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尤金·哈格洛夫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论者和环境伦理学家,他将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相结合,试图通过环境伦理学来理解环境美学,并在观念上对后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在中西环境观的比较研究方面,他坚持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强调中西方各自文化的独立性,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保持谨慎的态度.哈格洛夫对于中西环境观融合的积极作用在于:虽然...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之一,它是在中国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导致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重视艺术对人格修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提出的,在汉、唐、宋等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得到了尊崇和强化,但也受到魏晋六朝和明末清初回归艺术美本身的倾向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4.
环境论的应用美学、后现代音乐理论的反美学代表着环境音乐应用美学的两个基本内容,即应用美学视角下的环境音乐程序化设计、后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环境音乐创作。环境音乐与注意、环境音乐的欣赏方式、环境音乐欣赏的心理模式与功能,是环境音乐的核心美学论题。环境音乐的美学原理指导着它的应用实践,环境音乐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人一乐一环境”的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规范音乐功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环境美学范式看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的现代思维范式;论述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与和谐环境理论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建构的个性化、具体化、民族化理念;指出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克服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范式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论证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对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构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陆续走出国门,更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从而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新的享受。在这滚滚人流中,与一般走马看花、蜻蜓点水式的旅游者不同,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袁晓燕先生作为一个曾在10余个国家留下足迹的超级旅游者,尤为喜爱自由行,注重深度游,此次,她将部分集结成《行走中》。特别可贵的是,她善于用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景色,感受人情,体验美感,从而升华了旅游,特别是境外旅游的美学意义,真正体现出生活中从不缺少美,  相似文献   

7.
环境设计作为新设专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现有理论基础框架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通过拓宽学科视野,引进以环境美学为代表的现代美学思想,为环境设计构建更为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1980年李泽厚提出"美学热"以来,美学论文、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其它相邻学科也加盟其中;美学研究生报考竞争激烈;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等无一不表现出人们对美学的热衷.这些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催动下所产生的第三次美学热潮.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过程中的思想意向、表现形式、营造手法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中西方古典园林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就东方美学的当代化、国际化会通研究而言,英文文献的耕读、整理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使命。美国著名学者杰拉德·列文森教授主编的《牛津美学指南》英文版"比较美学"辞条,从世界美学的视域将西方与非西方对举,反思西方中心论的弊端,以当代学术意识评述了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资源,阐发了东方美学重镇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和阿拉伯地区的审美文化,凸显了当代美学多维度的交汇、碰撞、互动、协商和调适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通过对该文本的深耕细读、学术评述与拓展性研讨,我们可以拓展视野,一窥新世纪英语世界对比较美学的认知,由此促进对东方美学的理解,加强异质文化美学观念的会通与新思想空间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地理课程已成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基于地理教学目标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中学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为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环境审美以其独特魅力将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审美空间营造和审美体验活动,促进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学者书写的中国美学、文论著作不同的、有新鲜感并极富启发性的要素,能够帮助照亮中国在此类研究中的某些"盲点",并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学者与西方同仁富有成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释生态美学与技术美学以人为支点的相关性、人文关怀性以及理念的同一性,进而浅析在当代视野下的生态美学与技术美学人性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透过中西文学弃妇形象的刻画,能较为分明地感受到中西文学在审美认识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对女性审美认识、对悲剧审美认识以及对艺术风格的美学认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学术界推崇又被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中肯评析,指出其学术思想虽深刻而教学体系欠完善,提出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这本“教程”的基础上,还应完善教学体系,淡化文体意识,强化文史意识,努力做到抓住一个关键——文学和人的关系,划分两个阶段以1997年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把握三个要素——时代背景、作家心态、文学创作,围绕四大题材——农村题材、战争题材、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来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文艺美学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对文艺美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提出了文艺美学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条件的观点,同时,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文艺美学是将美学庸俗化,以及其自身定位不明,研究领域不清晰等质疑提出了一点异议。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对中国学术界有重要的原创意义,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待其价值,思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青铜器铸造的最初动因虽多不为审美观赏,但作为适用于云南古代民族生存之需、主载着他们信仰观念的三维器具,其始于实用的器型中包涵着诉诸视觉和谐与愉悦的审美意蕴。文章在析出文献及考古实证的基础上,撷取多样化的实用器具和作为礼、法重器的铜鼓,描述与阐释云南青铜器诸形式要素中混融着实用功能、原始信仰观念的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及其特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的一生是追求爱、美、自由的一生,是用生命去实践他所学得的西方文化,并取代中国文化的一生.这个过程使他的生命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实践美学论》以实践—创造—自由为轴心,全面考察了美和实践的关系,在全面分析实践的结构和类型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两个对象化"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实践的建构、转化和解构的功能,进而从实践的自由、准自由、不自由和反自由四个维度解析美、美的范畴和实践的关系,为新实践美学建构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