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0月16日,海峡两岸计量学名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台湾黄来和等9位专家,大陆陈红等5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24-26日,正值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理学科主任宋长青研究员等11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对海峡两岸地理名词中两岸不同叫法的2000余条名词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讨。为了保证审定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2007年4月27日至5月5日,海峡两岸地理学家大会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本次会议期间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与会海峡两岸专家代表共计20余位。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针对经过两岸专家共同努力所形成的4000余条地理名词对照稿,分专业组进行了集中研讨。根据会议精神,此次经过两岸专家共同讨论形成的地理学名词将在会后由台湾专家进行修改,并于今年年底前交由大陆专家作进一步修订,争取2008年在大陆召开第二次审查会。(李玉英)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24-26日,正值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理学科主任宋长青研究员等11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对海峡两岸地理名词中两岸不同叫法的2000余条名词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讨。为了保证审定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6-11日,海峡两岸化学名词交流研讨会在台北召开。受台湾教育研究院、李国鼎基金会邀请,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大陆化学名词审定专家赴台,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林容圣主持。台湾教育研究院吴清山院长首先对大陆化学名词代表团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然后介绍了台湾教育研究院(原台湾编译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7—13日在台北市台湾大学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15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大陆与会人员有伍荣生院士、纪立人研究员、谭本馗教授、陈文研究员、王存忠副编审、俞卫平编审、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台湾学者有陈泰然教授、周仲岛教授、刘广英教授、纪水上教授、王作台教授、郑明典教授、蒲金标教授。  相似文献   

7.
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7—13日在台北市台湾大学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15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大陆与会人员有伍荣生院士、纪立人研究员、谭本馗教授、陈文研究员、王存忠副编审、俞卫平编审、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台湾学者有陈泰然教授、周仲岛教授、刘广英教授、纪水上教授、王作台教授、郑明典教授、蒲金标教授。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27日,海峡两岸海洋名词研讨会在台湾海洋大学举行。来自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单位的10余位台湾海洋学专家,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翟世奎、李永祺、刘曙光、马英杰、李凤歧、侍茂崇、陈大刚教授等10余位大陆海洋学专家,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与会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27日,海峡两岸海洋名词研讨会在台湾海洋大学举行。来自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单位的10余位台湾海洋学专家,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翟世奎、李永祺、刘曙光、马英杰、李凤歧、侍茂崇、陈大刚教授等10余位大陆海洋学专家,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与会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21日,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召开。会议由刘青、杨维桢、宋天虎分别主持。刘青副主任首先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的主要进展和计划,以及适时开展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18日,大气科学名词委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会。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周明煜研究员、中科院大气所纪立人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魁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10—15日,海峡两岸心理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台湾教育研究院召开。与会的大陆方面专家有中科院心理所张侃研究员、韩布新研究员、全国科技名词委高素婷编审;台湾方面专家有政治大学心理学系陈皎眉教授、孙蒨如副教授,以及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田秀兰教授等14人。会前,两岸心理学家已经分别整理出相关词条。