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梯度乳液聚合制备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梯度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引入半连续单体滴加工艺和亲水性功能单体,制备了零VOC乳胶涂料专用的具有较高玻璃化温度(tg)、较低最低成膜温度(MFT)的核/壳结构的纯丙烯酸酯乳液.用差热扫描(DSC)测定了纯丙烯酸酯乳液的tg,用透射电镜(TEM)测定了乳胶粒子形态,用粒度仪测定了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梯度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的丙烯酸酯乳液为典型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丙苯核(PBA)壳(Pst)乳胶。讨论了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对该乳胶性能的影响。组成比st/BA≤1的丙苯核壳乳胶有比其共聚乳胶低的成膜温度、好的抗粘连性和高的强度。丙苯核壳乳胶有两个分别靠近核、壳聚合物的Tg,两条不重合的加酸于核和加酸于壳的酸度或电位滴定曲线。  相似文献   

3.
梯度乳液聚合制备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工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梯度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引入半连续单体滴加工艺和亲水性功能单体,制备了零VOC乳胶涂料专用的具有较高玻璃化温度(tg)、较低最低成膜温度(tMF)的核/壳结构的纯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合成工艺、乳化剂种类和用量、亲水性功能单体及各阶段单体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结构及tMF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梯度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和引入亲水性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可有效地降低丙烯酸乳液的tMF(tMF<3℃),提高乳液的冻融稳定性和钙离子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聚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聚苯乙烯-丙烯酸(PnBA-AA/PS-AA)乳胶互穿网络聚合物(LIPN)系列.探讨了丙烯酸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组成比、核壳组成互换、增容剂以及颜料体积浓度(P.V.C)对乳胶漆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的P.V.C条件下,将IPN型乳胶漆与B_(12)型、共聚型、共混型、核壳型乳胶漆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PN型乳胶漆的性能最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外墙建筑装饰涂料。  相似文献   

5.
PS/PnBA/SS三元互穿聚合物网络复合乳胶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聚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硅溶胶三元互穿聚合物网络复合乳胶,简称PS/PnBA/SS LIPN.探讨了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不同加料顺序、不同组合比、不同颜料体积浓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找到了合成三元LIPN的最佳工艺条件,在相同的颜料体积浓度下,将三元LIPN复合乳胶涂料与同组成的PS—nBA一硅溶胶共混型乳胶涂料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元LIPN复合乳胶涂料的性能比共混型乳胶涂料要好得多,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外墙装饰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N210)、丙烯酸羟丙酯(HP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为主要原料,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苯乙烯(WPUAS)复合乳液;通过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CO与OH总摩尔比、WPU与MMA与ST质量比、HPA用量对乳液粒径、储存稳定性及固化膜硬度、吸水率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共沉淀法制得的磁性粒子经聚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处理并分散于基液聚醚中,得到了稳定的聚醚基磁性液体,透射电镜分析表明磁性粒子在基液中分散良好,其粒径大多在8~12nm.磁性液体RE-Ⅲ(4πMs=0.0450 T)被应用于X-射线衍射仪的旋转阳极密封中,仪器已使用了两年多,在3000r/min条件下,真空度可达到2.7×10-5Pa左右.  相似文献   

