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主张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回归到对翻译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翻译伦理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翻译伦理的四种伦理模式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源语语言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媒介,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译作。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作者译出不同的译文,更是司空见惯。文章立足于《红楼梦》的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的比较,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展示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师雅 《科技咨询导报》2009,(18):219-219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是影响翻译活动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所以本论文以《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为例,从社会政治背景、社会文化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三个方面来阐述意识形态对《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批评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吸引了译界学者的广泛兴趣,但针对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学界仍莫衷一是。虽然从最初单一闭合的语文学范式发展到如今动态多元的标准,但标准的统一性和公认度仍较低,这对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较为不利。笔者在吕俊教授的《翻译批评学引论》一书的基础上,反思翻译批评研究的本体,分析当前翻译批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价值学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翻译批评标准。同时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指出该标准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李莉 《科技信息》2007,(17):141-142
本文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不论用何种方法手段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采取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作者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几个因素,提出极端的异化和归化均不可取,二者应相辅相成、相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英译本的推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合译本《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合译本《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的这两个英译本将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会给译者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云 《科技信息》2011,(24):139-140
本文回顾了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传译所遵循的两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翻译观前者更符合翻译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朱耕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96-97,104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就《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书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杨宪益的译名《红楼梦》比霍克斯的译名《石头记》包含了更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杨宪益的译名与霍克斯的译名相比,更忠于原著作,较多地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而在全球化时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儒家的忠孝节义、功名政治,佛教的因缘轮回、万境归空,道教的创世神话、太虚神仙等方方面面,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奇书。本文将分析宗教文化因素在《红楼梦》中的反映及《红楼梦》两英译本对宗教文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视角提出文学中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法,从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五个方面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骂詈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在骂詈语的英译上由于不同文化的取向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促进跨文化的交际,消融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和错位,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文化上的交流也逐渐紧密起来。各国之间语言上的差别使得文化上的交流必须通过专业的翻译之后才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它的魅力早已由国内传向国外,近几年来《红楼梦》的译本逐渐增多,不仅引发了国内的“红学热”,更引起了国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翻译存在着显化的特征,特别是针对当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已达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直译成为《红楼梦》的主要翻译方式,这种显化的趋势不仅保留了原著特有的风格,而且英译本的翻译上实现了语言之间的共融。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文化的异同处理以及这种显化翻译的特征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翻译既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翻译中的杂合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文化差异、消解文化霸权。赛译水浒对异质性话语的保留使译本呈现出明显的杂合特征。本文拟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分别从字词、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对赛译水浒的杂合特征进行系统的阐释,旨在发掘赛译水浒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阐明其对当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从1830年至今出现了多种《红楼梦》英译本。从历史的角度看,相关文学理论的发展会极大地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导致译者"叛逆"行为的产生,这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词(color words)是公认的说明颜色的符号。在每一种语言和文化中,色彩词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色彩词又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结合杨宪益先生《红楼梦》英译本中色彩词的翻译实例,分析总结其可行有效、可推而广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就是操纵的过程。《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原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操纵。从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为客观地评价译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作为后殖民理论领军人物的霍米·巴巴,因"混杂理论"和"模拟概念"的观点而独树一帜.同时,他的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向着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身份”与“后殖民话语”已成为后现代文学批评关注少数族裔作家及其作品的习惯性视点.但西化的思想、流寓的状态和文化的杂糅还不足以对巴尔加斯·略萨的身份盖棺定论,因为后殖民视阈下的他是多重矛盾的结合体:对祖国秘鲁有着坚定的“根”认同情结,却在国愁家恨的无奈中自我流放;出生于社会特权阶层,却拥有社会底层对各种独裁的反抗精神;从反民族主义出发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却因为欧化的教育和思想在创作中使用后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