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中国将逐步以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它标志着我国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死刑执行制度正向文明化、人道化迈进。就我国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现状做了说明,分析了我国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同时,也就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上看,全世界死刑的使用次数在不断减少,死刑的执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开始时,处决方法是为了使罪犯受到最大限度的折磨,后来为了人道主义的目的,死刑的设计方法变为尽量减少犯人的痛苦。比如18世纪后期发明的断头台——简单、快速、致命。据说绞刑也是为了人道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国对人权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也在不断升温。对于是否要废除死刑,我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主张废除死刑者认为死刑有违人道主义,不符合世界潮流;反对废除死刑者则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死刑的存在利大于弊,所以目前死刑不能废,但应限制死刑的适用。现阶段我国确实还应保留死刑,完善死刑,更好地发挥死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体现了重视人命、恤刑慎杀的价值取向,这种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今国际刑事人权理念遥遥相应,而我国当代死刑复核程序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抛开了少杀、慎杀,限制死刑的价值理念,其结果使重刑主义在立法和司法上大行其道。本文首先对古今死刑复核制度价值取向作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今国际人权理论,就当代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比较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死刑执行的方法、场所与时间、程序和死刑执行人数,得出对我国大陆死刑改革的启示是:借鉴台湾地区把死刑犯心神丧失作为死刑暂停执行的一种情形;借鉴台湾地区把特殊纪念日作为死刑暂停执行的一种情形;增加死刑执行的透明度;适当延长死刑的执行期限;适当的时候公布死刑执行人数。  相似文献   

6.
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的不同可影响人们价值观的相异,而且文化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知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西方的基督教、天赋人权,以及近现代的人道主义都是影响其废除死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根深蒂固,一族之人按照血缘关系上的亲疏远近彼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为亲人复仇便在漫长的历史中存留不去。但是文化传统影响死刑态度只是学者的理论分析,中国人的死刑态度是否是由文化传统影响的,以及文化传统怎样产生影响的,并未有实证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涉及死刑的法理与调查现状进行梳理,提出利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收集公众对死刑存废问题的认知与态度。  相似文献   

7.
死刑存废的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论问题,死刑的价值基点有三方面:公正、功利、人道。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死刑是违反人道精神的,是非人道的,退出历史舞台是它的必然宿命。公正的内涵、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精神赋予了公正更丰富的内涵,残酷的、毁灭性的死刑因其消极的社会价值被理性的公正所抛弃,人道超越了公正。死刑虽具有效益性,但不具有公正性和人道性,废除不具有人道的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人道超越功利而约束功利。由于对社会本位价值的选择和受经济条件与人文基础的制约,中国目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限制死刑。但作为理念的死刑废除是中国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洋  邹晶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5):555-557,560
死刑的存废之争在法学界历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俄罗斯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在1997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有限度地保留了死刑,这是对该种刑罚制度作出的更为人道主义的选择。俄罗斯的死刑制度,对我们国家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死刑的存废之争在法学界历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俄罗斯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在1997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有限度地保留了死刑,这是对该种刑罚制度作出的更为人道主义的选择.俄罗斯的死刑制度,对我们国家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死刑缓期执行,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于限制死刑、减少死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缓期执行有关适用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一些认识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死刑缓执行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凯 《科技信息》2010,(25):17-18
刑罚轻缓化就是刑罚向轻缓方向发展的趋势,它要求刑罚的设置要以轻缓为标准,法院在对犯罪嫌疑人判刑时要以有利于被告人为原则,优先使用较轻的刑罚,只有在较轻的刑罚不能够适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时,才可以选择较重的刑罚。刑罚轻缓化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优劣的重要标尺。但是我国现行死刑执行方式不明确,存在重大设计缺陷,有背离刑罚轻缓化趋势的现象。对此应当改革死刑执行方式,确定注射刑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惟一方式,推动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每个时期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体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刑罚方法与刑罚制度。各种死刑执行方法之所以成为与人类文明进程共生的现象,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的。本文通过中国古代死刑的沿革史考,来发现中国死刑制度随着中华法系的演进而反映出的客观发展规律,对于解决现在中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死刑困扰问题,以及构思改革我国的死刑制度,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死刑观念不仅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就是死刑观念动态的体现。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包括立法中的死刑观念、司法中的死刑观念以及执行中的死刑观念。正是由于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它才具有了相应的功能。死刑观念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层次。正确的死刑观念既会促进死刑立法改革科学,也会促进死刑司法公正适用,还会促进死刑执行人道。错误的死刑观念阻碍死刑立法改革,也会导致死刑适用的不公正,还会导致死刑执行的不人道。在我国的死刑改革中应该积极引导发挥死刑观念的积极功能,限制死刑观念的消极功能,从而推进我国死刑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世界死刑立法的基本趋势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立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死刑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死刑的实际执行不断减少,死刑的判决程序严格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日趋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基本趋势。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死刑的立法的强度可适当减轻,死刑适用的范围尽应可能减小,有关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方面的死刑规定要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15.
死刑酌定从轻情节是指能够有效阻却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酌定从轻情节,除法定从轻情节以外,酌定从轻情节应该在死刑案件的量刑中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限制死刑适用的目的。死刑酌定从轻情节主要包括案件起因、被害人过错和被告人平时表现等方面,除此之外,被告人身份、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生理状况等也属于酌定从轻情节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6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拒绝了特朗普政府在联邦恢复执行死刑的要求。早在2019年的7月25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特朗普政府将在12月9日恢复执行联邦死刑,这是联邦政府时隔16年后重新启动死刑,司法部将采用新的毒液给五名曾谋杀儿童的罪犯执行死刑,其中包括白人至上主义者丹尼尔·刘易斯·李,他曾杀害包括一名八岁女童在内的一家三口。  相似文献   

17.
以理性的视角看待死刑问题,从理性情感以及死刑的立法、适用和执行全方位构建死刑观的理性大厦,有助于解决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为死刑的未来命运勾画出清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死刑是对罪大恶极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实施的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最古老的刑罚手段,曾经历了非常残酷和野蛮的执行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死刑由严酷走向缓和,死刑的执行也向人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引渡制度中的重要原则,被许多国家所承认,并在许多双边引渡条约中频繁出现。中国对死刑不引渡原则一向持回避的态度,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先后与西班牙、法国签署了包含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双边引渡条约,正式确立了死刑不引渡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相似文献   

20.
死刑的从轻情节是可以有效阻却死刑立即执行判决出现的法定条件和事由,从犯罪人的期待可能性、受害人的过错和犯罪人人格较低的危险程度等三个方面来扩充现行刑法典中死刑的从轻情节,并不会带来观念上的障碍和操作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