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川威远震旦系与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是唯一的在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洗象池组和奥陶系宝塔组均获得气藏和气井的地区.通过对比威远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天然气成分特征,得出奥陶系天然气与震旦-寒武系特征存在差异,暗示是两套不同的烃源体系,前者主要供烃来源是下志留统,后者供烃来源主要是下寒武统.但威远气田寒武系和奥陶系储集性能先天不好,加之加里东期构造抬升剥蚀破坏了保存条件,制约了天然气的大规模成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下组合的几个重点勘探地区威远-资阳-安平店、高石梯-丁山构造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在烃源、盖层和储集层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应的最终成藏结果却不同,这与前期古油气藏的分布有关,也与后期隆升构造调整有关,这些都是制约震旦系的成藏关键,也说明四川盆地震旦系与下古生界(下组合)勘探的苛刻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古油藏发育,储层沥青丰富,在不同层系均可见及.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沉积-剥蚀型古隆起是古油藏石油运移、充注的指向区,总体上控制了下组合储层沥青的分布.盆地及周缘震旦系曾超大规模成藏,普遍有石油聚集过程,但局部富集;下古生界古油藏则由众多分散的、小型的岩性-构造古油藏构成.古油藏原油是优质气源,而且是天然气藏的良好封堵层.油藏裂解时圈闭开放度与现今气藏成藏率成正比,同时,古油藏与现今气藏位置上的继承性更加有利于裂解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特征,指导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岩溶古地貌恢复、烃源岩有机碳对比、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对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处于古岩溶斜坡地带,其西部为古岩溶高地,东部为古岩溶盆地,古岩溶斜坡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古沟槽呈树枝状沿东西向展布;气藏的形成受不整合面沟槽地貌的控制,在斜坡与侵蚀沟槽及斜坡与高地的边缘地带含气性能好。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下古生界主要的供烃层位,其生烃强度是下古生界的4~5倍。在裂缝的沟通作用下,天然气由古沟槽侵蚀区和铝土岩缺失部位进入下古生界风化壳岩溶储层,表生岩溶作用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孔、洞、缝为油气充注提供了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4.
烃源岩生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序列性,构造活动和圈闭的形成也具有阶段性,加之富集型古油藏和分散型滞留原油产生的裂解气也会大量运移聚集,因此,油气成藏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基于以上油气分段捕获原理"将今论古"地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威远、资阳、高石梯-磨溪3个典型构造的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与成藏规律,从而预测其他未知区块的成藏潜力。研究认为,高磨地区作为继承性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圈闭几乎捕获了烃源岩从早期生油到晚期干酪根生气所有阶段的油气;威远、资阳震旦系-寒武系圈闭则仅捕获了部分阶段的油气,对于未知区块-泸州古隆起区来讲,其震旦系-寒武系能捕获生气高峰及其以后阶段所有的天然气,包括分散型滞留原油裂解气和晚期干酪根裂解气,如果落实好储层和圈闭,天然气勘探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目的是预测盆地内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块。综合采用野外露头观察、钻井岩芯观察和室内分析研究等方法。研究表明,盆地晚古生代多种沉积体系发育,奠定了气藏的物质基础;沉积层序的演化控制了气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及其空间组合;持续供气的气源岩、大范围分布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多因素封盖、就近成藏和成藏期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利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指出盆地内5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块。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下组合张性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拉张断裂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研究,印证了晚元古-早古生代盆地处于张性构造作用环境。结合川中地区新老探井地层对比,提出存在早寒武世拉张槽的观点。使用四川盆地钻至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探井约束解释覆盖全盆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后,以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3套地层总厚度展布特征,揭示了拉张槽在平面上为近南北走向;确定了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拉张槽两侧边界(断裂)东陡西缓的特征,中段呈箕状拗陷构造形态。以其展布中线区域,命名为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由刘树根、马永生、王国芝、蔡勋育、徐国盛、孙玮等11位学者合著的《四川盆地下组合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由刘树根、冉波、郭彤楼、王世谦、胡钦红、罗超等17位学者合著的《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从优质烃源岩到页岩气产层》2部专著,最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四川盆地下组合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8.