8.
纳米尺寸聚合物胶乳及其粒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粒径为50nm-100nm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胶乳,讨论了搅拌速度等其它因素对胶乳粒度及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增加乳化剂量有利于胶乳粒度减小,但超过一个阈值将使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9.
超声辐照无皂乳液聚合制备P(AMPS-MMA)/Pd纳米复合乳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分散、乳化、引发、还原等作用,及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特有结构,实现了超声引发AMP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氯化钯(PdCh)的两相同步原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P(AMPS-MMA)/Pd复合粒子,考察了反应过程中pH、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并借助于F1-IR、TEM、XRD等相关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阴、阳离子型淀粉接枝共聚物W/O超浓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PAN-TOWEN为复合乳化剂、ISOPAN-M50为分散介质、直链淀粉为骨架,在不搅拌条件下,通过程控升温,用超浓W/O乳液接枝聚合直接合成了Fd≥0.76的交联共聚合物W/O超浓乳液阴离子型AGU-PAM-PAANa(Ⅰ)及阳离子型AGU-PAM-PDMDAAC(Ⅱ)。(Ⅰ)程控升温聚合的最佳升温速率为2.5℃/min,(Ⅱ)的为3.8℃/min;(Ⅰ)、(Ⅱ)的最高温升分别为90士1℃和98士1℃。动力学研究表明以内相为引发场所的超浓W/O乳液聚合不同于超浓O/W乳液聚合,而更接近悬浮聚合机理,DMDAC的聚合速度比AANa的大,AGU对阴、阳离子的反应均有促进作用。(Ⅱ)、(Ⅰ)经水稀释后分别得到水膨胀型正、负粒子的乳液制剂(C)、(A)。(C)、(A)的流变学行为均呈假塑性流体行为,显现了EOR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1.
摘要: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CdS纳米晶,并研究了溶液pH值、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对CdS纳米晶粒大小的影响。采用TEM、XRD和Raman等测试手段对晶体的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dS纳米晶粒具有闪锌矿型立方晶系结构,其粒度分布较窄,约为3---5nm,且分散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自由基(TEPMO)/NaClO/NaBr氧化体系氧化微晶纤维素(MCC)得到单羧基纤维素(Microcrstalline cellulose,MCC),采用高碘酸钠将单羧基纤维分子上C2和C3位的相邻仲羟基氧化成醛基,得到双氧化纤维素(Double oxidation cellulose,DOC)。以DOC和对氨基苯甲酸(Aminobenzoic acid)为原料,通过希夫碱(Schiff base)反应合成纤维素基衍生物-双氧化纤维素接枝对氨基苯甲酸希夫碱(DOC-A)。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接枝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热重分析(TG)和示差扫描量热(DSC)检测中间产物MC、DOC和终产物DOC-A的热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新型纤维素接枝对氨基苯甲酸希夫碱,合成的DOC-A具有新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了SiC颗粒分布状况对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激光热冲击破坏的影响,发现微裂纹形成是由基体内的孔洞和颗粒与基体脱胶所引起,而陶瓷颗粒分布不均匀对裂纹的扩展机理有重要影响,它大大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在碱性条件性下,以环氧氯丙烷为联接剂将俨环糊精接枝到微晶纤维素表面.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该功能化纤维素对肉桂酸的包合吸附能力,每克纤维素可吸附18.375mg肉桂酸,产品中β-环糊精的质量分数高达14%.纤维素表面的β-环糊精保留了天然环糊精的包合特性,是一种优良的固相萃取剂.  相似文献   

15.
超微粒子氧化铁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sol-gel和SCFD技术制备了超微粒子氧化铁,采用TEM、XRD等手段对其物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制备条件对产物粒径、形貌及晶型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SCFD技术制备超微粒子氧化铁可实现干燥、晶化一步完成.  相似文献   

16.
采用TiO2溶胶,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在玻璃表面制备了TiO2薄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粒度的分布;用自动椭圆偏振测厚仪测量了薄膜的厚度.研究了TiO2颗粒的催化机理、薄膜上粒子的性能以及薄膜的光催化性能,130nm左右的TiO2薄膜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28.2%.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学上的渐近均匀化方法研究了颗粒增强增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宏细观应力集中问题,利用编写的计算程序和ANSYS软件结合,分别讨论了刚性颗粒和柔性颗粒的体积分数、颗粒与基体的模量比对复合材料宏观和细观应力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发现了一种制备纤维素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衍生物的优良方法.首先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与溴乙酸乙酯反应制得羧甲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CMPEG),之后在N,N-二甲基乙酰胺/氯化锂(DMAc/LiCl)双组分非水溶剂体系中,以羰基二咪唑(CDI)为催化剂,通过CMPEG上的羧基与醋酸纤维素上残余的羟基进行酯化反应得到羧甲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醋酸纤维素接枝共聚物(CA-g-CMPEG).用FTIR和DS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EG通过化学键偶联在醋酸纤维素分子的侧链上.用SEM观察了聚合物的形态,有自组装成粒子的趋向,粒径在200~300 nm之间,是一种潜在的优良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粒子滤波与支持向量机的数字混合信号单通道盲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基于粒子滤波盲分离算法运算复杂度高的问题,将支持向量机理论引入到粒子滤波算法中,提出一种数字调制混合信号单通道盲分离算法. 确定了算法中粒子权值更新方法,并给出了参数与符号序列的后验概率密度估计. 从后验概率密度估计的统计特性和运算复杂度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算法的性能,并从理论上证明该文给出的后验概率密度估计能很好地逼近真实后验概率密度. 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均表明,与基于粒子滤波的盲分离算法相比,算法在误码率性能相当的情况下,有效缩短了运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