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精神意蕴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法治和人权,其中,人的权利是法治精神的最高凝结,是衡量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标尺,也是评价法律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准。主要理由是,法律发展以权利主体为依归,以权利保障为价值目标,其从法律实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体现了这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精神意蕴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法治和人权,其中,人的权利是法治精神的最高凝结,是衡量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标尺,也是评价法律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准.主要理由是,法律发展以权利主体为依归,以权利保障为价值目标,其从法律实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体现了这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非正常状态下存在紧急权力与紧急失权的冲突,合理平衡二者的利益边界是立法的关键。突发事件中对人权的限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权保障是立法的逻辑前提和终极目标。突发事件应对中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既有适用人权保障的一般原则,又有特殊性原则。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仅确立了人权保障的一般原则性,如人权理念、比例原则、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缺乏最低标准原则、宪法保留原则、权利救济原则、不歧视原则,应当予以立法创新并完善。  相似文献   

4.
法治理念要求限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实现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望需要一定的主体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律师担负着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促进法治实现的使命,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律师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行使法律监督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赋予律师独立的法律监督权,并通过完善律师的权利和构建律师法律监督的机制来促进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宪政刍议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电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法治理念要求限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实现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望需要一定的主体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律师担负着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促进法治实现的使命,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律师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行使法律监督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赋予律师独立的法律监督权,并通过完善律师的权利和构建律师法律监督的机制来促进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宪政的发展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等诸多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文认为,宪法与宪政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保障实现人权与限制国家权力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1965年格里斯伍德诉康涅狄格州案中Goldberg大法官引用了宪法第九修正案,将限制联邦政府权力的第九修正案阐释为对宪法未列举公民权利的保障,美国宪法学者纷纷探索第九修正案的真实含义,分别从原意主义、自然权利理论、文本主义的视角解读第九修正案,对第九修正案的保留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探讨。美国学者分析第九修正案所采用的路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权力---限制”概念,以人权来限制权力的思路为我国人权条款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民主宪政问题的基本概念,保障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当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的历史状况和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珊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70-170
就业权作为劳动权的基础性权利,是实现基本人权和经济社会权利的前提,制定一套就业权法律保障体系是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以来在社会生活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介于政府与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不仅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法治进程的现代化。在结社自由制度保障之下大量涌现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支撑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形成了有效制约国家权力的社会公共力量,改变了弱势群体的力量对比关系,为实现社会实质正义、促进人权保障提供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3.
宪政建设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以宽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以司法审查为保障的一种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只有建设宪政国家才可能实现法治,目前,我国宪政建设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服务热线     
宪政建设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以宽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以司法审查为保障的一种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只有建设宪政国家才可能实现法治,目前,我国宪政建设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的主体,而政府则是依法治国的客体,依法治国中的法,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法,而不是依本部门、本地区局部利益或首长意志为出发点为法。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下,才能实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目标。既要民主法制化,更要法治民主化;既要掌握与监控国家权力,也要培育和发展社会权力;既要建立法治国家,又要形成法治社会;从党的地位看,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更是领导党。  相似文献   

16.
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或认可公民的私权利,使公民获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定权利。公民权利的行使以不妨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国家的公共利益为限度。相对于公民的私权利,国家的公权力显然更强大和更权威,而且更容易导致公权力的行使主体有滥用权力、超越权力、权力腐败等不良倾向。因此,法治社会需要设置有效机制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相似文献   

17.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国家控制的一种有效途径。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来看,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内涵要求通过恰当地配置权利的方式来遏制权力的扩张。市民社会是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基础,而形成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途径是“第三部门”的发展;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但民法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可诉式宪法才是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根本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具有私有性和公共性双重属性。知识产权权力行使的界限和权利限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都是为了平衡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障公众合理接近和利用知识产权产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就从对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述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的重大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克强  洪丽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09-110,151
现行的刑诉法规定我国刑诉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因而应确立保障人权的原则."保障人权"不仅包括了保障被害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同时也保障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合法权利.律师在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和沉默权一起构成了被告人制约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的两柄利剑.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确立沉默权的条件,保障被告人的人权,只能依靠完善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赋予被告人律师在场权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