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新月派的诗打破词的固定形式,吸收了婉约词的音乐旋律的美;又把“花间词”的绸缪婉转与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糅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东方情调。新月派的诗受婉约词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通过不着痕迹地消化吸收词的优点,使新诗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使诗艺趋向成熟。新月派诗的艺术实践,标志着中国新诗开始理性地对待民族传统,从时代高度综合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的优点,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8.
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观念上给中国古典诗词留有一席之地。在此前提下,扩大诵读工程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诗词在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刻的哲理青春长驻,而诗歌中一些富于魅力和最深刻的东西也往往涵蕴在诗情与哲理交叉的区域。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就很讲究诗的理趣,历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上把说理“带情韵以行”当作艺术上的一种追求,从《诗经》开始,直到当代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几千年的古体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理兼具、情茂理精的优秀诗篇,受到读者深深的喜爱,以至谁都可以吟诵几首或几句理趣精妙的诗来。  相似文献   

10.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18):170-170
古典诗词中吟咏秋天的作品很多,悲秋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杜甫的《登高》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便是悲秋题材的诗歌,两位诗人都有漂泊异乡的苦楚,两首诗都有独特的造诣,本文即对其做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2.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校园课堂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诗词教学观即视诗词作品为传统文化心理与情感的语言艺术“载体”,诗词教学为文化审美活动的“激发”过程,从而将之纳入现代审美文化建构的视域当中。基于此观念,对相关的问题做出初步的阐述,并提出自己对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3.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14.
张爱萍将军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从十五岁投身革命,一直到八十多岁高龄,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神剑之歌》选收了他的诗词二百六十余首。他的诗始终循着历史的踪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进程。他的诗用语自然、通脱明净,不拘格律,常自创新调以反映新的战斗生活。将军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对诗艺的独到追求,决定了他诗品的崇高,并具有为他人所不能替代的风范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6.
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观念上给中国古典诗词留有一席之地。在此前提下 ,扩大诵读工程的影响 ,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诗词在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音乐诗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它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处萌芽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音乐诗在创作的内外部原因、题材、主题及创作动因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审美价值以及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以证明它们的创作实践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18.
刘立冬 《科技信息》2012,(34):230+237-230,237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他们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通过选取李、杜二人的典型诗歌作品,从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辨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朝鲜诗家南龙翼不仅编辑了朝鲜汉诗诗歌总集《箕雅》,更运用他的选诗标准,在《壶谷诗评》中对李杜优劣进行了审美观照,并对朝鲜唐诗学起到了桥梁作用,更提出了79格的诗歌风格理论,不仅揭示出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精华忧愁类品鉴周金声,赵丽玲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有观赏不完的异彩奇光。许多爱好地的朋友都曾叹之博大精深而又常令人目不遐给.这里,我们从这诗的海洋中精选出部分名篇佳句分类编辑,依年代排列,着重对其从艺术和承继源流进行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