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nm,β=123.76(3)°,V=2.277 1(8)nm3,Mr=566,Dc=1.648 g/cm3,F(000)=1 152,Z=4,最终偏离因子R1=0.052 6,ωR2=0.143 1.配合物中Cu离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啉配体的4个N原子以及来自水分子的1个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标题化合物La2(m-MOBA)6(Phen)2(m-MOBA:间甲氧基苯甲酸;Phen:邻菲啉)(1)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化合物1中两个La^3+分别与来自配体m-MOBA羧基的7个0及1个邻菲啉的2个N配位构成9配位的畸变三帽三棱柱几何构型的LaO77N2中心.羧酸氧原子以螯合、桥联、螯合桥联三种形式与La^3+配位,邻菲啉的氮原子与La^3+螯合配位.配合物分子之间存在着π-π堆积、C—H…O氢键、C—H…π氢键和C—H…H—C二氢键分子间弱作用力。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549nm,b=1.1813nm,c=1.4518nm,a=108.9910(1)°,β=94.9630(1)°,γ=107.7130(1)°,V=1.5945nm^3,Z=1,Dc=1.609g.cm^-3,μ=1.400mm^-1,F(000)=776,R=0.0208,Rw=0.0544,Mr=1545.04.  相似文献   

3.
以1,10-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hen)(sO4)],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8936(10)A,b=13.8468(9)A,c=7.0223(5)A,β=108.5340(10),y=1373.09(16)A3,Z=4,R1=0.02942,wR2=0.0833.晶体解析表明化合物中的铜离子与phen配体的两个螯合氮原子配位,并在硫酸根的桥连作用下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相邻链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乙腈中,双(3,5-二甲基吡唑)甲烷(DMPZM)与HgI2反应得到化合物[(DMPZM)HgI2](1),该化合物通过熔点、元素分析、核磁、红外光谱等表征.X射线衍射法测得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D2 1/c,晶胞参数:a=1.2219(3)nm,b=1.4756(4)nm,c=0.9540(2)nm,β=100.309(5)°,V=1.6924(6)nm3,C11H16HgI2N4,Mr=658.67,Dc=2.585g/cm3,Z=4,F(000)=1184,R1=0.0474,ωR2=0.0991,S=0.0474.汞原子与DMPZM中的2个氮原子和2个碘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结构.Hg—N、Hg-I平均键长分别为0.2047nm、0.2670nm.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个新的钐双核配合物[Sm(sap)(HMDS)(THF)]2(sap=水杨醛缩邻氨基酚,HMDS=六甲基硅胺基)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 1/n,a=1.27245(12),b=1.91087(18),c=1.40749(13)nm,β=111.6650(10)°,V=3.1805(5)nm3,Z=2,M=1320.23,μ=1.95mm^-1,对于I〉2σ(1)的5016个衍射点的最终R=0.036,wR=0.111,钐原子与一个sap配体的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以及另一个sap配体桥连的氧原子,一个四氢呋喃的氧原子,一个六甲基硅胺的氦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八面体的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个新型一维的多核锰的配合物 {[Mn( μ- maleate) ( phen) ( H2 O) 2 ]· 2 H2 O}n( I)( phen为邻菲罗啉 ,μ- maleate为马来酸根桥 )的合成、元素分析、晶体结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 .( I)是通过马来酸锰与邻菲罗啉在乙醇的水溶液中制得的 .其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 1 ,a=0 .81 1 9( 1 )、b=0 .81 57( 1 )、c=1 .3632 ( 1 ) nm、α=99.0 8( 1 )、β=87.1 1 ( 1 )、γ=1 0 1 .94°、V=0 .872 1 ( 3) nm3 、Z=2、Dc=1 .60 4 g/cm3 、μ=7.73cm-1、F( 0 0 0 ) =434.结构解析采用直接法 ,R和 Rw 分别收敛到 0 .0 37和 0 .0 50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 I)中 Mn原子是六配位的 ,配位原子分别为邻菲罗啉的两个 N原子、两个 H2 O中的 O原子和两个马来酸根的 O原子 .马来酸根配体通过两端的羧基氧与 Mn原子桥联进而形成一条无穷链 .配合物分子中存在两种氢键 :即一个未配位的羧酸氧原子与一个已配位的 H2 O分子间形成的分子内氢键 ;结晶水分子与配合物链上的 O原子及配位水分子间的分子间氢键 .红外光谱对羧基在 1 42 5、1 540 cm-1处的对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以及配位水分子和晶格水分子在 350 0~ 31 0 0 cm-1处的振动吸收进行了归属 .热重分析表明 ,晶体约在 60°C开始失去结晶水 ,紧接着开始失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新的锰配合物[Mn(H2O)6](bctrz)2(1),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bctrz=(4-苯甲酸)三氮唑).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i,a=0.69466(16),b=0.85287(17),c=1.01095(19)nm,α=72.556(12),β=90.109(2),γ=84.596(16)°,V=0.5538(2)nm^3,Z=1,Mr=539.37,Dc=1.617g/cm^3,F(000)=279,μ=0.665mm^-1.对于I〉2σ-(I)的1923个衍射点的最终R=0.0306,wR=0.0841.锰原子与六个水分子的六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八面体的配位环境.通过[Mn(H2O)6]^2+和bctrz的氢键作用,配合物1形成了三维网格.  相似文献   

8.
