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中国体育文化的本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论述了体育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源流.指出,中国体育文化的形成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将会给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在冲突与交融中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本文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通过主动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融合、依托大众日常生活平台和通过简易化的理论表达等途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众来说也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虽有很大不同,马克思主义需要从理论内容、传播手段、表达形式等借鉴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和基督教在华传播情形作一比较,得出两种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发生的依附和碰撞,进而阐明中国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所具有的排斥性、开放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家,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因素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等人文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缅甸毗邻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对缅甸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缅甸曾先后受到过英国和日本的殖民侵略,这极大地影响了缅甸的社会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极大地丰富了缅甸传统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国外文化生活信息通过影、视、报纸以及发达的互联网等媒体涌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都市中经济、社会、信仰、游艺等方面的民俗活动产生了全方位和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要进一步保护和弘扬自己优秀的民俗传统,提高民族凝聚力,从而保障我们的经济建设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中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不仅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更以其巨大的历史包容性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创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红色文化对于我们在新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8.
我国八十年代悄然兴起的文化讨论近年来达到一个引人注目的高潮。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实施,外来文化再一次与中国文化发生猛烈碰撞,于是,立足于今天中华民族本世纪末的腾飞——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基点上,如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一句话,如何重估中国传统文化和选择西方文化,以建构一个既富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的民族文化就成为摆在理论界面前的严峻问题。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文化选择、反省的问题出现过多次,大的也有二次;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 ,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带来文化的碰撞和冲击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同时 ,必须重视探索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体系。提高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并论述了建设文化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基因是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根和精髓,也是少数民族传统空间微气候研究区分其他聚落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历史变革等的文化属性,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微气候舒适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微气候视角为切入点,挖掘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为中华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11.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千年博采众长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汉唐时期我国佛学、哲学以及多种文化形式对古印度佛教的吸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进行有选择并加以改造的吸收;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其规律是选择———实践———改造———创新。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经验是我们今天在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更加广泛的信息交流中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置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加以讨论,以期阐发翻译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章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主要发展与演进阶段如何受各自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就是中国译论发展文化转向的渐变过程作了概括性的回顾。最后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一方面会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个性,另一方面也会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吸纳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枣庄地域文化根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构成,既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固化,又积极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挑战和补充,文化内涵淳厚丰富。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枣庄地域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丰富和繁荣了城邑文化,还发展了两汉经学,创造了汉画像石艺术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土陶工艺,形成了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在枣庄地区还诞生了辉煌的中国近代工业文化,创造了提振民族精神的大战文化和红色文化。构建枣庄区域文化通览,客观全面地梳理枣庄区域文化形态,整合出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文化体系,是一项庞大而繁缛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传承历史,激发创新的不朽盛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外来文化输入引发的"老子化胡说"与"西学东源说"为研究重点,从认知心理学与文化学诸角度探讨佛教与西学在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引发的冲突与震荡,以对吸收外来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这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个棘手而重要的问题。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激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是追赶西方的脚步,所以输入西方文化和文学经验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被强化的是一种以西方为现代性标准的进化论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发展和文化是分不开的。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要研究文化背景,即历史。日本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发展,其变化呈现出了持续性、稳定性、外向型、创新性等多元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看出,日本民族一直都按照自己民族利益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创新,日本民族特有的实用主义思维特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的现代诠释——印度当代乡土建筑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印度建筑的成就,得益于不同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话及本土建筑师的积极探索。文章以印度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回顾印度建筑发展历程,剖析其本土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观,总结出印度当代乡土建筑发展之路。希望能从中得出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以有益于思考与创作。  相似文献   

20.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雪花秘扇》到《金陵十三钗》,2011年,国人通过英语电影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其实这要归功于海外华人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别的不说,两部电影改编自的小说原著作者都是华裔。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华裔总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寻找现代中国的远古之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