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以解剖法和整体连续切片法对尖刀蛏、(Cultellus scalprurm(Gould)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的初步结果,并与竹蛏科(Sotenidae)的小刀蛏(Cultellus autenuatus Dunker)、小荚蛏(Sitioue minima(Gmelin))、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的形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3种蛏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技术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尖刀蛏(Cultelles scalprum)和直线竹蛏(Solen linearis)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初步研究.经28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255条扩增片断,片断长度为150~2 000 bp.通过POP-GENEI.32种群遗传分析软件计算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并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系统树.在UPGMA聚类中,尖刀蛏先与缢蛏聚在一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是直线竹蛏.缢蛏、尖刀蛏和直线竹蛏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57 8、0.493 0、0.382 4,其遗传距离已达到科的水平,研究表明3种蛏不宜同归为竹蛏科,支持徐凤山(1997)将3种蛏分别归为灯塔蛤科、刀蛏科和竹蛏科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稚贝与仿刺参幼参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控制水温25℃下,设置5组壳长(4.83±0.14)mm,质量(0.041±0.004)g的西施舌稚贝,每组249粒,分别混养湿质量(0.524±0.010)g的仿刺参5,10,15,20头,设无刺参的西施舌单养组作为对照.经30d的饲养,各组西施舌成活率均较高,在89%以上.混养西施舌壳长的生长较单养有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间西施舌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H15西施舌壳长增长最多为(9.03±0.21)mm,西施舌的质量生长方面,单养和混养以及混养组间都差异极显著(P<0.01).H15西施舌增重最大为(0.490±0.107)g,混养的刺参成活率为100%,至实验结束,H05和H10组刺参质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H15则持续增长;H20一直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4.
西施舌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采用室内人工培育的方法,连续观察、显微摄影及描绘西施舌自受精卵至幼虫、稚贝与幼苗(壳长5mm)的形态,并全面而系统地叙述整个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5.
小荚蛏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量了小荚蛏壳长、壳宽、壳高等壳性状和活体重、软体部重等经济性状.分析表明,小荚蛏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与壳高、壳长与壳宽、壳高与壳宽、体重与软体部重均呈线性相关;壳长与体重、软体部重呈幂函数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估计活体重(WB)和软体部重(WF)的回归方程为:WB=-2.43 0.07SL 0.21SW 0.06SH,WF=-1.09 0.04SL 0.13SW-0.01SH.  相似文献   

6.
舟山近海紫贻贝生物学性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74只紫贻贝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软组织湿重、软组织干重等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紫贻贝壳长与壳重关系为W=0.368 61L2.63529,壳长与软组织湿重的关系为WW=0.206 3L2.72 023,壳长与软组织干重的关系为DW=0.0363L2.69236,壳长与壳宽关系为SW=0.047 91 0.371 05L,壳长与壳高关系为H=0.378 37 0.454 44L,软组织含水率为WP=83.33034%±2.486 59%;雌雄群体在壳长、壳宽、壳高、体重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獭蛤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基地进行大獭蛤(LutmriamaximaJonas)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在铺沙的池塘里进行,放养的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8mm,大獭蛤稚贝饵料为施肥繁殖的浮游藻类,以大部分大獭蛤稚贝壳长达到2cm为出苗标准。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30℃、盐度为zo%。以上,放苗量为375万粒/公顷的条件下,大獭蛤稚贝经过45~60d即可以培育成壳长为2cm左右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8.
盐度对岐脊加夫蛤幼虫与稚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盐度对岐脊加夫蛤Gafraiumdivaricatum(Gmelin)幼虫及不同大小稚贝(壳长0.8~1.4mm)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水温30±1℃时,加夫蛤幼虫阶段的适盐范围为19.93‰~33.22‰,最适盐度为22.59‰.其下限和上限分别为15.95‰和38.53‰,其存活率低于30%.水温25±1℃时,稚贝Ⅰ(壳长0.8~1mm)适盐度范围为19.93‰~33.22‰,最适盐度为22.59‰;较大稚贝Ⅱ(壳长1.3~1.4mm)适盐范围为15.95‰~38.53‰,最适盐度为25.24‰,其下限和上限分别为9.30‰和45.17‰.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地理群体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各表型性状对活体质量与软体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辽宁丹东、辽宁庄河、河北秦皇岛、山东沙子口、江苏连云港、浙江象山、福建厦门、广东惠州等8个地理群体缢蛏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各群体的壳高、壳长、壳宽、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各表型性状分别对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群体缢蛏影响活体质量与软体质量的表型性状有所不同:辽宁丹东、河北秦皇岛和江苏连云港群体直接影响缢蛏活体质量最大的表型性状是壳高,辽宁庄河、山东沙子口和浙江象山群体的是壳宽,福建厦门和广东惠州群体的是壳长;辽宁丹东、辽宁庄河、河北秦皇岛、浙江象山和广东惠州群体直接影响缢蛏软体质量最大的表型性状是壳长,山东沙子口、江苏连云港和福建厦门群体的是壳高。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不同地理群体缢蛏表型性状对活体质量与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缢蛏的实际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猪耳丽蚌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鄱阳湖吴城镇的猪耳丽蚌Lamprotula rochechouarti进行了生物学研究.猪耳丽蚌的壳长、壳宽与壳高之间呈直线相关,其中壳宽变化较大;而壳长与体重、组织干重、干壳重呈指数相关.从其种群结构来看,壳长55~75mm的个体占大多数,该种群已趋于稳定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猪耳丽蚌的雌雄性比为1.018:1.性腺涂片的周年观察表明:9月至翌年1月性腺逐渐发育成熟;2~5月可见育儿囊内有胚胎和钩介幼虫;6~8月性腺处于恢复期.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14.
J M Smith 《Nature》1965,206(981):239-240
  相似文献   

15.
LOWNDES J 《Nature》1955,176(4476):283-284
  相似文献   

16.
Dr. A.F.S. Kent     
BROCKLEHURST RJ 《Nature》1958,181(4618):1240-1241
  相似文献   

17.
BOYD JD 《Nature》1956,177(4507):505-506
  相似文献   

18.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9.
Bullough WS 《Nature》1970,226(5252):1277; author reply 1278
  相似文献   

20.
MELLANBY K 《Nature》1955,176(4482):5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