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举例论证了翻译中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说明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指其文字特点构成的形式美的不可译.同时又通过例证说明了语言的不可译也非绝对的不可译,在译者的努力下,可以以译文自身的语言形式美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洪堡特与萨丕尔、沃尔夫等人均对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释,但其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进而引发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翻译领域内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解释。根据洪堡特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人类精神力量的统一性与独特性造就了不同语言间的本质统一和表征的多元性,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潜在于语言的本质层面,而不可译性则存在于其表征层面。相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注于社会文化影响下言语间的不可调和性及其对思维的独特组构,不可译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可译性因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5.
6.
李琦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104-10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不同译者,不同论者,及不同的理论流派等,对是否可译的问题也各持己见。笔者在本文中,将分别探讨一下这两种观点,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进而表明可译性的大趋势,以及翻译的唯物辨证观,并在结尾部分提出了翻译所要秉持的态度问题,强调了译者和论者都应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14.
15.
郭显芳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3):64-67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中译出语和译入语在意义与功能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英汉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英汉翻译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翻译中应尽最大努力保证上下文理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准确传译,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视角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阐述语际转换机制梳理语言的不可译性。从语言本质上看,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宏观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体现,否认或替代不可译性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把翻译笼统地规定为可译的或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杂化轨道间夹角公式.通过计算讨论了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明确了区分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接着简单探讨了可译性的问题。再就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举例做了说明。最后对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在学习语言上的作用做了一点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