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始见于明代的"扯淡"一词文献习见,其中"淡"当为"诞"。"胡说"义是"扯淡"的引申义,该义来自"扯"的"闲谈"义和"诞"的"虚妄不实的言论"义。"拉"与"扯"语义相近,且有着相似的引申路径,所不同的是,"扯"已引申出"胡说"、"瞎说"义,而"拉"却没有。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个"和"枚"、"只"和"头"、"根"与"条"三对量词的演变,探究汉语量词发展的机理.并指出"个"取代"枚"的三个原因:第一,"枚"比较实在的称量对象制约了"枚"的泛化;第二,"枚"的名词意义始终没有彻底地消失,制约了"枚"的泛化.第三,"枚"的指形性比"个"强,制约了"枚"的进一步迁移.而"个"称量对象扩大,本义[名词意义]完全消失,成为一个专职量词,迅速取代"枚".  相似文献   

3.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4.
正小明在西华街一公厕门口看到,"请文明如厕"四个字被市民改成了"请文明入厕"。"如厕"与"入厕"到底应该是哪个?小明心里十分疑惑。的确,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有的写的是"入厕5毛"、有的摆放的是"如厕5角"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如厕"与"入厕"到底哪个正确?且看"如"读"",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  相似文献   

5.
"亦"甲骨文作■、"夜"甲骨文作■,"腋"字在甲骨文未见。从隶变和形声造字法来看,"亦"是"腋"的本字,为指事字,"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副词"亦"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字。"腋"字出现在隶变时期,从汉字分化理论来看,表"胳肢窝"义的"腋"字为"从肉亦声"构形的形声字,但隶变后的"月"与"肉"书写形式相混,古文中"夕"与"月"字皆从月象形,故"从肉亦声"构形与"从夕亦声"构形相似。从文字构形避让原则考虑,后来才造出"从月(肉)夜声"的后起字"腋"。  相似文献   

6.
网络党建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坚持"交互性"与"单向性"、"一元性"与"多样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搞好网络党建,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字的书写结构经历了由"廌"、"氵廌"、"灋"到"法"的演变过程。从"灋"的书写系统看,最早的声像应该是"廌",后来"灋"的发音是由"佱"声训而来,"灋"字中的"氵"则最初洋溢着神判的灵光。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法"字,有利于研究中国法律起源,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训诂的角度看,"孝"字有"善继"、"善述"之义.比较"学"、"教"二字,以及"肖"与"不肖"的用法,其"仿效"含义与"似其先"含义,均可显明"孝"字的继承性意义.古人重继承,现代"文化"一语本身即意味着继承,如果社会的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变,就绝无彻底中断其文化而可以全然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之理.  相似文献   

9.
"无为之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其含义在《老子》文本中包含了"利万物"和"不争"两个向度,但研究者对老子"无为之治"的解读易于忽略其"利万物"的一面,而凸显其"不争"的一面,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无为之治"的负面评价。"无为之治"如果离开"利万物"作为基础和价值指向,仅仅强调其"不争"的一面,其在政治上难免消极,如果将老子政治哲学中的两个向度结合起来理解,即在"利万物"的基础上以"不争"的方式处在百国之下,践行其"利万物"的宏大作为,则无疑是大国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中有关夫妻称谓的许多方言,如"官人"、"养家人"、"老公"、"盖老"、"孤老"、"家长"、"娘子"、"浑家"、"老婆"、"老小"、"外宅"、"回头人"等,鲜明地体现了宋元杭州民俗文化和地方特征,对这些词语进行考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解读小说文本,更透彻地认识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选录的<荀子·劝学>篇中对"诗曰:'嗟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而景福'"这段话中"靖"、"共"二字的释义有些不妥.在先秦典籍中,各家分别将"靖"字释为"安"、"治"、"谋"、"安谋",或作"静";对"共"字,有的释为"具",有的释为"恭",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认为"共"与"恭"是异体字,等等,各家分歧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对两字进行考证后认为,将"靖"字释为"安也",将"共"释为通"恭"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管理研究》2015,(3):13-16
美国创新经济学家理查德·R·尼尔森在回顾有关"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时认为,"制度"这一术语在不同研究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但是不同学者赋予"制度"不同的概念内涵,概念内涵的多样性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制度"创新解释的连贯性。基于这种认识,尼尔森超越了"制度"概念,提出包含"制度"在内而又不局限于"制度"的"社会技术"概念,用来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连续性分析,打破对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解释与"制度"创新解释两条进路之间的割裂,形成与经济增长"物理技术"解释相对应的"社会技术"解释,进而实现"科技-社会"两条并行、连贯并具有一定交融性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己"即是"修己"、"修、养"自身,"正人"即是"亲民"、"安人"、"安百姓"。"正己"和"正人"虽然可以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但是在理论上是可以统一的,而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又可以看作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正己"相对于"正人"都具有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多"与"少"的反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依附理论"揭示了"中心"与"边缘"特殊的关系,认为"中心"与"边缘"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有了"依附"的存在,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穷与落后,而发达国家长期靠"中心"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差距。洛美协定签订后,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检验和反思"中心"与"边缘"这种特殊的关系,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心"与"边缘"的互动可以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是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的。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因此"生态观"逐渐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人类在社会进化中从"格物"到"致知",又从"致知"到"格物"的循环上升中逐渐懂得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战略--"方法论"的重要性,即重视遵循"目的"-"路径"-"策略"-"方法与技术"-"工具"之间的逻辑。设计不能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把握人类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目前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现在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社会设计"。"服务设计"诠释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即"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老子》第二章有"万物作而不辭",考察包括敦煌本、简帛本在内的《老子》诸本,其中的"辭"又有异文"始"、辤、■。考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文字材料中"■"、"辭"、"嗣"、"司"、"治"、"始",以及"厶"、"司"双声符字的使用情况,可知此处的"辭"在《老子》中本应作"■";战国时期""字消亡,在传抄过程中"■"被"厶"、"司"双声符字取代;秦、汉文字系统中"厶"、"司"双声符字消亡,又被转写作"辭"或"始"。其应读"司",义为掌控、支配、控制;训、读为"治"也通。  相似文献   

20.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对"自然"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他们大多把"自然"与"蒙昧"、"动物本能"联系到一起.然而,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把"自然状态"视为批判现代社会腐朽与堕落的参考系,把"自然"视为人性完满与和谐的终极依据.卢梭在"自然"概念中添加了"自由意志"与"可完善性"的特质,并且更多地把"自然"与"自由意志"的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由意志"之间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使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