采用羟基丁二酸铜与5-硝基邻菲咯啉反应合成了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Hhbd)(Nphe)]·H2O}·3H2O(其中Hhbd=羟基丁二酸根,Nphe=5-硝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1(3)nm,b=1.9229(3)nm,c=1.2427(19)nm,β=99.50(3)°,V=4160.4(11)A3;Z=8;最终偏离因子R1=0.0573,wR2=0.1169.配合物中每个铜(Ⅱ)原子与来自5-硝基邻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羟基丁二酸根的三个氧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紧邻单元通过邻菲罗啉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链间籍羧基氧原子与配位水分子、未配位的羟基氧原子与羧基氧原子形成O-H…O氢键的连接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Zn(Ⅱ)配合物[Zn(mbt)2(phen)](2-Hmbt=2-巯基苯并噻唑;phen=邻菲啰啉)已经合成出来,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ray单晶衍射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53.018(12)nm,b=9.824(2)nm,c=14.149(3)nm,α=90.00°,β=90.10°,γ=90.00°,V=7369(3)nm3,Z=2.中心原子Zn与两个mbt的两个环外S原子及phen配体的两个N原子双齿螯合配位形成变形四面体构型.该配合物包含两个晶体学上独立的分子,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这两个分子只是在键长和键角上略微不同.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三维的配位聚合物[Ba(tzda)(H2O)3]n(H2tzda为l,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晶体[Ba(tzda)(H2O)3]n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74679(9)nm,b=0.81618(10)nm,c=l、34333(17)nm,α=107.2990(10)°,β=91、8850(10)°,γ=111.8700(10)°,Z=2.晶体结构中,钡离子与九个氧原子配位,其中六个氧原子来自于五个tzda^2-配体,另外三个来自于水分子,配体tzda^2-的两个羧基则分别采用了μ3-η^2:η^2。和μ2-η^1:η^1两种不同的配位模式将Ba(II)离子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413K下,3,5-二羧酸吡啶和CoCl2·6H2O的混合物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Co(PDC)·2H2O(PDC=3,5-二羧酸吡啶)。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0.9902(2)nm,b=1.1981(2)nm,c=0.73997(15)nm,β=105.18(3)°,Z=4。具有2-D层状结构的Co(PDC)·2H2O中包含钴阳离子和3,5-二羧酸吡啶,其中每个钴阳离子被1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2个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上的氧原子配位。热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30℃以下保持热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水热条件下,用Cu(Ⅱ)盐与邻菲罗啉(phen)进行反应,得到了三维超分子[Cu2(phen)2(H2O)4]·(SO4)2(化合物1).化合物1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4.233(2)nm,b=1.3844(8)nm,c=0.7025(4)nm,β=90.230(7)°,V=4.117(4)nm3...  相似文献   

13.
