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部经济要赶上东部,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注重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而在这过程当中,对于不同的产业,如何恰当地将本产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应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信息化的一些模式,旨在通过这些模式的构建为西部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县处于浙江西部,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但经济相对滞后,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兴工强县、特色富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始终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一、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1.提高经济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着重指导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并与科技计划立项、科技经费支持挂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同时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大专…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矿山流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对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建立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整合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观宁 《安徽科技》2011,(10):33-34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国战略.用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结构合理的工业产业体系。综合世界工业化先行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来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转型升级的步伐,采用ICT(信息通讯技术)等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5.
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2001~2011年我国西部11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论显示:环境规制对我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充分验证了环境规制的"波特假说"。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转型发展的地区 ,西部地区面临着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转型时期的产业基础 ,资本形成 ,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包含有知识经济发展的多种不利因素。西部地区应依托现有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高科技优势 ,以及国家的产业倾斜和地区倾斜政策 ,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提供的成果 ,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 ,同时发展知识产业 ,塑造新的高科技产业 ,进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起飞。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用DEA方法,测度了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了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四川、贵州和西藏的技术创新为DEA有效,其余大部分省(市、区)的技术创新均为非DEA有效;AkDEA有效性、投影、影子价格、标竿及规模效益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西部地区提高技术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重在对不同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构建包含21项指标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提取了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持3个因子。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省级地区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显著。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西部地区应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来实现新的经济跨越。本文就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及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等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胡炜 《广东科技》2001,(12):4-7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广东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关键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根本就在于增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广东的企业技术创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是中国关键经济区域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面向生态环境优美、黄河岁岁安澜、经济绿色繁荣、文化兴旺昌盛的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解决流域“水”生态及资源开发以及流域发展转型等一系列需求。但从流域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及实力水平看,与国家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相比,黄河流域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创新投入和实力也较弱;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布局不足,多数研究力量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布局谋划有待提高;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布局不足,多数研究力量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布局谋划有待提高。下一步须强化科技创新与科研投入要同向同进;聚焦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规划前瞻性;鼓励制度创新,强化院省合作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带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各省市都制订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范围。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政府、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校企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孵化前瞻技术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投入,推动政府引导与培育;强化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汇聚创新资源,形成新兴产业特色区域布局;倡导创新文化,打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依靠创新促进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变,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创新驱动的视角,对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10年来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4个关键要素:市场需求、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其中,市场需求是导向,创新投入是条件,创新效率是关键,创新质量是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3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尽早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第二,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形成;第三,尊重市场选择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集中分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十一五"期间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科学院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在改革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中发挥火车头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院地合作是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科学院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更好指导和推进"十二五"院地合作工作,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科技需求,研究编制《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平台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组织方式,促进了产业内外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本研究从开放的视角下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模型,并以智能终端产业为例展开分析,试图展现“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互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经历了技术识别、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3个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之后,其组织方式将由线性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以云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关系;“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互联网+传统产业”不仅仅是产品联网,更需要将整个产业体系融入互联网中。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煤炭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炭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之一。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煤炭产业的技术创新生态化与集群化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发展高技术、推动产业化,纷纷加大高技术研发投入,高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回顾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空天海洋技术、交通与制造技术等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卡脖子”技术问题在中国凸显,反映关键、底层、共性产业技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产业共性技术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又往往是多学科技术集成,需要长期积累和培育,而且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后发国家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可以集中优势科创资源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做”出来,架起打通创新体系中“死亡之谷”的桥梁,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这是欠发达国家追赶超越必不可少的体系性能力,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解决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应该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技术预见是一种新型科技治理工具。本文在阐述技术预见内涵、国内外开展技术预见现状及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应把技术预见工作作为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举措,并将技术预见工作纳入到区域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构建"小核心、大网络"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全面开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前沿关键技术预见研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之后,在外需萎缩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加快了向内地迁移的步伐。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转移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承接到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将关系到中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走势。从成本因素、市场化程度、产业设施配套能力、经济外向度、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6个方面构建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此外,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产业承接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承接能力每提高1%,则导致经济增长0.843%。因此,产业承接能力的提高对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培育产业承接能力。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