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混凝和电渗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西山某矿的矿井水进行处理,混凝法主要去除矿井水的浊度和悬浮物质,电渗析法对混凝处理后的矿井水进行脱盐处理.选择了氯化铝、硫酸铁、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丙烯酰胺(PAM)等混凝剂进行混凝处理,然后在不同电压条件下用电渗析法去除矿井水中的硬度和硫酸根离子.结果表明:PAC的混凝效果最好,且吨水处理成本最低;PAC的最佳投量为4 mg/L,浊度的去除率达到了97.71%;电压为10 V、反应时间为100 min左右时,总的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经混凝和电渗析法联合处理后矿井水满足饮用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电渗析法处理味精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渗析-BAR厌氧生物反应器对味精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用电渗法能有效去除经预处理后的味精废水的氯离子,通过能耗和脱除率的综合比较,选定电渗析的隔离流速为3.4cm/s,当脱盐率大于70%(即ρ(Cl^-1)〈6g/L,每处理1t废水耗电约1.83kW.h,脱氯后的废水,用BAR厌氧生物反应器在中温(35℃)条件下处理,当反应器的CODcr容积负荷小于14kg/(m^3.d)时,CODcr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异相膜电渗析法处理苯酚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通过向苯酚溶液中加入碱,然后用异相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去除酚氧离子的含酚废水处理工艺,考察了加碱量、苯酚初始浓度、操作电压、流量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测定极限电流密度,计算了能耗。实验结果表明,电渗析法处理含苯酚废水,能耗低,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质量浓度为1000mg/L的含苯酚废水,加入氢氧化钠的量使n苯酚∶n氢氧化钠=1∶5,操作电压为26 V,流量均为50 L/h,实验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淡室苯酚去除率达到了98.2%。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环境中氟化物的准确度,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分析仪器、电极性能、测定状态、环境影响等方面,一切从实用性出发进行讨论,提供有效地准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室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将乳酸钠转化为乳酸,比较JM-1,DF-120两种离子交换膜的转酸效果,考察乳酸钠的初始浓度对乳酸回收率及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钠的初始浓度对回收率及能耗均有较明显的影响;JM-1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相对较好,乳酸回收率较高.在操作电流为4 A,乳酸钠初始浓度为1.0 mol.L-1的条件下,乳酸的回收率达到95%,能耗为0.78 W.h.g-1. 相似文献
6.
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开发新的混合氨基酸分离技术,提出用双极性膜电渗析分离混合氨基酸的方法.在对混合氨基酸溶液中离子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使用该法的可行性,并通过三室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对于等电点相差很大的谷氨酸和精氨酸以及等电点相差比较大的谷氨酸和甘氨酸以及精氨酸和甘氨酸两元混合物,可以实现很彻底的分离,得到纯度96%以上的产品,电流密度可以达到5~10 mA·cm-2. 对于等电点相差很小的丝氨酸和脯氨酸,则分离难度较大,电流密度在1 mA·cm-2以下.该法不需使用缓冲溶液,可提高分离过程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双极性膜电渗析法用于糖酸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双极性膜电渗析用于生物质水解液糖酸分离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考察了操作电压、电流强度、操作时间、处理溶液组分以及平均电流效率等因素对糖酸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水解液中的糖酸可以得到分离,盐酸(w=0.01)和醋酸(w=0.01)可以完全回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电流效率和操作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9.
刘俐枚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90-92
本实验应用碘电极,采取了对水样的前处理步骤;选择了亚砷酸钠作碘的还原剂,碳酸一碳酸氢钠为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的R-TISAB液;以改进的“Gran作图”直角坐标法计算结果.实验表明,本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检出限均达到较理想的水平,可以满足对缺碘地区水中碘含量的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前期普通电渗析脱盐实验的基础上,探索了双极膜电渗析法综合处理1,3-丙二醇(PDO)发酵液中有机酸盐的可行性,研究了双极膜电渗析过程中部分操作参数,例如电流密度,溶液流速和酸碱室初始浓度对过程指标的影响,并探讨了PDO损失的原因。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有机酸盐可用双极膜电渗析有效脱除,同时回收到90%以上的酸和碱,电流效率在50%~70%范围内,分离回收每摩尔盐的平均能耗约135W h左右。 相似文献
11.
测定糖(S)在不同电解质浓度下的活度系数不仅对糖的浓缩和分离而且对于认识在生物体系中糖的生化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利用经典电池研究了盐酸和一些糖的相互作用[1],本工作报道应用阳离子和阴离子(参考电极)两种离子选择性电极ISE组成无液接电池测定糖在?..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具有相转移作用的N-十六烷基吡啶氯代铬酸盐电极的研制,并探讨了其电化学性能.测得了pH在6~8范围内,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电极响应的线性范围7.1×10-6mol/L~1.0×106mol/L,响应斜率为53mV/pC(20℃).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苯并12-冠-4(B12-C-4)苯并15-冠-5(B15-C-5)苯并18-冠-6(B18-C-6)和二苯并18-冠-6(DB8-C-6)为载体,磷酸三丁酯(TBP)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增塑剂,聚氯乙烯(PVC)为基质,制备了冠醚-TBP(DBP)-PVC固态膜(CTP膜)实验考察了各种膜对碱金属盐混合溶液中M^+电渗析膜输送的特性,实验表明,随冠醚环腔半径增加和溶液中M^+浓度 相似文献
14.
电渗析法制备硅溶胶过程中阳离子膜浓差极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4):70-73
首先给出了阳离子交换膜浓差极化物理模型 ,然后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电渗析制备硅溶胶过程中Um -J曲线的特性 ,阐明了利用Um -J曲线确定浓差极化电流密度的理论依据 ,阐述了Um -J曲线上两个拐点的理化本质 ,其中的拐点 2所对应的电流密度是在该实验条件下(XSiO2 =4% ,θ=5 0℃ ,cNa+=0 1 1 89mol·L-1)的极限电流密度 ,并根据Jlim 和cNa+的关系 ,计算出电渗析法制备硅溶胶过程中的膜边界层厚度δ为 7 6 8× 1 0 -6m ,同时得出了电渗析装置应在极限电流密度下运行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16.
以实验证实了表面活性剂对PVC膜缔合型离子选择电极的线性范围的影响,它们能使线性范围变窄,乃至完全丧失能斯特功能,还讨论了以上影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3):294-295
提出了一种利用NaOH深液再生旧氟离子选择电极的方法。适宜的NaOH浓度为0.001-0.05mol/L,浸泡时间为30-40min。 相似文献
18.
二茂铁季铵盐作为离子缔合型选择电极的活性材料至今未见报导.本文试用六种二茂铁季铵盐和两种增塑剂制备了高氯酸根电极,其中三种二茂铁季铵盐制成的电极的性能比较好,达到目前报导的较好高氯酸根电极的水平.二茂铁(Ferrocene)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性质和空间构型的化合物.由于二茂铁基分子量较大,增水性强,生成的缔合物水溶性小,二茂铁基能够分散电荷,使得离子缔合体的缔合常数增大.以不同结构的二茂铁季铵盐作为电极的活性材料,有可能改变电极的某些性质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提出了二元生物碱电极的电极电位与PH值在不同酸度范围内的关系式,并采用此式及实验数据计算了奎宁共轭酸的pKa1和pKa2。其结果与文献值一致,本文同时对影响该方法准确度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