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文章认为,霍尔顿心理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在表现与潜在愿望的矛盾,此种矛盾经历了孤独中渴求理解、厌恶中寻求美好、反叛中索求生命意义等三个方面的历程。通过分析,文章揭示了霍尔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形成的心理轨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当代工业革命后期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黑暗昭昭:"镜像"折射出的光亮与黑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像阶段”理论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黑暗昭昭》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类似结构的人生转折:同样“重演”了“镜像阶段”主体人格的构成,同样面对镜像的完满与无情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同样亲历“异化”,而他们的选择却有天堂和地狱之分。前者尽力与镜像抑或理想的形象求同,自此走上了通往光明与极善的正道,而后者竭力否定甚至攻击镜像的完满,从而踏上通向黑暗与极恶的险途。  相似文献   

4.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建构理论是最根本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以他的镜像阶段理论、象征界理论、语言结构理论和欲望理论等组成的。拉康的关于自我建构的理论对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流荡的四次心理变化的分析,探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从而了解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以及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6.
运用拉康的主体构建理论对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中马南的生命轨迹进行剖析。从他对宗教的迷狂,到物化成织虫的“物性”存在,再到最后“人性”的回归,探讨了主体在不同阶段是如何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定义的.揭示了主体概念背后,想像关系中的虚幻镜像和象征关系中的象征语言是如何操纵着主体的命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新时期女性诗歌文本中的“家庭”意象和“母女”意象。“家庭”意象象征着一个具有超稳定性结构的男权统治金字塔,“母女”意象则揭示了动态的历史结构中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命运。通过考察,论述了女性为走出男权镜像的限制而获得自由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戴倩倩 《科技信息》2010,(28):I0156-I0156
由于胆小懦弱的本性,面对丑陋畸形的社会,《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对教育制度、主流文化的反抗。最后,遭到社会的拒绝和排斥,霍尔顿只得选择从现实世界中逃离。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兼主角人物霍尔顿用D.B.而不是像对其他人物那样用具体的名字来指称他的兄长,这有其特别的含义。作为人物叙述语言的特质之一的“old”出现于差不多所有的人物的名字前面,包括部分物体名称。其在不同人名前出现的频率也印证了霍尔顿对自己兄长的不寻常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了表面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口语化叙述是小说的鲜明特色,而其叙述中的一重要现象——谎言一直为评论界所忽视。霍尔顿的谎言表现出一种有趣的悖论性:作为青春期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霍尔顿的谎言既蕴涵一定的反叛性能量,是叛逆和自卫,同时又因其自身的缺陷而只能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霍尔顿谎言的悖论性特点也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抛出了一部石破天惊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什么现代派的写作技巧,但它刻画了一个不愿随波逐流,希望能过一种自然、真诚生活的少年,从而再现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迷惆,触击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向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因此该书风靡美国,对我国一些青年作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家塞林格对该书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在书中成功的语言运用,使霍尔顿成为一代青年的崇拜者,因此,本文对塞林格塑造霍尔顿所用的语言作一扫描,…  相似文献   

12.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指在危机时刻人的突然灵机闪现.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几天的游历中经历了人生的几次顿悟使其达到对人生的理解和超脱,美好梦想的破灭和爱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霍尔顿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故事的叙述中提到三十多次他的"寂寞"事实上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心并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却生活在一个缺失爱和温暖,并且处处被背叛的世界.正是这样的环境导致了他的寂寞、学业上的失败甚至精神上的崩溃.  相似文献   

14.
象征的多义性曾引起过不少争议。笔通过对小说《红字》里最耐人寻味的中心象征“A”字的多层次意义的探讨,力求证明一部小说不断产生新意不仅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作家本身的主观原因。象征犹如一个磁场,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细节都要在这个磁场的不断“运动”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意义。无论是小说家、批评家还是一般读都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象征。  相似文献   

15.
对真善美的关爱是霍尔顿、贾宝玉、梅思金三人的共同选择和行为的终极目的,但他们的选择、行为的契机并不相同。霍尔顿基于成人世界中恶的力量对小孩世界的吞噬,想去守望只有小孩在玩的“麦田”;贾宝玉基于对女儿先验的超越于肉欲之上的友爱、崇敬、怜悯的感情,产生了保护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梅思金基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去拯救恶的世界。但他们都无可避免地失败了,他们自己的结局分别是精神分裂、遁入空门和精神毁灭。  相似文献   

16.
霍尔顿的少年人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关于转折点或者门槛的隐喻。"阈限"是霍尔顿人生成长的一个转型期。阈限有长度——时间的维度,宽度——空间的维度,高度——现实的维度。阈限的多维性决定置身于阈限中的人物命运。在纽约的两天两夜,是霍尔顿人生成长必须要跨越的阈限,霍尔顿以霍尔顿的方式,跨越了青春门槛,实现了命运逆转,但他在最后时刻的放弃,显示出塞林格对于资产阶级本性的深刻认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7.
上巳节祓禊习俗与水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在三月的上巳节日里,要在郊外水滨进行沐浴,以达到洗除污垢、除灾去凶的目的,这一习俗被称为“祓禊”。古人在上巳节进行祓禊习俗与他们对水的认识观念和崇拜心理有关。在古人看来,水具有神奇的功用:水不仅可以达到除垢去凶的“禳灾”目的,而且是男女情爱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生殖力,可以使不孕妇人怀孕生子。  相似文献   

18.
象征意象的成功运用是《占有》小说语言的显著特色之一。人物和地点的名称所构成的意象象征女性封闭的物理或心理空间;对“白色空床”的共同梦想象征着两位当代学者对简单秩序的共同渴望;象征性对词的使用突显了小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象征意象连接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在表现主题和建构文本方面极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赵娜 《科技信息》2011,(19):I0256-I0256,I0197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杰作。海勒运用黑色幽默和象征等手法不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荒诞,同时也揭示了战争造成的人性的异化和人们心灵所经受的的痛苦。这部小说自从1961年出版以来,许多评论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这部小说,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不同寻常的结构和其所刻划的主题上。因此这篇论文将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研究主人公约塞连.尤索林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20.
《缅甸岁月》中,主人公弗洛里脸上的胎记是一个贯穿全书的重要象征,胎记使得弗洛里在心理上处于“既非纯白人,又非缅甸人”的尴尬境地,胎记由暗变淡的过程则体现了奥威尔对殖民主义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