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曹魏中期,杜恕力倡儒学,坚持儒家德礼为本的政治思想,既反映了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也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难以撼动。杜恕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华,摒弃了汉代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值得肯定。在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上,杜恕不片面强调君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居于统治地位的君提出了种种行事准则,其核心就是要求君对臣民宽厚;在选举和司法等具体的政治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民众。  相似文献   

2.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本文从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暴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从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4.
《明良论》是龚自珍早年一组议政之作,收入其自刻本《少作》。这组文章的写作,与嘉庆十八年的“禁门之变”以及河南、山东天理教起义有关。它作于整个事变完全平定之后,嘉庆十九年的春夏间。“明良”二字,出自《尚书》,意思是“君明臣良”。龚自珍以“君明臣良”为中心议题,针对“今病”,开出“古方”,强调“君明”则“臣良”,要求君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士大夫,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理想。他对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的批判,是尖锐的、有力的;他提出的“共治”理想,虽然大胆、难得,却是不切实际的。《明良论》展现了青年时代龚自珍的政治抱负与议政风采,当时有人把它比作贾谊的《治安策》。  相似文献   

5.
今天讲的题目是“生物是物、生物有理”,说一点“活物”的物理。“物理”这两个字来自庄子。我非常喜欢庄子的这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做物理的人是圣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把火自然的美弄清楚,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6.
刘明钟 《开封大学学报》1997,11(1):53-54,68
一、序说朝鲜性理学可以分类为主理论,主气说,理气浑沦论,理气折衷论,道一元论,唯气说,理尊气卑说,唯理说和心即理说等九个论说,朝鲜性理学派如此多样.是其特色也。二、朝鲜性理学派1.生理论主理论者则是朝鲜切的郑道传、权近、赵光祖和中期的李彦迪、李汉等也。郑道传(天法,?-1392)云:"于⑤原理.在天地先,气由我(理)生,心亦余焉"("三门集"心气及自。理谕心气)此调儒家主理和道家主气而佛家由心之别类。权近(阳村1352-1409)又云:"天鸟一大.一者.以理言则无对.以行言则无息。大者.以体言则无外.以代言则无穷…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纯用儒家古典名言表达的政治观,会通《六艺》,俱出《六艺》,悉遵圣言,是地道的《六艺》政治观,亦就是王道政治观。它是在以《六艺》为一体、内圣外王为一体的思想背景下展开的。所谓王道政治,从历史观点上说,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其义,一言之,就是“王者以道治天下”。王道政治为万世开太平,垂法万世。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的首出原则是儒家传统的正名。他以正名哲学·正名政治哲学直接推导出王道政治观的主旨是建皇极,行王道。行王道即是君道。(上篇)  相似文献   

8.
严正 《科技信息》2007,(22):118-120
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使得他在面对明末清初的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能够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观点,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但同时暗合了一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在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认为善法是"天下之法",而"一家之法"非法,即恶法非法;然后又主张君与臣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平等观,并设想了设置宰相和学校议政两个具体的制度。他的法治思想有时代进步性,认为必须限制权力、分散权力,制衡权力,这样的权力才能为"天下万民"服务,才不至于成为谋"一姓之私"的工具。但也体现了局限性。本文试图对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作别一解读。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集中表达了他反君主专制的思想。首先,他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次,对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君、臣、帝王之法及相关政策的批判;最后,黄宗羲围绕君权的监督与制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很有力度的反思,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主张。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与西方近代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的归为儒家民本论,而有着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推崇夏政的基础上勾勒出一套不同于儒家政治思想的治国为政之策和为人处世之道,提出了"尚贤"思想。墨子"尚贤"思想摒弃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血缘政治观念,以选贤任能为治国理政之要。这一观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进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经历汉代政治上的荣用,遭受佛道理论上的重击,儒学在魏晋、隋唐沉寂之后,终于在宋代走向辉煌,显回出强劲的生命力。宋懦无视秦汉以来诸儒的孜孜努力、勤勉耕耘,直承先秦仁学、实现仁(礼)到理的转化,构在儒家完满的本体论体系,并从本体论高度审视人性善恶,从而推进懦学至成熟形态--理学:1.末代理学始祖周敦颐一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o,扣住儒家实质,再予以生成论根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达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催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今深入分析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孔孟教育目的比较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17·5)。孔子的高徒如子贡、子路、冉有等都做过官,为春秋时代的政治活动尽了大力。孔子这种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法则在任何阶级社会都是必须的、必然的,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孔子为政治办教育的方式是消极的,他着重提倡“臣事君以忠”(《论语》3.19),并不提倡积极干预政治,最多不过是忠言谏君,不听则走,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8.13)。这种消极的教育目的使孔门弟子的仕途亦  相似文献   

