜蛾得以大范围危害的主要原因,地表形态对其迁移过程具有深刻影响.作者首次就河谷这一特殊地表形态对云南草地贪夜蛾种群迁移的生态学效应进行了系统探究.研究发现,纵向河谷作为典型的生态廊道对草地贪夜蛾南北迁移,具有显著的通道作用;河谷两岸山脉形成物理屏障阻滞甚至阻挡了草地贪...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的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其幼虫可危害水稻、甘蔗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自2018年年末大举入侵中国以来,对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该文分别从理化诱控、化学防治、生物防控、农业防治和综合治理五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现行的草地贪夜蛾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分析了各种防治方法的利弊.该文还指出今后应加快生物防治新方法的设计与筛选,做到研究与防治并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并结合农业种植模式的调整优化,争取早日实现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高效可持续治理目标,促进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云南"打雀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于1982-1994年在滇东北地区”打雀点”及滇西,滇西北地区主要湖泊的水禽考察。并参加了滇西,滇中地区“打雀点”的调研。调查了云南境内“打雀点”的数量,分布及打雀的情况,分析了侯鸟在云南迁徒的两条路线。  相似文献   

9.
咸丰《南宁县志》是南宁地区(今云南曲靖市)现存的一部完整方志。其既保存了这一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又为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清时南宁地处滇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使得《南宁县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该志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史料价值;教育价值;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VHA-273和HA-MEV是两个不同来源的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前者是从我国湖北省荆州地区获得。后者最初来自苏联。为了探寻对这些病毒敏感的细胞系,建立起较优的病毒——细胞体系,用这两个毒株分别感染了七种鳞翅目昆虫的八个细胞系。这些细胞是中国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的BCIRL-HA-AM1、美国棉铃虫(H.zea)的BCIRL—HZ—AM3、烟夜蛾(H.virescens)的BCIRL—HV—AM2、黄条行军虫(Spodoptera ornithogalle)的BCIRL—SO3—HNU1与BCIRL—SO4—HNU2、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的IPLB—SF—21、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TN—368(CLI)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BCIRL—PX2—HNU3。此外还用VHA—273感染过另一种实夜蛾(H.Subflexa)的BCIRL—HS4—HNU4。病毒接种物包括稀释的病虫血淋巴以及具有感染性的细胞培养基。不论是病虫血淋巴或具有感染性的培养基都能使敏感细胞受染。病毒的复制以培养的细胞在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多角体为标准。发展最快的,在接毒后三天,核内即可见到多角体,但大多数在一周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对VHA—273敏感的包括粉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和小菜蛾的三种细胞系,对HA—MEV敏感的有草地贪夜蛾和粉纹夜蛾的二种细胞系。其他各种受试细胞对这些毒株敏感性很低或不敏感。将已复制多角体后的细胞用超声细胞破碎器处理以释出多角体,三次重复计数的结果为:VHA—273在粉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小菜蛾细胞内复制量分别为13×10~5PIB_s/ml、11×10~5PIB_s/ml、2.7×10~5PIB_s/ml;HA—MEV在草地贪夜蛾、粉纹夜蛾细胞内复制的量分别为3.8×10~5PIB_s/ml、3.5×10~5PIB_s/ml。用细胞培养复制出的病毒多角体稀释成不向浓度,感染对本病毒敏感的美国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每种浓度试验用虫25—50头,其致死中浓度为VHA—273:830PIB_s/cm~2,HA—MEV:478PIB_s/cm~2。当浓度为1000PIB_s/cm~2时,VHA—273与HA—MEV感染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4%和82%,浓度为5000PIB_s/cm~2时,其死亡率均达92%。  相似文献   

11.
《少儿科技》2012,(11):47-47
滇菜独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秀美、壮丽的山水景观……大自然赋予了云南无与伦比的魅力。滇菜也称云南菜,由云南三个地区各具特色的菜点组成。滇东北地区,因与四川接壤,菜点烹调方式、口味与川菜相近;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因与西藏毗邻,又与缅甸、老挝接壤,以少数民族菜点为主;滇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其菜点是滇菜的本体。  相似文献   

12.
以受斜纹夜蛾微孢子虫(Nosema sp.)感染的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感染草地贪夜蛾传代细胞系,建立了感染斜纹夜蛾微孢子虫的体外传代细胞.以这种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证明,斜纹夜蛾微孢子虫不能在37℃下发育,最适发育温度为25℃.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证明,斜纹夜蛾微孢子虫整个生活周期都以一对双核存在,母孢子以二分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孢子具有一对双核的孢质、极管及极质体;极管为12~13圈,为典型的微粒子属.  相似文献   

13.
滇藏民间商贸交流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滇藏民间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滇藏民间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滇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构建促进其发展的机制等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滇藏民间贸易不仅是促进云南和康藏地区区际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动力,而且也是滇、藏、川、青等中国西部相邻民族省份间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能够诱发草地贪夜蛾Sf细胞株发生早期死亡现象.依据死亡过程的细胞形态变化,DNA降解的梯状电泳特征以及对不同抑制剂敏感性的差异,可以初步断定该死亡现象为程序性死亡.早期死亡伴随着病毒DNA复制与子代病毒生成的中止.同时发现野生型ACMNPV的共感染能够有效地抑制早期死亡的发生,并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能够诱发草地贪夜蛾Sf细胞株发生早期死亡现象。依据死亡过程的细胞形态变化,DNA降解的梯状电泳特征以及对不同抑制剂敏感性的差异,可以初步断定该死亡现象为程序性死亡。早期死亡伴着病毒DNA复制与子代病毒生成的中止。同时发现野生型AcMNPV的共感染能够有效地抑制早期死亡的发生,并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孙渡传     
云南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近代,从“重九”起义到护国战争,从“一二·一”学生运动到云南和平解放,无一不对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深入研究云南地方史是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包括正反两种人物)无疑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滇东北地区的著名民国人物较多,他们的活动在近代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为了促进我区地方史研究,活跃学术空气,本刊将陆续刊登部分地方人物的传记。希望史学界同志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7.
彭健 《科技信息》2012,(2):98-99
西南地区边境贸易在中国边境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广西与越南表现最为突出。云南虽然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却没有充分发挥,然而在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框架下,滇越贸易又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广西与云南对越贸易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从滇越贸易与桂越贸易的贸易规模、商品结构、开放口岸、边贸企业及国家政府政策扶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滇越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摸索适用于云南对越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夜郎是先秦至汉初活动在今贵州及附近地区的古国。夜郎地区之“僚”,指的主要是当地濮、越的混合群体,但夜郎的主体居民与滇一样同属濮;汉初的夜郎国,是在一个较大、较松散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国;夜郎与南越建立了较稳定的联盟关系,南越通过与夜郎的联盟把影响扩散到云南西部;夜郎与滇的关系亦较密切,联络夜郎与滇的水陆通道南夷道,对沟通两地乃至巴蜀与南越之间的商贸往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物燃料植物麻疯树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orldclim气候数据,利用Divagis软件中整合的Bioclim模型和Domain模型确定了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在中国境内的适生区,结果显示麻疯树适生区为经纬度18~30N,97~120E的地区,包括四川南部、云南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至滇黔桂交界、广西中部和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海南大部分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沿海,其中最适生区主要为川滇交界地区、云南中部及滇黔桂边界经纬度为21~27N,98~107E的条带状地区.  相似文献   

20.
缪云台是云南近代的经济实业家和理财专家,他采取果断措施对富滇新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重新恢复了富滇新银行的信用,最终使富滇新银行走上正轨。富滇新银行改革的成功使云南的金融得到稳定,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建设和云南地方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近代云南的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