解析了 2 ,9-二 ( n-2′,5′-二氮杂庚基 ) -1 ,1 0 -菲罗啉镍 (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 P2 ( 1 ) /n,a=1 .2 5 1 0 ( 4) nm,b=1 .3 5 0 1 ( 5 ) nm,c=1 .6849( 5 ) nm,β=1 0 6.5 67( 6)°,V=2 .72 77( 1 6)nm3,Z=4,镍 ( )离子与配体的六个氮原子同时配位 ,形成变形八面体构型 ,Cl O- 4离子的氧原子与邻近的仲胺氮原子上的氢原子之间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 .用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与 DNA的相互使用 ,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了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以插入模式与 DNA发生作用 ,并能有效地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环己基黄原酸铜及其与 1 ,1 0 -菲咯啉的配合物 [Cu(C6H11OCSS) 2(phen)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得到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 1/c ,晶胞参数a =1 .2 2 80 ( 3)nm ,b =1 .86 1 0 ( 4 )nm ,c=1 .2 86 0 ( 3)nm ,β=1 0 4 .50 ( 3)° ,V =2 .84 53( 1 0 )nm3 ,Z=4。铜原子为六配位 ,分别与一个菲咯啉分子的 2个氮原子及 2个环己基黄原酸根的 4个硫原子配位。红外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5.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例铜(Ⅱ)的配合物[Cu(phen)2Cl]NO3·3H2O(1)和[Cu(bipy)(H2O)2SO4]n(2)(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其中配合物1是单核小分子结构,Cu(Ⅱ)离子具有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邻菲罗啉配体上的4个氮原子和1个氯离子配位,离散的小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层状结构,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一维无限链结构,Cu(Ⅱ)离子具有扭曲八面体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联吡啶氮原子、2个水分子氧原子和2个SO2-4氧原子配位,SO2-4桥连相邻的Cu(Ⅱ)离子形成1D链结构,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独特的双链结构,由于双链两侧的bipy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超分子结构.此外研究了2例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四溴对苯二甲酸(H2TBTA)与醋酸铅在DMF/H2O/CH3OH溶剂中通过分层扩散法组装得到一维配位聚合物{[Pb(TBTA)(DMF)2](DMF)2)。(1),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6231(4)nm,b=1.0123(2)nm,c=2.0290(6)nm,β=106.999(3)°,V=1.0349nm^3,Z=4.在1的晶体结构中,每个八面体铅离子分别与来自2个TBTA的一对螯合羧基以及2个DMF分子上的6个氧原子配位,相邻的Pb^Ⅱ离子通过TBTA桥联形成一维配位链结构.晶体堆积分析结果表明,相邻配位链上的DMF配体之间存在C—H…O弱相互作用,将一维配位链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且晶格DMF客体包结于此三维网络中.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1种Mn(Ⅱ)的配位超分子[Mn(phen)2(H2O)2].(ssal).4H2O(H2ssal=磺基水杨酸,phen=邻菲啰啉).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可确定该配位超分子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位超分子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07 32(14)nm,b=1.225 49(17)nm,c=1.393 87(19)nm;α=97.005(2)°,β=101.404(2)°,γ=98.866(2)°,V=1.645 8(4)nm3.在分子中,中心Mn(Ⅱ)离子是六配位,配位模型式为:MnN4O2,形成了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分子间由氢键将其连接成具有2D结构的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技术,研究了该配位超分子的表面光伏性能.结果显示,该配位超分子在300~600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光伏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光电转化能力.将该配位超分子的SPS谱与它们的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指认,发现两者具有密切的关联.同时对配合物的UV-Vis和IR光谱进行了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8.
以碱式碳酸铜、3-羟基-1-金刚烷甲酸(HOC10H14COOH)和邻菲啰啉为原料,水热法合成了配合物[Cu2(HOC10H14COO-)2(phen)4].(HOC10H14COO-)2·17H2O.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C92H126Cu2N8O29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227 31(4)nm,b=1.657 44(6)nm,c=2.322 78(8)nm,α=93.604(2)°,β=92.518(2)°,γ=95.370(2)°,V=4.689 0(3)nm3,Z=1,Mr=3 826.12,F(000)=2 020,Dc=1.355 g.cm-3,μ=0.487 mm-1.结果表明:每个铜原子与2个邻菲啰啉中的4个氮原子和1个配位3-羟基-1-金刚烷甲酸根中的羧基氧原子配位,配位数为5.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Cu(tzda)(H2O)3]·3.5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9073(12)nm,b=0.7134(4)nm,c=2.3635(15)nm,β=91.3780(10)°,Z=8.金属中心Cu(Ⅱ)离子呈现出五配位,处于四角锥的配位环境;配体阴离子tzda2-采用双(单)齿配位模式将Cu(Ⅱ)离子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3—0.4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1,2-二(4-吡啶)乙烯,硫氰酸铵和乙酸钴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bpe)4(CNS)2]n(bpe=1,2-二(4-吡啶)乙烯,CNS=硫氰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四方晶系,空间群为14;晶体学参数:α=1.5897nm,b=1.5897nm,C=1.5446nm;β=90°,V=3.903nm^3,Z=4,R1=0.0784,wR2=0.1908。晶体的基本构建基元包含一个钴(Ⅱ)原子,四个1,2-二(4-吡啶)乙烯,两个无序的硫氰酸根,其中每个Co(Ⅱ)原子与四个1,2-二(4-吡啶)乙烯相连形成了具有菱形格子的[4,4]二维网,有趣的是,沿C轴加角为90。的的二维网又互穿构筑了2D→D的配位聚合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