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洞穴鱼类的探寻是一项充满艰险的活动。1991年,为勘察云南石林风景区附近的溶洞,一支由8人组成的考察队于3月18日对石林县路美邑乡尾博邑村的一个溶洞进行了探察。这个漏斗状洞的洞口海拔1880米,漏斗管直插地下暗河;垂直深度达109米。勘察队员手持火把,沿着下垂的粗绳艰难地向下滑行,当下降到40-50米深,一队员的双脚向岩壁寻找支撑点时,绳索的游离端开始晃动起来。队员的身体也不由地急剧摆动起来,随即与岩石发生猛烈碰撞,洞壁碎石顷刻纷纷落下,洞上洞下队员的呼唤声和坍塌引超的震荡声顿时笼罩了四周,一下子让人觉得仿佛进入了一种远离尘世的境地。好在,虽然险象环生,但未伤及人员。队员最后终于到达了洞底,我到了一块难得的落足之地。 在火把的照明下,队员们发现了前方一条宽约20米的暗河,经测量流量约0.3米/秒,水深20-30厘米。沿河轻步探视,突然发现有一群小鱼在缓慢地游动,令人惊异的是,它们在火红的火把照耀下并不惊慌逃遁。但当队员们溯河而上下水捕捉时,成群结队的小鱼立即慌忙地游散开来。出于好奇之心,大家站在浅水处,用上衣、背包作为网具,动手捉起鱼来,七手八脚地好不容易捕获了两条。由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勘察洞情,谁也设有时间...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南非东伦敦的海面上,拖网渔船捕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约2米长,全身披满泛着青白色光泽的硬鳞片。它的头部特别坚硬,简直象披着一层铠甲。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长着两个鳍,和别的鱼比起来,它的鳍要长得多,又粗又大,宛如兽类的腿。但是,渔船上的渔民们,对这条鱼却不那么感兴趣。他们把这条鱼和其他鱼一起运到东伦敦港,卸 相似文献
8.
<正>一种曾被科学家认为早已灭绝的生物又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们就像活化石一般存活到了现在……居住在南非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著渔民,在南非东伦敦的海面上,偶然捕捉到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长约1.4米、重约37千克,全身披满泛着紫铅色光泽的鳞片。它的头部特别坚硬,简直像披着一层铠甲。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长着两个又粗又长的鳍,宛若兽类的腿。当船长触摸到它的身体时,那条怪鱼便猛地跃 相似文献
9.
10.
甘肃东乡早更新世黄土底部发现松鼠一新亚科—— 高冠松鼠亚科(Aepyosciurinae subfam. nov.).该亚科以其单面高冠的脊形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具高冠齿的松鼠. 它的颊齿的形态结构与现在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Anomalurinae的有些相似. 东方高冠松鼠(新属、新种)(Aepyosciuru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可能生活在高山林地或草地, 以比较坚硬的树叶、树皮或草为食. 这表明在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经过抬升, 已经成为遭受切割的沟壑高山地带, 气候较干燥, 为东方高冠齿松鼠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永焱1947—1948年在甘肃省武都县龙家沟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在紫红色砂质泥岩中采到一批哺乳动物和龟化石。经本文前一作者整理鉴定,提出了该动物群属种名单。其中以三趾马、大唇犀和始柱鹿等为最多,其他有麒麟鹿类、剑齿虎、爪兽等,反映了以森林为主,同时也有草地和湖沼的环境。邱铸鼎补充了一些化石,并认为其时代为晚中新世。龙家沟动物群是华北晚中新世常见的动物群之一,其时代可与欧洲的吐洛里期、印度-巴基斯坦西瓦立克的那格里“带”或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层的时代相比。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新事实在拉卡托斯(I.Lakatos)的方法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本人却从未得出一个十分满意的关于新事实的定义;也许有人说他仅仅提出了一个新事实加几个例子的简单特性,自拉卡托斯去世以来,这种讨论就一直进行着,许多作者论述了拉卡托斯的本意,批评了他的那些定义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近来作者们相互批评的关于新事实的定义。拉卡托斯最初认为,一个新的事实“按照以前的知识是不大可能甚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同一篇文章中他主张,对一个旧事实的重新解释可以看作是一个新事实。但他又认为,这种情况即使已经发生了,有时也不会立即明了可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我国发现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近百年来海洋学对内波和内潮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近30年来的海洋学调查表明,海洋中普遍存在内波和内潮汐作用,内波是一种水下波,它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的界面上,或存在于具有密度梯度的水层之内,它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和存在深度有很大变化。内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是其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者,叫做内潮汐。内潮汐和内波是海洋中重要的地质营力,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有重要影响,它必然会保留在沉积记录中。然而,沉积学研究没有及时吸收海洋学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更未将其应用于对古代沉积的研究中。直至1990年,高振中和Eriksson对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斯尔地区奥陶系进行研究时,才在地层记录中鉴别出该类沉积,并首次使用“内潮汐沉积”(Interna-tide deposit)这一术语。在这里识别出了两种相类型:(Ⅰ)双向交错纹理极细砂岩相,被解释为内潮汐引起的沿海底水道上下交替流动的沉积产物;(Ⅱ)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中细砂岩相,被解释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