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的提出,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这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继承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坚持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移植于西方高等教育,对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也多有借鉴。以“教授治校”和“大学自治”思想为例,中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国家政治管理体制,古代高等教育管理传统,地区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差异以及现代大学发展的时代逻辑影响下,这两种传自西方的经典高等教育管理思想逐渐实现了中国化,发展为“教授治学”和“大学自主”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而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旨归也必将是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是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知识经济与WTO的严峻挑战。基于对这一形势的分析和中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本文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体思路与举措是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快教学工作改革,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地位。这些措施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与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4.
“融入社会”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理念。该理念的有效推行得益于加拿大高等学校拥有高度自主的办学权、多样化的教育经费、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和灵活的考核机制,其分别为加拿大教育理念的推行提供了制度、经费、师资和机制保障。“回归社会”则是加拿大高等教育对中国高校改革的重要启示,这意味着中国高校的改革可以从强化服务社会的理念、推进高校的“去行政化”和加快高校师资结构的多样化进程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的终极价值导向与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这就从理想与信念层面为“中国梦”的当下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基于另一维度提出“中国梦”的“三进”工作的必要性。“中国梦”的胜利实现,需要在高等教育中灌注远大的理想,亦要通过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实践,不断开辟“逐梦之族”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改革高等教育中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精英式”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弊端,通过改革来逐步实现教育社会化、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国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社会、公平参与竞争的格局,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招生“并轨”改革的探讨王茹(学生处)招生“并轨”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标志着招生制度改革迈出了有力度的一大步,具有长远的深刻意义。1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对高校招生“并轨”改革提出了“1997年招生时,...  相似文献   

8.
1968年美国人赫钦斯最早提出了“学习社会”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学习社会已经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现实背景,提出学习社会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努力方向,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走上了迈向学习社会的征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调整,同时在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这与学习社会重视人的发展、注重培养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教育发展取向不谋而合。(2)建立面向教育终身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能够满足所有人终身学习的要求,这是学习社会的关键特征。本文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等教育以及非学历的高等教育等角度展示了我国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WTO规则与中国高等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规则下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赋予中国高等教育“教育服务”的内涵,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和功能。中国政府对教育服务作出了承诺,要尽快完善与WTO规则相一致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在WTO规则的框架下,中国正在打造高等教育的“航母”,民办教育获得了与公办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成人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造和成果转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已是新时代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愿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刻理解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属性、历史进程、功能视角,遵循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型历史逻辑、共生型实践逻辑与发展型价值逻辑,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坚守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方向,心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应全球共同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推进高等教育善为的整体发展之路,迈向高等教育善育的协调发展之道,开创高等教育善构的全面发展之局,应成为构想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美好未来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了课题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渐趋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和研究。本文从我国高校改革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设备等“硬件”时,忽略了学校所肩负的人文精神、学术情怀和文化积淀等“软件”的建设。正是这些被忽略的,也许恰恰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前沿的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性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如“官有民办”、“官有民营”、“民办”等,政府如何建立与这种新型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关系,如何干预这种改革和具有“民营”特征的办学体制,本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面临世界科技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挑战中的改革与发展,总的说,成绩斐然,困难不少;变化很大,但不平衡。而在改革与发展中,不论成功或挫折,顺利或困难,大家都感到与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尤其是gO年代中期以来,在讨论要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时,更感到先要解决把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带进21世纪。因此,许多大学自发地开展高等教育思想转变的讨论。可以说“一场讨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热潮,正在静悄悄地兴起”。前国家教委领导总结了这一经验,在原先三句战略指导性…  相似文献   

15.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八字方针,在信息革命卷席全球的背景下,以“精英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走向“大众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本文试在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指导下,对如何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建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1.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研究3.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研究4.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热点前沿问题及争鸣研究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回眸6.“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回顾/“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雅斯贝尔斯对“什么是教育”这一基本问题的精譬理解,对我们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教育的时弊,颇有借鉴意义。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向以下三个目标迈进: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成为精神世界的最高殿堂;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知识的生产、传递与转化。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依托我校新成立的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中心,本刊开设了“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栏目,并实施栏目主持人制度,先后发表了邓小平、万里、田纪云等人的重要文献和30多篇专家学者的有关理论文章,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进一步总结办刊经验,加强“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栏目建设,9月20日,本刊举办“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暨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栏目建设”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19日至23日,“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68个国家和地区的2147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在这一全球食品界的顶级学术盛会上,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有8篇论文进行了会议报告(大会共400篇),40篇论文进行了张贴交流(大会共1000篇),42篇论文被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的ISTP收录,名列参会高校第六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多年后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仍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只有继续全面深入地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