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2月18日,大气科学名词委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会。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周明煜研究员、中科院大气所纪立人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魁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8月19—21日,海峡两岸电工电力名词对照研讨会在台北市召开。大陆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刘青编审、孙嘉平教授、杨芙研究员、王赞基教授、武冰梅高级工程师、蒋利群高级工程师、赵伟编辑、余前帆编辑等。台湾方面出席会议的专家有柯正峰教授、林庆隆教授、杨维桢教授、潘晴财教授、施富义教授、许其清教授和郑进练工程师等。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2007年9月28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馗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会上首先由李玉英副编审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及两岸大气科学本次对照工作任务。俞卫平编审介绍了会前的准备工作。按照会议代表的共同商定,2008年9月在台湾召开“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研讨会”,为开好这次会议,近期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增补“大气变暖”方面的新词;2.对已出版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中未收录的不一致名词进行讨论,并对新疆两岸名词工作会议审定的新词进行复审。3.对第一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提出修订意见。下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 (李玉英)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对照两岸航空名词可以发现某些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状态。本文列举了一些重要名词上的差异,并通过航空名词委员会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找出其同名和异名的比例,进一步反映出当前的差异程度。
一、参照的《名词》台湾于1980年和1996年先后出版了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编行的《航空太空科学名词》、《航空太空名词》。1980年版由台湾航空太空学会主持。1996年版由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研究所主持修订,考虑到包括了民航、医学、法律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名词,为求名实相符,改名为《航空太空名词》,书末增加了英文首字母缩略语。这两个版本都以英汉对照形式出版,选词较为广泛,也列进了某些跨学科的名词,纳入的新词尚不多。大陆于1993年组建起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起动了航空名词定名、定义的规范化工作,1998年5月完成了送审稿上报待批。二、航空名词演进中的线索海峡两岸名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有如下的几条线索。1.20世纪40年代末期留传的传统科学技术上的名词始终保持了一致,无大变化,即在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机体构造、活塞式发动机、机电设备、仪表无线电、航空气象、航空医学、机场等方面的传统词汇都相同。2.由于名词的来源不同,取用不同外来语或同语种不同词汇导致译名不同。例如台湾根据英语wave off定名“重飞”,大陆根据英语go-around定名“复飞”。台湾根据Business aircraft定名“商务飞机”,大陆根据executive airplane定名为“公务机”(但两者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3.50年代大陆引入苏联飞机及其航空技术,部分地采用了俄文译名。其中某些名词使用一时,后来不用了。例如当时把飞机上的仪表、电气设备统称为“特种设备”。但某些名词沿袭至今,尚有遗迹可见。例如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台”是从俄译得名的。台湾根据其英文localizer定名为“定位台”或“左右定位台”比较确切,因为它只能决定飞机在引导波束(即跑道沿长线)的左方或右方。“航向台”一词没有科学性确切性。4.大陆译名都以普通话用词为准,而台湾的南方人(包括上海、江浙人)较多,其习惯用语和选词不同。例如台湾用方向舵脚踏板(上海话),大陆用方向舵脚蹬(普通话)。5.大陆经过文字改革采用简体字后弃用了某些字或将某些近义的同音字作了筛选。例如台湾用“通讯”,大陆用“通信”,台湾用“矽”,大陆用“硅”。6.某些词双方针对自己专业下功夫,进一步精确化,从译名变为定名,例如大陆对spin从一般性“螺旋”改为“尾旋”,对laser定名为“激光”,台湾对quality采用“品质”,debug称“除错”。7.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学科、新行业,由此涌现的许多新名词在两岸的差异越来越大,这是对名词差异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例如jet airplane,台湾称“喷射机”,大陆称“喷气机”。又如“太空”、“飞弹”和“航天”、“导弹”之间更拉开了距离。从晶体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网络化到信息时代,新技术译名上颇不一致,影响着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各个领域的名词。8.近年来各自受到交叉行业、交叉学科名词的影响而变异,即为了和其他行业或学科的名词靠拢因而改变了航空界原用名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大陆上电子和自动化已将simulator定名为仿真器,使得航空上也从惯用的模拟器改为仿真器,然而“飞行模拟机”一词在航空界久有历史,巍然不动。又如turbulence一词有湍流、紊流、扰动、扰流、颠簸等各种称谓,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气象学等各个领域,靠来靠去,双方仍都为一义多词,较难统一。此外设计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的用词不同,空军和民航的用词不同,即使民航内部航务部门和商务部门之间的用词也不尽相同。例如航务部门习惯用“机场”、“离场”,而商务部门习惯用“航空港”、“离港”,两岸都有此情。