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然 《科学24小时》2007,(10):28-29
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的负责人朱丽安·多特斯韦近日在一次保护北极冰川的研讨会上说:"我在斯瓦尔巴特群岛以东的海面上看到了两只北极熊,一只看起来已经死了,另一只也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2.
地球"发烧",日趋严重!冬天冷,夏天热,本属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这几年,冬天"不冷",夏季"高烧"不退。地球正变的越来越热,越来越烧,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自然灾害:洪灾、旱灾、疾病、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最近几年,北极地区的气温连续明显地上升。例如前年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气温就达到破纪录的程度,以致于有些爱斯基摩人的冰窖开始坍塌,从而威胁到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欧洲屋脊之称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自1994年开始以每年35厘米的速度在变薄,目前其冰层中的冰量只有1850年时的一半,总面积迄今巳减少了30%至40%。阿尔卑斯山冰川现仍在继续缩小,仅1996年东阿尔卑斯山的110  相似文献   

3.
2002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大网站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冰川雪藻。这是由冰川学家张文敬在北纬78°13′的北极冰川上发现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张文敬教授去——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气候变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极地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2009年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北极考察,当他看到一些冰川因融化而呈现光秃秃的面貌时,感到非常震惊。潘基文表示":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相  相似文献   

5.
冰山预警     
我到过中国绝大多数冰川区,也曾赴南、北两极进行过冰川科学考察。目前我在西藏工作,几乎每天面对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而且正在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筹划下一步的冰川考察。作为一位冰川和环境科研工作者,我自然十分关注地球上包括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每一条冰川的动态变化和地球环境沧海桑田的历史演替,同时也十分关注气候变暖给冰川及冰冻圈层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极冰川正在渐渐融化,在下个世纪某个炎热的夏天,它有可能彻底消失。这一令人震惊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他们随两艘破冰船航行时采集的数据分析得出的。这两艘破冰船,一艘是美国的"北极洋号",另一艘是加拿大的"路易斯·圣诺岛号"。他们于1994年从美国阿拉斯加出发,经冰岛,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期冰川状态失常与灾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整体处于缓慢退缩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东帕米尔-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冰川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前进为特征的"喀喇昆仑异常"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冰川加速退缩则是这一地区冰川失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高海拔地区的异常升温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重要驱动力.另外,这种冰川状态失常还与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西风和季风大气环流过程有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状态失常直接导致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变风险的增加.应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冰川变化监测与研究,加大冰川灾害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大网站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冰川雪藻。这是由冰川学家张文敬在北纬78°13′的北极冰川上发现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张文敬教授去——  相似文献   

9.
数字     
正50%欧洲太空总署监测到的数据,自2013年入冬以来北极冰川体积增长至9000立方千米,比2012年同期增长50%,浮冰厚度增加30厘米。但是这条可喜的新闻并不能为科学家带来轻松的心情,因为仅一年的海冰增长并不能掩盖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海冰覆盖面积逐年下降的趋势。北极的浮冰每年夏天消融,冬天冻结。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科学家介绍,2013  相似文献   

10.
艾松涛  王泽民  谭智  鄂栋臣  闫明 《科学通报》2013,(15):1430-1437
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新奥尔松小镇(Ny-lesund)附近的一条多温山谷冰川,该冰川从2004年开始被列为中国长期监测的两条冰川之一.利用2009年中国考察队员在Pedersenbreen冰川表面采集的GPS/GPR数据,结合挪威极地研究所出版的Svalbard地区A7(Kongsfiorden)片区地形图等高线重建了该冰川不同年份的冰川面积、体积等参数,分析了该冰川1936~1990~2009年的变化.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从20世纪初小冰期结束以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退缩,冰舌退缩了0.6km以上,体积减少了近13%,且在最近20年,出现加速消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的消融主要集中在冰川下游的冰舌位置,而在该冰川的上游,出现了积累,这一趋势与Svalbard地区同类型冰川表现一致,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几年积累区面积已经大为减小.  相似文献   

11.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现代降水中Pb,Cd反映的全球大气污染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89-1995年间,先后在横贯南极冰盖沿线,青藏高原冰川以及北极中心地带和加拿大北极地区大量采集了雪坑样品,对样品测试了主要阴阳离子及Pb和Cd的含量。综合分析基本圈定了造成北极中心地带工业Pb污染的源区范围。  相似文献   

12.
鉴于两极冰川的迅速减少,多数科学家相信,北极很可能会在50年内消失,而不是过去估计的100年。北极动物大多会在冰原消失前消失,尤其是北极熊。近半个世纪以来它们的数量已经锐减了30%。而且不断有人亲眼看到它们因浮冰的减少而溺亡。可能是惺惺相惜的缘故,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它们。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北极熊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退缩的冰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冰川专家崔之久教授20年中曾三次到贡嘎山海螺沟冰川进行科学考察,他最近发现:海螺沟冰川已进入了十分强烈的"瘦身"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世界科学》2009,(1):47-47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变暖趋势愈见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冰川积累了大量来自核事故和武器试验的放射性核素沉降物——有时其放射性浓度达到了核禁区及试验场以外所见的最高。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尔·艾伦(Michael Allen)深入探讨了这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冰川融化带来的相关风险。想到冰川,脑海里便浮现出广阔、原始的冰层,覆盖着北极和南极的大片土地。虽说99%的冰川都集中于地球的两极地区,但在几乎每块大陆的山脉中,我们都发现了冰川,它们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近10%。冰川冰也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淡水库——拥有全世界近69%的淡水。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1日,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北极探险家阿尔图尔·奇林加罗夫为团长的俄罗斯北极考察团抵达北极点附近,第二天他驾驶"和平-1"潜艇下潜到北极冰下4261米时成功抵达海床,潜水员在海床上插下一面1米高的钛金属俄罗斯国旗,并放置一个载有信息的胶囊状容器,以此向世界证明俄罗斯所具有的探测和开发北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今的科学界,正借助高技术手段的发展,希望揭开极地消逝之谜,力求对"到2040年冰冠消逝"的假说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展望北极,残酷的现实不容乐观——北极冰冠50年来的面积达到最小覆盖北极广袤地带的厚厚冰块被称为冰冠。  相似文献   

18.
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曲终人散。大会在应对气候变暖上总算走出了一步。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极地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2009年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北极考察,当他看到一些冰川因融化而呈现光秃秃的面貌时,感到非常震惊。潘基文表示:“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遏制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9.
"极端生物"可以在一些人类惟恐避之不及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例如沸水、冰水、高浓度的盐水等,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冰川中,在北极冰冷的海水中,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或在碱水湖泊中,它们是如何适应这样的恶劣环境以维持身体所需的呢?这些问题至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20.
7000m处冰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姚檀栋 《科学通报》1998,43(8):811-812
冰川是自然界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创造物,也是过去环境变化最可靠、最保真的天然档案馆.因此,从冰川中揭示过去环境变化的冰芯研究成为环境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科学家已通过南、北极冰芯研究,阐明了过去40万年(南极)和30万年(格陵兰)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但科学家们在试图通过南、北极冰芯解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机制时,遇到了挑战.这就是没有中纬度地区的冰芯研究作桥粱,两极地区的冰芯研究就不能很好地在全球尺度上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最终解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问题.青藏高原是中纬度冰芯研究最理想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可以在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