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本质主义,将文学观念从特定的背景中抽象出来,进行本质化与普遍化,忽视了理论产生的语境。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为立足点,对这一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文学理论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就是要破除文学本质的"整体性"幻象,将文学理论还原到产生的初始场景,从文学史与学术史的视野出发,以专题化方式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本质"一词经历了从"形成"(from)到"共相"(universal)的变化,逐步接近现在的"本质"(essence)概念。反思本质思维如何进入对于文学的认识(理论),也即是重新从源头上认识"诗"入"哲学"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考察给当今的"反本质主义"文学理论书写予以提醒:"反本质主义"并不是反掉事物的"本质",也不是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思想来源具有多元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多元的发展,这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冲破旧有束缚、张扬人文精神,在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和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文学理论走向多元和成熟;文学研究方法也在借鉴中外文论和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有力推动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4.
对"五四"文学的阐释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的文学史研究者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分别展示了他们各自理念观照下的"五四"文学,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史则习惯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五四"文学放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步/反动、理性/非理性、写实/抒情、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启蒙/救亡等对立框架中进行考量,从而造成"五四"文学的阐释悖论。新时期以来,研究界渐渐摆脱之前那种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吸取西方的非本质主义、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尝试以关系思维的研究方法重新解读"五四"文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五四"文学的复杂与悖论性。  相似文献   

5.
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批评观念和理论模式。他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他的批评实践不失为探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例证。但是他在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存在着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绪论文学理论来源于人类的文学实践。它是研究文学的本质与特点、文学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科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构成文学科学。文学发展史是对文学发展的历史的研究和总结,是叙述和探索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文学批评是分析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基础,文学理论是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指南。三者互相联系,各有侧重,彼此促进。  相似文献   

7.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质主义的源头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而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本质主义的"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反本质主义不是源自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而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又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以超越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主体间性的交往视阈下,对伊瑟尔的文论思想"重新语境化",能够更好地勘定其多维面向及历史延展。伊瑟尔前期的效应美学仍然存在着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主要表现在确定性/不确定交流观的二分误区,阅读理论的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欠缺审美同情向度的探讨。缘此晚期的伊瑟尔在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对话与论争中,立足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文化语境,从文学理论批评转入文化诗学研究,由微观角度的分析演化为宏观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弥漫于欧洲的实证主义学术氛围中,法国学派的实证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合法化"也许是必要的.在20世纪西方诗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中,美国学派以一种世界主义的视角标举无事实联系的美学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在90年代,美国学派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倾向部分导致了比较文学的危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文学研究应由共通性转向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是针对艺术本质论的理论预设作批判性反思。经过反本质主义的洗礼,以传统本质主义的方式言说艺术本质问题被证明是死路;但是反本质主义矫枉过正,主张“艺术本质是一个假问题”,彻底否定任何理性抽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作扩展性研究, 同时与韦伯的“理想 类型”方法论相结合,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知性对立,张扬有限的理性主义立场,建构言说艺术本质 问题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前沿分支”的观点研究了圈幂补图的树宽,首先确定了它的树宽下界,又给出了达到此下界的标号,从而得到了它的树宽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报告鸡法氏囊病的流行状况,主要症状,剖检情况及诊断,提出了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