9.近年来两岸已进行着某些领域的名词交流,对一些名词的定名已取得共识,这是好事,但因此也造成双方存在一些一义多词的不稳定状态。例如payload,台湾称“酬载”,大陆上常用“业载”或“商载”,近来也用“酬载”。10.受香港语汇一定的影响。例如Airbus在大陆称为“空中客车”,台湾随香港称其为“空中巴士”,结果和出租飞机air taxi混淆不清了。三、存在差异的状态1.重要名词差异举例主要由用词习惯上的不同而引起,例如台湾习惯用“飞航”一词,而大陆对“飞行”、“航行”、“空中交通”等各有定义,不相混用。以下列举一些重要和较为常用的一般性名词(见表1):注:1)早期没有出现仪表着陆系统(ILS)时从脱离航路进入终端区开始直至着陆的全过程都称进场,有了ILS后从截获ILS信号后的过程称为进近。2)两岸航空界一致用“航向”,但航海界一致用“首向”或“头向”。航海界的用词较科学和确切,因为在有风时“航向”是一个模糊概念,看来台湾有意向航海靠拢。3)大陆电子界用“语音”,仅航空通信界习惯用“话音”。4)虽然大陆电子、自动化专业定名为“仿真”,航空上也在靠拢,但计算机专业和民航界仍按约定俗成,沿用“模拟”。2.定语、状语习惯差异举例由于习惯上对表明程度大小等修饰词的用语不同,形成了许多复合名词不同,以下举例对照(见表2):3.复合名词中的差异由于基本名词上的不同,加上定语、状语等修饰词不同,以及简繁表述上的不同,表述顺次上的变化,使组合以后形成的复合名词差异更多,尤其是许多缩略语的译名上更难一致。不论从字面上硬译的或从定义概念去理解的均有差异。前者(字面)如GPWS,台湾译为“贴地飞行警示系统”,大陆译为“近地警告系统”。后者(概念)如ETOP,台湾称“延远跨水飞行”,大陆称“双发延(扩)程飞行”,概念上都正确,台湾取义上强调其跨水特点,大陆强调适用于双发动机的飞行运行。四、以“航空器”栏目为例的差异分析试从我们于1998年5月完成的《航空名词》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和1996年台湾版《航空太空名词》对照比较作为分析的例样。该航空器栏目中共有名词232个,按英文名词能和台湾名词两相对应的175个,对应名词中完全相同者97个,不同者78个,不能互相对应者57个,舍弃不计。因而两岸定名相同者占56%,不同者占44%,说明两岸名词的差异较大。如果从航空电子、制导等新技术成分较多的栏目中看,可能差异更大,很有必要增加交流和逐步靠拢。现将两岸不同的78个名词列表于后(参见表3,4,5,6),可以看出其差异的所在及其程度,以供参考。注:1)民航惯用regional airplane对应支线客机;2)民航曾采用corporative aircraft对应公务飞机。*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由海峡两岸双方轮流异地承办,之前已召开了八届研讨会,第九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4月16—20日在台湾宜兰召开,会议由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周仲岛教授担任召集人,并负责筹办。大陆方面由召集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人禾领队,委员秦大河、江志红、陈文、沈学顺、俞卫平、温敏及全国科  相似文献   

20.
摘要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文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水产科技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等。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名词不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在参与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最新资料,并参考了台湾省的有关水产品加工的名词,发现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离,两岸的生活方式及语言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海峡两岸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的名词差异较大,以致两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需用英文进行名词的统一,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术语》的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水产品加工方面的资料,将其中水产品加工方面有差异的名词,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比,见表1,2,3,4,5,6。我们在查阅台湾有关水产加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本地区的水产加工名词也很不统一,如salted product,在台湾就有腌制品、盐藏品、腌酱制品、盐制品等多种叫法。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台湾的水产加工名词中也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日文的说法,如鱼介类、佃煮品、盐辛品等;对于那些难以考证的名词,我们原则上应用英文名称进行验证,但对于从日文得来的名词则难以进行考证。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提供一部分不同的水产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及名词术语方面的专家对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不一致现象的重视,能够早日促成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使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广泛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及贸易往来。 ① 这些资料主要有:《英汉水产学辞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水产品冷藏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水产微生物学》、《水产食品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8)、《冷冻食品学》(台北:复文书局,1973)、《台湾水产加工业实况》(台北:1977)、《水产制造》(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水产品藻源毒素检测操作手册》(<台湾>卫生署,1999)、《水产加工》(台北:复文书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