15.
我同意这种说法:儒家哲学的倾向是求善,而道家哲学的倾向是求真。在这里我还要进一步说的是,道家哲学还有它另一面,就是它强烈的救世精神(仅与儒家的救世方式不同):它愤世嫉俗,直指人心;斥伪善之教,奉无为之方言;欲救失真之人心,追寻天地之精神。道家的"道",与西方哲学里的"逻格斯"是一致的,都有"规律性"和"天道"这两个层面的意思,融求真倾向与救世精神于一身,实足令人迷恋,大有研究之必要。许多人这么说,庄子是消极避世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透过《庄子》一书的字面,我看到了庄子一颗悲天悯人的痛苦内心:他在叹息着伪…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国人以为,孔子的思想,无外乎一些道德说教,教人从善,修身正己,讲孝导道,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的说词,而不是什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当下国学有一种死灰复燃之势,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国学,实为一可喜之气象。诸多学者,忙于解读古学经典,当以儒家学说为始,大有还经典于民众之趋,以《为政篇》为例,孔子讨论了"德"、"刑",甚至"孝"的问题,其实质是在讨论在当时王道势微,天下失序之局面之下,如何构建政治秩序,选择何种方法重构政治体的问题,摆在孔子面前的,无外乎两条路:德或者刑,王道或者霸道。  相似文献   

17.
近日查阅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人类智慧宝库·中国智慧卷》(下称《宝库》),感触颇多.这部近300万字的巨著装帧华美,《前言》中自称“是一部搜集整理中外历史上各种名家的各种智慧的文献资料性的引语类工具书”,定价为每册72.50元人民币.面对这样一部巨著.诚实的读者大约没有一个不视如珍宝.读过之后,却令人大失所望.首先,编纂者们对“各种名家的各种智慧”缺乏最起码的分辨力,没有对前人思想的精华与糟粕进行必要的分析,入选了大量宣扬封建道德标准和落后意识的内容.例如,在《人伦篇·夫妻》一节中,编者选了如下条目:(引文字句、标点一如该书)“臣闻夫妇之道.人伦之始.尊卑法于天地,动静合于阴阳……自家刑国,牝鸡无晨,四德之礼不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史学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古代的史家往往把"资治"作为治史的第一要义.北宋曾巩《南齐书序加花:"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清戴名世《南山集·史论》说:"夫交者,所以纪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失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萍恶,而为治戒于万世.是故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谁有史以维之也"。晚清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深刻揭示了"史"与"道","为史"与"知道"的辩证关系。他说:"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即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一现象史,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要真正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  相似文献   

20.
“格物致知”自在《大学》中作为道德伦理修养的命题提出,经“二程”、历朱子学到阳明学,其内涵有了很大变化:在程颢、程颐那里,“格物”即是“穷理”;朱熹则认为“格物致知”即是要探究自然界即伦理道德 现象以求内在规律,在他看来,这内在规律也即“仁义礼智之总名”;“阳明则是把我“心”之“良知”推致到事物上,事物就有了“理”,一切事物之“理”,皆有我心推演出来,从而解决了朱子理论一人无法格尽天下之物和所格之理与心中之理无法统一的矛盾。朱子学与阳明学中格物致知观有很大不同,但都服务于各自的理论体系、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