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酸处理是清除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栽培过程中附生绿藻的主要方法之一,酸处理时间与pH值是影响条斑紫菜与绿藻活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半浮式紫菜筏架上的条斑紫菜及其附生缘管浒苔(Ulva linza)为研究对象,研究40 s浸泡时间下不同pH值的盐酸海水溶液对条斑紫菜和缘管浒苔的影响。结果显示,pH值对缘管浒苔的影响大于条斑紫菜,盐酸海水溶液浸泡40 s时间下杀灭紫菜附生缘管浒苔的最佳pH值为1.9。酸处理7 d后,条斑紫菜pH 1.9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值以及叶绿素a(Chl a)与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与酸处理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别,而缘管浒苔的SOD、POD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降低,Fv/Fm值下降到0.2以下,Chl a与Car含量下降为0;在pH 1.7及以下处理组中,条斑紫菜与缘管浒苔以上生理参数与物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初始值。据此并总结前人研究,推导出在pH值为0.3-1.9时,杀灭条斑紫菜附生缘管浒苔并保持紫菜活性的线性回归方程y(时间,s)=21.6... 相似文献
2.
汞污染对水鳖的毒害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Hg^2+溶液培育水鳖,研究Hg^2+对水鳖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SOD、CAT、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随着Hg^2+浓度的增加,水鳖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CAT活性逐渐减小,而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先升后降。研究表明,Hg^2+处理破坏了水鳖叶片中的抗氧化酶系,造成活性氧过量积累,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相似文献
3.
Cd2+对条斑紫菜的胁迫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条斑紫菜中叶绿素a含量、光合作用强度、SOD活性、P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6项指标参数,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Cd2+对条斑紫菜的胁迫作用.结果表明,用较低浓度Cd2+处理时,条斑紫菜的6项指标参数值均较对照组有一定的提高;随着Cd2+处理浓度的增加,6项指标参数值均开始下降,其中,处理浓度为5~100 mg/L时,光合作用强度、POD活性逐渐下降;处理浓度为10~100 mg/L时,叶绿素a含量、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下降;处理浓度为20~100 mg/L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条斑紫菜对Cd2+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但高浓度的Cd2+对条斑紫菜具有明显的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高温胁迫对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和生理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条斑紫菜丝状体,观察丝状体生长状态并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温度低于24℃条件下,条斑紫菜丝状体各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24℃时,丝状体生长状态良好,POD活性在培养初期有所下降,36 h活性有所提高;在28、30℃条件下,培养超过12 h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丝状体变成棕红色,培养后期细胞内容物外溢,出现死亡.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D活性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紫菜抗高温分子机制和培育抗高温紫菜新品种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别选用不同浓度的海螺酶,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氯化钠5种渗透剂,维生素C和甘露醇2种抗氧化剂,对条班紫菜酶解单细胞的成活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用浓度为10%的海蚴酶酶解条斑紫菜,成活率最高,选用2mol/L葡萄糖作渗透剂,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5.2%,加入抗氧化剂对细胞成活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温度和光照对条斑紫菜孢子体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总结了孢子体各阶段生长发育适宜的光温条件,用以指导生产实践,推进紫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微卫星标记的共显性特点,选用5对微卫星引物对65个条斑紫菜叶状体个体的嵌合性,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既有两条带又有一条带,也即条斑紫菜叶状体个体中既有嵌合体又有纯合体,其中58.5%为纯合体,41.5%为嵌合体.这为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嵌合性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生长的天然培养基质,并为贝壳替代基质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多种培养基质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着生、生长与壳孢子放散的影响,在16℃、(12.5±1.0)μmol/(m2·s)光照强度下,接种条斑紫菜Y-9101丝状体于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壳、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壳、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壳、海月蛤(Placuna placenta)壳、鸡蛋壳和珍珠等生物合成基质以及方解石原石、霰石原石、几丁质碎片与壳聚糖薄膜上,并培养至壳孢子放散,利用光学与电子显微镜等,观测丝状体的着生效率、水平生长速率、纵向生长深度及壳孢子放散量。结果显示,条斑紫菜丝状体可在生物合成基质与壳聚糖薄膜表面着生并向外呈自由丝状体样生长,向内只在生物合成基质中形成贝壳丝状体,未发现生长于壳聚糖薄膜内,且未在方解石原石、霰石原石与几丁质碎片内部着生。贝壳丝状体在近江牡蛎壳与鸡蛋壳中着生效率最高,分别达(... 相似文献
11.
低温胁迫对拟南芥G蛋白突变体SOD、POD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冬燕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4-16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低温胁迫下两种拟南芥G蛋白突变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12h,野生型(Ws)和突变体gpal-1的SOD酶活性迅速升高,分别为15.501U/mgprotein和9.453U/mgpro—tein,突变体gpal-2则在低温24h升至最高点,酶活性为6.325U/mgprotein。低温胁迫下,三种材料的POD酶活性都呈现降低趋势,而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初步证明外界低温刺激与植物细胞内G蛋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铅污染的时空走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地理学科角度,联系发达国家铅污染的演变转变,着重分析了我国铅污染源的结构特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按污染源性质及其扩散形式探讨了铅污染的空间特征,指出了铅污染扩散的三种空间形态及其演变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铅在土壤-玉米-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以某电解铅厂周边农田土壤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采集距排烟口50 m、110 m、300 m、500 m、700 m、900 m和3 000 m处的土壤和玉米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土壤、玉米和大气样品的铅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电解铅厂周边的玉米均受到铅的污染,玉米根中的铅主要来自土壤,籽粒中的铅很有可能大部分来自大气,少部分来自土壤,茎中的铅很可能来自土壤而不是叶面传输;籽粒中的铅与叶片中的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方程为y=-0.0002x~2+0.0461x-0.4643,R=0.966 7。 相似文献
14.
公路两侧土壤铅污染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分析汽车排放尾气对公路两侧土壤污染的特征,提出了土壤铅污染预测程序和方法,客观地反映出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指数分布规律。根据污染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动态平衡关系建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模式。该模式已用于西安至宝鸡一级公路土壤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可用于其他重金属(铬、镉、砷、汞),非金属(硒、硼)农药、化肥等污染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李改仙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117-119
文章以冬枣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在(2±2)℃贮藏条件下,不同浓度的乙醇处理(2mL/kg,3 mL/kg,4 mL/kg)对冬枣MDA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 mL/kg乙醇处理可以提高保护性酶的活性,同时有利于保持膜的完整性,从而抑制果实的成熟与衰老. 相似文献
17.
铅污染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铅(≤100mg/L)处理使根系活力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中、高浓度铅(≥300mg/L)处理使根系活力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且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渗透胁迫下塔藓的4种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藓为材料,用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处理,研究3种不同程度PEG胁迫下的4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塔藓在受到轻度胁迫(10%PEG)时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稍变化,中度胁迫(20%PEG)和重度胁迫(30%PEG)时先降后升又降;塔藓分别受到轻度胁迫(10%PEG)、中度胁迫(20%PEG)和重度胁迫(30%PEG)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后升.但总是低于对照;塔藓在轻度胁迫(10%PEG)和重度胁迫(30%PEG)时SOD活性3d的变化是先升后降.但达到最高点的时间不同;中度胁迫(20%PEG)SOD活性是先升后降又升,重度胁迫(30%PEG)时SOD活性3d的变化是先升后降。POD活性在3种胁迫下总体的趋势是上升。塔藓的这4种生理指标不同与其它大部分植物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苔藓植物有一种特有的诱导恢复器官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