鄂北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类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断裂南北两侧气水分布与典型气藏(井)解剖,发现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断裂两侧气水分布明显不同,断裂以北,天然气主要聚集于构造高点,地层水分布于构造下倾部位;断裂以南,气水层分布复杂,具有致密砂岩底部含气特点,局部低幅度构造具有正常的上气下水分布特征.断裂两侧上古生界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断裂南侧成藏特征与国外发育根缘气的盆地(地区)具有很好地相似性.根据致密砂岩底部含气特征指出,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及盒1段等层系发育根缘气,其主要分布于伊8-锦8-伊22-锦10-锦6-伊19井一线以南地区,具体层系略有区别,该线以北为气水过渡带,气藏类型过渡为常规气藏.研究结果表明,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断裂北侧应以寻找常规气藏为主,断裂以南则以寻找根缘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两个峰值分别为95~110℃和145~155℃,这表明研究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充注与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利用包裹体测试资料、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综合分析表明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时间为190~215 Ma和150~160 Ma,其中150~160 Ma(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是本区最重要的一次天然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苏里格地区44口井66个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水样品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马家沟组地层水以偏酸性为主,具有矿化度高、Cl-和Ca2+占优势、以CaCl2水型为主等特征,反映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水处于比较还原的阻滞—停滞水文地质状态,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对苏里格地区马家沟组地层流体水化学组成变化与天然气藏关系的系统研究表明,地层水总矿化度高值区(>150 g/L)、CaCl2型水分布区、rNa+/rCl-低值区(≤0.3)、rCI-/rMg2+高值区(>15)、rMg2+/rCa2+低值区(≤0.2)等均与天然气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从地层流体水化学特征平面变化来看,以乌审旗为中心的中部是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中北部的苏11井区也是天然气较有利区,推测南部的陕185井区也将是天然气藏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川中地区震旦系油气成藏过程的相态演化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川中地区震旦系油气成藏过程中相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勘探前景.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Easy Ro化学动力学模型联合计算了寒武系烃源层、震旦系储层所经历的热史和寒武系烃源岩的生烃史.寒武系烃源岩具有明显的二次生烃的特征,从而导致震旦系储层多期次的油气充注.震旦系储层的烃类流体相态因温度、压力的变化发生了从油→凝析油和湿气→油裂解成因的天然气→液态甲烷(水溶态)→气态甲烷等一系列的相态变化.其中对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因温度变化导致油裂解为天然气过程中所形成的异常高压致使水溶气的形成,并因后来构造隆升所引起水溶气的脱溶过程.该区寒武系烃源岩生烃强度大,震旦系古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与生烃过程配置较好,表明川中地区震旦系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川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类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明不同成因的孔隙对页岩气储集的贡献,基于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川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微孔类型与分布、孔隙定量表征进行研究,并探讨页岩中微观储集空间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下古生界页岩微观储集空间分为矿物基质孔、有机孔和微裂缝3大类,并可进一步细分为9种类型;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五峰组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和溶蚀孔、缝,九老洞组页岩有机质孔极少,多见溶蚀孔、缝;下古生界3套页岩孔隙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差异与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和成岩演化作用有关;龙马溪组底部页岩微孔发育,比表面积大,为页岩气的吸附提供大量储集空间,是有利的页岩储层发育段。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探讨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及天然气富集规律,旨在预测天然气聚集有利区域。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巨大。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勘探和发现的天然气主要集中于川中、川西、川北的须二、须四、须六段,气藏总体表现出充满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饱和度偏高、储量动用比例偏低、储集层含气范围有限的特点。通过须家河组烃源岩和轻烃的对比,以及对须家河组成藏组合的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具有多元供烃、近源聚集、岩性控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须家河组天然气藏的富集主控因素,一是三叠系烃源灶分布控制了天然气来源及充注程度;二是构造作用强度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区域;三是有利沉积相带和成岩相带控制天然气聚集的场所与规模。天然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隆升低缓区、断裂活动适中区、储层相对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天然气远源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钻探和开发成果为基础,分析了嘉陵江组气藏的烃源、储层、盖层和圈闭条件等成藏要素,研究认为烃源断层是二叠系和更深层烃源层中天然气进入嘉陵江组的重要输导条件,烃源断层不发育的构造因为嘉陵江组自身烃源条件差难以形成气藏.嘉陵江组天然气藏为依靠喜马拉雅期断层输导的远源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可概括为:烃源断层控制了气源;沉积成岩相带、中三叠世末期古隆起剥蚀作用和裂缝发育控制了储层分布、储层渗透性与连通范围;古隆起剥蚀作用和断层作用同样控制了圈闭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近几年勘探成果备受瞩目,但针对本地区地层压力及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293 口井实测的压力数据和154 口井的测井数据分析发现,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太原组泥岩普遍存在“欠压实”特征,4 个目标层位在压力剖面上分异明显,可划分为石炭系本溪组常压系统和二叠系山2 段-盒8 段负压系统。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总体上具有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二叠系压力分布与沉积相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欠压实”泥岩层控制气藏纵向上的分布。二叠系气藏主要分布在负压地层中的“低压”部位,而石炭系本溪组气藏则主要分布在常压地层中的“高压”区域。发现地层压力与气藏分布关系对于本地区天然气勘探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天然气主要分布于早期克拉通碳酸盐岩层系和晚期前陆层系碎屑岩领域中,由于碳酸盐岩层系中发育的气藏常常高含硫化氢,如罗家寨、渡口河等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储量动用难度大,因此,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中,急需寻找低硫储量.前陆碎屑岩领域资源丰富,且低含硫,因此,该层系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对指导盆地天然气勘探意义重大.通过四川盆地三大前陆盆地成藏研究,认为目前该层系首选勘探领域为龙门山前陆盆地,其次为米仓山和大巴山前陆盆地.有利勘探区带包括龙门山冲断带南段、梓潼凹陷、川中南部—蜀南构造带、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米仓山冲断带和大巴山冲断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发育6套含气层,其中最具经济价值的天然气高产层主要发育于下石盒子组上部盒2 3段。其岩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内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中的块状砾岩相、含砾粗砂岩相,砂岩的储层物性与粒度呈正相关关系。这种高产气层具有特征的电性反应,表现为自然伽马值低、自然电位显著负异常、电阻率高;物性方面,孔隙度>8%、渗透率>0.8 mD,pc50<2 MPa,r50>0.4μm。储集砂岩常侧向相变大或尖灭于泥岩之中,上覆巨厚的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侧向遮挡与纵向封盖,为天然气富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