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梦蝶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之中。“蝴蝶梦”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章。“蝴蝶梦”体现了庄子的“物化”思想与道通为一、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这种自由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阐述的是人生哲理,而这种人生哲理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了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第一,《红楼梦》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和老庄的生死观;第二,《红楼梦》的具体内容渗透着浓厚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道家"矛盾对立"的认识哲学以及主张抛弃"世俗仁义礼智"的道德哲学上。  相似文献   

4.
庄子《齐物论》篇从世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的入世状态出发,探讨出现此类情形的原因是人们在争夺是非彼此,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评判是非的"真宰",所以不如"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莫若以明",从宏观上讲,"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主张派遣是非,泯灭彼我,"道通为一",进而达于"齐万物"的状态。庄子所谓"齐物"之"物"是指世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以及人们关于事物的诸种理解(所谓"物论")。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6,(3):68-71
关于庄子的《齐物论》,王夫之将其作了"齐物"论和齐"物论"两层理解。王夫之看来,物(物论)的产生是经由道开始的由无适有的过程,这也是道自身的体用变化。万有虽然纷繁复多,层出不穷,但皆是自取自已,生于虚,归于虚,且就其真实存在而言,也是以虚为性。由于道并非存在者,所以王夫之主张一种不用寓庸的齐物之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现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2012,(2):95
"宇宙"的英语"universe"一词源自拉丁语"universus",意思是"包罗万象的一切"。"宇宙"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  相似文献   

8.
《齐物论》首段中"吾丧我"开启该本篇的基本思想——齐物,万物不齐既是一种物理状态,更是人的心理状态,即"成心"。我的"成心"将是非、彼此、物我对立,从而发生冲突、斗争,生命之本心因此丧失。为回归本心、游心于道,《齐物论》提出"明""庸"的概念,以一种哲学思辨的方式解除"我"与万物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9.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0.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1.
说"箐"     
“箐”字在现代各大型辞典中的注音、释义都不尽一致,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从辞典编纂的角度来探讨“箐”字的音义处理。并对“箐”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用法(用作地名、人名)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中的经典名著,其中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是此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梁启超自我评价表现在其论述"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二处。通过此二处可分析得出,梁启超的自我评价虽然有自夸之处,但总体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3.
"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对中国文人绘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清"美的推崇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清代对不符合传统伦理的"非圣之书"厉行严禁政策,历顺治、康熙、乾隆、嘉庆至近代坚持不懈.这些"非圣之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习俗,但因过分迎合市民口味和审美情趣,内容低俗,与政府"正人心,厚风俗"的宗旨相悖,其遭禁便成为必然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5.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1875年2月21日,云南境内发生了滇案,亦称“马嘉理案”。这本是一个偶然的案件,却由于清朝的外交处理失误,该案导致了《烟台条约》的签订,中国由此丧失了大量的利权。中外关系,尤其是中英关系打破了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来相对和平合作的局面。研究此案对探讨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的外交情形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州的一些卖身契进行个例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人口买卖问题较为普遍,大多底层贫苦的大众通过鬻身的方式来获得必需的生活物质资料,用以缓解一时的生存压力和心灵上的生存紧张。这些鬻身问题的存在,清晰地反映出地域社会的贫苦民众在深陷历史变迁的漩涡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惨淡。  相似文献   

19.
清代蒙古盐北边陆路经杀虎口,西边水路顺黄河南下由碛口起岸,进入山西,长期行销晋北、晋西地区.清代山西当局对蒙盐的政策亦因时调整,潞盐丰收时排斥蒙古盐,歉收时请求蒙古盐接济.分析清代蒙古盐在山西的行销情况,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公文的角度,根据语用语境中的目的语境、交际双方关系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探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获得交际成功的原因.这种探索校正了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两表"成功之不足,同时回归到语言应用的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