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民办高校教育学生数量的增多,民办高校女大学生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民办高校女大学生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由贪慕虚荣、情感失衡、自卑偏激心理及异常心理导致犯罪。学校应通过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加强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构建女大学生犯罪心理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7,(6):104-109
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犯罪活动是由社会环境、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三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导致的。犯罪认知过程是犯罪心理现象生成的起点,也是贯穿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核心过程。犯罪习得、犯罪启动和犯罪保持三者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随着社会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从道德推脱视角探索犯罪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寻找遏制或者消除犯罪行为的有效方法,已经成为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也为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安彬  张妍 《科技信息》2010,(5):109-109
在这个知识与个性一同爆炸的年代,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这个群体对恋爱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主张。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恋爱诱发犯罪的几个关键因素。深入剖析其犯罪心理.以利于今后能从根源上有效的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4.
黄春雷 《科技信息》2010,(16):I0051-I0051
大学生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然而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文章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入手,着重对大学生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大学是我国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近年来,在校的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校园犯罪正威胁着中国教育的“象牙塔”,必须引起高度关切.本文试图从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入手,探讨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发生的途径与对策,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自传体记忆中个人情景记忆的内容作为犯罪心理测试的有效性已被犯罪情节测试法(GKT)所证实,但相关的测试方法并没有涉及到自我相关信息的内容。为使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研究从自我关联性的角度出发,采用模拟盗窃范式,考察被试的姓名等相关自我信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得到应用,以开发自我相关信息测试题。结果表明:被试会在以作案人数、作案者年龄、姓名、家庭所在省、市、县(区)等自我相关信息题上产生特异的生理反应,诱发比陪衬问题更强的皮肤电反应。自我相关信息测试题对被试(作案者)的认定准确率为93.3%,可以作为犯罪心理测试认定作案者的有效指标。研究结果为自我相关信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的依据,拓展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视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慧 《科技信息》2010,(3):I0158-I0158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青少年所处心理阶段的特点、自我为中I心以及缺乏心理疏导,是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建立心理咨询网络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途径。  相似文献   

8.
介绍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网络犯罪的特点,剖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通过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实例的分析,提出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罗凤美 《科技资讯》2008,(29):213-214
犯罪心理测试仪器的发明和应用,在犯罪侦查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实践证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完全是科学可信的,通过犯罪心理测试可以准确地鉴别有罪和无罪,近年来,这项技术正快速和大量地进入我国司法领域,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侦查手段,为公、检、法、司等机关解决众多疑难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取得显著效果,为了促进和推广这项技术的应用,本文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方面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大学生犯罪有其自身特点和原因,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犯罪是一项综合工程,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侦查学界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定义有根本义、狭义与广义之分。根本义的犯罪心理痕迹可称为“犯罪心理脑生理痕迹”,狭义的可称为“犯罪现场物化心理痕迹”,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涵盖了根本义和狭义的范畴。三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承认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在犯罪全过程中遗留的心理印迹;区别在于:三种犯罪心理痕迹遗留的载体和范围不同,在侦查中利用的途径不同,形成的理论和技术不同,对侦查的辅助作用不同。广义犯罪心理痕迹范围广,作用大,应当拓宽视野,避免狭小片面的理解,加强对它的全面研究和运用,服务侦查破案。  相似文献   

12.
苏武斌 《科技信息》2011,(31):384-384,399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今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虽然我国对预防和消除青少年犯罪现象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地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仍很频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分析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找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重点治理对象。因对犯罪人社会背景的调查充分证明,未成年犯罪人转化为成年犯罪人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社会公民,所以,对其犯罪诱因的分析与探究,便成为理论界研究此课题的重中之重。而在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诱因中,不良心理是诱发其实施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角度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英美刑法犯罪心理的含义及其在普通法和制定法中的表现形式;揭示了犯罪故意、明知、轻率、疏忽的定义和特征并与我国刑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可借鉴与可扬弃之处;论及了犯罪心理适用于犯罪行为、结果及伴随条件的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实际情况,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论述了如何更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7.
人格培养能有效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为此应分析、关注对大学生产生个体影响的家庭、高校与社会三大要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盗窃罪犯罪逐年增多,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学生盗窃犯罪法理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使安防系统具有犯罪预警的功能,以达到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提出网络言论犯罪度概念.该概念指某个体通过社交网络言论表现出的犯罪可能性.通过对犯罪心理与言论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与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网络言论犯罪度理论.该理论运用朴素贝叶斯和SVM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犯罪心理学,建立了网络言论犯罪度理论框架与数学模型.实验表明,基于该理论的预警系统具有较好的犯罪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费琦 《科技信息》2013,(22):79-79
从近几年的大学生调查可看出,近几年的大学生刑事犯罪的案件较之前几年数量在逐年上升,情节也在逐渐加重。大学生犯罪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研究大学生犯罪是相当有必要的,只有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才能够真正的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