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文写作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品格,它以阳刚为经,以阴柔为纬,呈现出刚柔相济、气势雄浑、文质彬彬的和谐美。文章从阳刚正气之美、阴柔大和之美和气势雄壮之美来研究公文写作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更不应仅仅用研究思想的方法研究之,它同时还应是审美的。以审美视界观照之,则“情”“空”既是结构性的,又是解构性的,它存在三个层次的意义,并实现着小说以假写真、借奇赋笔、真假互见、奇而不幻的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把性爱作为他观照历史、文化的聚光点,从生命的审美的历史的高度给予性受以艺术描绘,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以及它所培养的虚伪和道德堕落进行了深刻批判,对生活于下层社会、生气蓬勃的劳动者进行热情的赞美,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具有深刻思想艺术家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公文质量,人们很自然地把功过归结到秘书头上,而我们秘书界对这个问题却几乎全无异议。毋庸置疑,公文一般是由秘书人员撰稿,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书人员的政策理论修养、语言文字能力和公文写作水平。但是,公文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公文运动同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交流信息、传达意图、洽商事务、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就必然同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方方面面的交互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本文认  相似文献   

6.
审美与功能美首先表现在功能审美与人的精神占有的契合。室内设计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科学技术、社会前进的目的性直观的以视觉感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因而对功能美的观照就成为人们对先进技术、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占有。室内设计的功能美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体验使人感受空间环境的场所精神和氛围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习俗,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价值观念等反映在室内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公文语言的审美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公文语言的审美有助于公文质量的提升。公文语言具有准确、简洁、朴实、规范、庄重等基本审美特点,并且呈现出准确与模糊、规范与创新、庄重与生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古诗注童心",从儿童的视角去观照古诗词,引领儿童用自己的审美、情怀、哲学去触碰,找寻能够惬意走入古诗词的幸福路径.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美的音乐、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从而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使他们成为情操高尚、趣味高雅的人。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早期散文的哲学意义及其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往往是一种表现作家心志、情趣、文采最率真的文体。结合从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氛围的变化以及贾平凹自身在文学领域的发展,从审美情趣这一视点出发,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相结合,以审美观意识与哲学意义为中心,以具体审美活动为屏幕,观照和剖析贾平凹早期散文审美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审美的误解     
长期以来,审美一直被人们理解为“审”“美”,也就是对美的欣赏、观照,由此,美学家们或者不遗余力地探究美的本质,或者对审美之“审”做出种种规定。笔者认为,无论是英语中的Aesthetic还是汉语的审美不能被理解为“审”“美”,审美既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又是对生命的体验和反思,它追求人生的诗意化。在当前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中,首先厘清“审美如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艺术活动并非康德以来的美学所宣称的是一种文人雅士无关痛痒的、审美的趣味性活动,而是一种与科学研究一样的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观照,知识的本质是境域性的,而非传统客观的、价值中立的:从这一知识观出发,探究审美艺术活动何以达成真理性知识,从而为艺术活动在整个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艺术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的重新认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文写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口语词,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在特定的公文语境中,口语词的使用能使公文表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是一种体验,只要你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用手去体验,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视线中,无处不在.因此,美术教育设计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美术专业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国民教育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正确评价,从而获得对美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侧重从爱与美的角度观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蕴涵着别样的审美特质与生态意蕴。同时,汪曾祺以其对自然的多角度观照和书写、对民间文化的诗性提炼与描摹和对家园的孜孜守望,在小说中构筑起一幅幅和谐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7.
在一首诗中,只有当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我们才称这首诗为自然诗或山水诗。对自然山水的观赏,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这种审美意识并不是一种天赋能力,而是一种罕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山水诗的运思、表达方式的审美追求深受中国本土文化——道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庆华 《科技资讯》2006,(30):251-252
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因此我们要用审美精神去关照语文教学,把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去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审美鉴美能力。那么,如何去实现语文的审美化教学呢?本文从古诗教学这一角度切入,对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公文质量的高低与文秘人员在公文写作中的心理活动也有密切关系、由于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公文写作中也会产生心理障碍。它大致有以下八种类型:“跳槽”心理;疲劳心理;定势心理;效仿心理;依赖心理;好恶心理;虚荣心理;自卑心理,以上八种心理障碍,都是影响公文写作的心理障碍.应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20.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辩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