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5):43-48
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转用的有效形式。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的落实息息相关。从土地流转概念的法律界定出发,落脚于农民土地权益之法律属性和具体内容,分析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实现之间权利逻辑与制度演进之逻辑,指出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构建和运行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孙普玲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Z1):37-38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产业用地。由于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滞后,被征地农民数量大,情况复杂,使得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迫使我们必须正视对在被征地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农民进行合理补偿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改革,本文从农地的产权制度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给农民带来的难题,并针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的缺陷,试提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多地少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而为了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国家只能不断地行使手中的征地权利。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征地制度的不完善,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所以必须要保护农民的权益,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问题表现突出,失地农民的经济、政治及其他权益受到侵犯。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是土地产权制度的缺失、土地征用机制的不完善及社会保障不完备。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失地农民权益进行保护: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进行规范,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农民权益得以保护,才能保障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权益保护法律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农民权利的法律保护系统。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许多不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农民权利律保护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目的以及意义,接着分析了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并最后提出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社会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以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各地法院采取了多种保障农民诉讼的具体措施,但仍未能有力扭转改变农民在诉讼中的弱势地位。保障农民的诉讼权利必须消除侵害农民诉讼权益的根本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健全农村司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6-78,117
随着农村社会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以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各地法院采取了多种保障农民诉讼的具体措施,但仍未能有力扭转改变农民在诉讼中的弱势地位。保障农民的诉讼权利必须消除侵害农民诉讼权益的根本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健全农村司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9.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当前,必须从权利上认识我国农民问题。当代中国农民权利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是从职业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核心在于土地权利;二是从身份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关键在于平等权利,土地权利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民的其他各项权利都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推导出来,这两个方面的权利可归结为公民权利。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切实贯彻保障农民权益这一重大原则,迫切需要创新保障农民权益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几次圈地热,中国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且其状况愈演愈烈。近些年来,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征用量逐年上升。仅2002年一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2001年减少了1.32%,建设用地净增加了40.9万公顷,在增加的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的就有19.65万公顷。据初步估算,近几年全国农村每年建设占用耕地在250万亩以上。目前全国失地农民已经超过4000万。而在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全国还将占用耕地超过5450万亩,这也就是说全国还将有近1.1亿失地农民出现。与此同时,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征地力度大,征地补偿少,安置不妥,生活无保障等等。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如何让如此规模的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成为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政府着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12.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失地农民本身的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本文就失地农民的权益缺失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有集体土地征收制度,过于向征地政府倾斜,使得在征地的公益属性认定、征地补偿等方面,没有很好地兼顾到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征收权的行使与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之间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土地征收与补偿纠纷频发.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健全农民利益表达的机制,在征地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搭建起利益沟通、协商的平台,建立被征地农民利益影响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的约束机制,是完善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植物新品种保护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然而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生物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利用其先进的生物技术限制发展中国家农民对新品种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植物新品种权利人与农民权益进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前对中国乡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关注中国乡村和农民的人主要是外国传教士、旅行者,代表人物是马可.波罗、明恩博,其研究多为见闻观察和现象描述。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学术研究繁荣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乡村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农村经济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批学术著作,代表者有费正清、仁井田升、费孝通、梁漱溟、晏阳初、毛泽东,其中关于农民战争的研究影响颇为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和农民问题研究开始滑坡,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其根本原因。西方学者转而研究港台,在国内农民战争研究持续升温,而共产党主要领导者围绕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所进行的农村调查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鞍山地区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讨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确立土地征用权设立的法律依据;规定征地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关征地安置保障制度;健全相关征地救济立法,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福建若干个地区收集到的问卷资料,分析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农民工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基本工资没有正向影响,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工作时间没有负向影响,对农民工获得社会保障有正向影响.劳动合同还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可从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农民工维权意识;提高平等劳动合同的签约率等方面着手来切实提高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经过了四个阶段:土地私有、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时期。从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往往是由国家主导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产权分化的过程。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面临着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稳定、流转渠道不畅通、征地补偿机制和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其出路在于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产权制度,并且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允许土地产权进一步分化,保护农民土地权利的自由流转和公平交易;改革当前的征地补偿机制和标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并使土地发展收益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9.
辛加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8,(17):195-196
《物权法》作为规范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民的一系列权利,同时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做了详细的规定。《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产权界定不明晰、土地产权管理机制缺乏活力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改革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遵循产权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用新制度经济学探索土地制度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