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除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郭沫若《论郁达夫》)对封建道德和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四十多篇小说中,最可代表郁达夫创作主张和创作特色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一类是写妇女的。郁达夫在后一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受压迫、受侮辱的下层妇女——“弱女子”形象。其中,有忠厚善良、饱尝生活艰辛的旧式妇女:有弱小无依,受尽资本家剥剥的贫困女工;有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形象的演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懋澄的《负情侬传》到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已经由一个“借以言志”的艺术形象变成了一个“以死明志”的艺术形象,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殉情”者形象。结合晚明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探讨了造成杜十娘和一代士人悲剧的根源,在于明代后期的政治专制主义和经济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6.
王峰 《科技信息》2009,(16):140-140
海岩小说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的《便衣警察》到90年代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永不瞑目》以及近年的《玉观音》、《深牢大狱》等,这些小说大部分改编为电视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海岩在小说创作将各类精彩的案件置于爱情的光芒中,形成了独特的“海岩模式”,并通过强烈的价值观念的冲撞烘托出凄美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蚕马》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被朱自清先生誉为“五四”新诗中“堪称独步的四首叙事长诗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新诗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蚕马》取材于我国古代传奇小说《女化蚕》。关于《蚕马》的内容,有论者认为长诗是“叙写”了古代传说中一个“幽婉动人而又凄清迷离的爱情故事‘骏马求爱,女儿化蚕’”,“写了一匹马对一位少女的坚贞不渝的爱。”它“为自己深爱的少女跑遍天涯,将她的父亲找回,父亲却残  相似文献   

8.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德田秋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缩影》再现了二战前及战争期间日本下层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处于弱势群体的下层女性对当时混沌的日本社会的控诉,并生动展现了在面对多舛命运时,不屈不饶的下层女性艺术形象。以《缩影》为研究对象,拟对小说中主人公银子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进行剖析、解读,探寻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11.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罗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丽而勇敢的女性形象流传千古。人们总是注意她的不畏强暴、机智灵活的方面,而很少去分析这个形象的内涵。本文主旨在于通过罗敷形象的历史形成以及后来的社会流变,揭示这个形象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产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以期在罗敷形象的研究中,找到一个突破性进展的阶梯。 (一) 《陌上桑》是一首古代的乐府民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本篇“题解”说: 《古今乐录》曰:“《陌上桑》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篇》。”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分析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往往被忽略掉,或者没有被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就是《一件小事》中的“我”。一、“我”是怎样的知识分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有种种类型。其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是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吕纬甫、魏连(?)、史涓生、子君、作家(《幸福的家庭》)等。“我”和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吗?回答是不属于同一类。现试把二者作一比较,通过比较来判断“我”究竟是怎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小说从“伤痕”到“新写实”的发展实现了从“回忆”向“写实”的转化,这是颇具文学史价值的.文学与权力话语逐渐分离,文学与人学日趋接近.其中,“现实”问题有了更真切的把握与传达.这种写实化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新的历史时期读者选择的结果.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最终以共存互补的方式将新时期文学推向九十年代.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李娃传》产生以后,在后代不同的文学样式中发展演变,特别是到了元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和明传奇《绣襦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李娃故事从小说到戏曲的演变过程中,李亚仙、郑元和这两个艺术形象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而这些又和社会现实和故事本身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两个或更多的文艺现象之间的共同性或差异性。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范进和孔乙己两个艺术典型,一个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一个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相距五十年左右,而两个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美学性格以及塑造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有别,两个艺术形象及其塑造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反映了鲁迅小说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将范进和孔乙己艺术典型及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比析,从而阐明孔乙己是范进形象的类似再现。  相似文献   

17.
最能体现凌叔华小说创作意义的是她的小说集《花之寺》和《女人》,因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别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时代新女性”,而被称为“新闺秀”小说的代表。不管当初这个称谓是褒是贬,但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凌叔华小说中的闺秀形象有深远的文化意蕴:这些女性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化育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类女性身份中与生俱来的特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世界文学史上稀有的珍品。我国现代文学史能以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作为第一页,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鲁迅小学创作的辉煌业绩,已经有不少研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辛勤的耕耘者,也是一个治学严谨为人忠厚的学者.他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成就,小说方面,以一九二一年发表小说《命命鸟》而出名,散文方面也取得了成就,《落花生》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其中“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落花生》正是选自许先生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先生初期创作的成果,是作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和平民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入思考的结晶.它出版于一九二五年,但许地山先生早在一九二二年就已经编好了.这个集子包括四十余篇散文小品,那种恬淡谐和的风格、朴  相似文献   

20.
老含的短篇小说《月牙几》,写于三十年代,它是从十多万字的长篇《大明湖》中抽出来加以修改的。《大明湖》被一九三二年“一·二八”的战火焚烧后,作者“把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它是《大明湖》中的精华,是最有意思、最感人肺腑的一个片断。老舍很重视这篇小说,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