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固定化胆碱氧化与过氧化氢电极构成酶电极生物传感器测定血清或全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反应时间40s、样品量50μL,经用化学法对比测定有机磷中毒动物全血的胆碱脂酶活性,两法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蓖麻蚕变态期神经系统的变化及脑的胆碱酯酶活性,目的在于了解这种不滞育昆虫的生理特点,及为研究胆碱酯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资料。供试验材料为蓖麻蚕白黄品种,幼虫在自然温度饲养,蛹期则全部放入温度25℃,相对温度79-89%的恒温箱中发育。为了作神经系统变态的观察,解剖及组织材料都以幼虫上簇后第一天起逐日固定,并定期解剖取出虫脑进行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相似文献   

3.
米亚丽 《甘肃科技》2023,(1):113-115
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86例在定西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心理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各43例。比较患者住院时间、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依从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住院时间、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比较,心理组明显缩短(P<0.05);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依从率、满意度76.74%、72.09%比较,心理组95.35%、93.02%明显升高(P<0.05);与干预前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2组干预后明显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比较,心理组明显降低(P<0.05)。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促进恢复,减轻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有机磷对胆碱酯酶作用影响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有机磷抑制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以及猪和牛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发现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对有机磷较为敏感,结果表明,该方法既灵敏又稳定。  相似文献   

5.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本地区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中毒机理为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致乙酰胆碱蓄积而产生中毒症状。患者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我国每年发生率为5~7万人,死亡率达10%以上。我院5年间对158例患者进行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针刺疗法、穴位注射、针灸疗法、综合疗法等方面对90年代以来针灸治疗阳作的方法和进展进行综述,表明针灸治疗阳作疗效较好,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并从治疗用穴、手法传感、疗程与疗效、存在问题及展望四个方面加以述评,指出目前针灸治疗阳作存在选穴较局限、基础研究报道甚少、且无统一的诊疗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疗法尤以针灸的疗效在国内外得到一致肯定.查阅文献总结各种膝关节炎的针灸疗法,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床上选穴多采用传统局部穴位和腹针特效穴;疗法上以综合疗法为主,尤以电针和温针灸法最为推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 年11 月至2013 年11月我院收治的94 例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7 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7 例给予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反跳率、阿托品使用总量、治愈率、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反跳率、阿托品使用总量、治愈率、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剂重度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痴呆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病因未明,且尚无特效药。近年来,临床运用促智药、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酸胆碱释放增强剂、NSAID、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对改善症状、延缓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此病的病因及药物治疗尚有特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七种妇科常见病的针灸与药物联合治疗方法,特别给出了选主穴和随证配穴的穴位,针刺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量子化学SCFLCAO-MOMNDO和CNDO/2方法,考查了胆碱酯酶活性基团的存在对底物乙酰胆碱的构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活性基团作用下乙酰胆碱的水解部位化学键强度、净电荷分布等的相对变化规律,探讨了活性构象和稳定构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称呼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针经标幽赋》,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巳之。”明代针灸医家徐凤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从部位上来讲 ,四关指的是两肘、两膝。《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云 :“十二原出于四关 ,四关主治五藏。”据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卷八注 :“四关者 ,即两肘、两膝 ,及周身骨节大关也 ,故凡井、荥、输、原、经、合穴…  相似文献   

13.
观察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将面瘫患者320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针刺结合药物治疗组和针灸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1);观察组和针灸组相比,总有效率虽然没有差异,但痊愈率远高于针灸组.结论:针刺疗法治疗面瘫疗效较好,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量子化学SCF LCAO-MO MNDO和CNDO/2方法,考查了胆碱酯酶活性基因的存在对底物乙酰胆碱的构馁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活性基因作用下乙酰胆碱的水解部位化学键强度、净电荷分布等的相对变化规律,探讨了活性构象和稳定构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电针极泉穴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体功能的疗效与常规针刺治疗的差异性。将24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二组分别进行电针和常规针灸治疗,取穴以体穴和头针同时进行,治疗组每穴用电针综合治疗仪选用连续脉冲波,每穴3~5min,留针30min。治疗组和对照组24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均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上、下肢体功能,治疗组上肢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与对照组。电针极泉穴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上肢体功能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磁性药物治疗剂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药物制剂。它是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包于载体中,应用于人体后,在体外用磁场加以引导,使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向集中,从而减少了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药物对病灶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的脉冲磁场处理,观察了磁场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探讨了脉冲磁场处理下松褐天牛幼虫在活力、生长发育、细胞膜透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脉冲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可杀死松褐天牛幼虫,脉冲前沿宽度是影响松褐天牛生存的主要因子,5ms(磁场峰值3180Gs)脉冲前沿宽度处理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3%,脉冲前沿宽度越大,松褐天牛幼虫校正死亡率越高;(2)松褐天牛受到脉冲磁场作用后,幼虫出现畸形而不能正常化蛹,出现滞育现象,不能正常进入下一个生活周期。化蛹所需平均时间延长;(3)脉冲磁场可破坏松褐天牛幼虫的细胞膜结构,细胞内部分电解质外渗,脉冲前沿宽度是主要影响因子,脉冲前沿宽度越大,松褐天牛幼虫相对电导率越高;(4)脉冲磁场作用后,松褐天牛幼虫纤维素酶活性降低,脉冲前沿宽度越大,脉冲串个数越多,纤维素酶活性越低,C1酶降低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8.
在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存在种种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后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的相关文献,并分析、归纳后,综述了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其优缺点,以及近年来磁场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各种生物学效应等,详细阐述了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生物磁学的发展,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的方法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靶向性等优势,将为今后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升高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症(AD)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青翘中的AChE抑酶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并用敲除法进行了验证。首先,对青翘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进行抑酶活性评价,结果显示20%乙醇洗脱物(Q2)的抑酶活性最好。通过对Q2主要成分(连翘酯苷A、芦丁、连翘脂素和连翘苷)抑酶活性比较,发现连翘酯苷A的抑酶活性强于芦丁,而连翘脂素和连翘苷几乎没有抑酶活性。最后,从Q2中敲除连翘酯苷A得到的剩余物部分比Q2的抑酶活性有所减弱;再把连翘酯苷A按照原来的比例添加回剩余物部分中得到的混合物与Q2的抑酶活性相当,证明连翘酯苷A是青翘的AChE抑酶活性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逢时治疗针法——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它是天人相应观,整体观在针灸治疗学上的具体运用,是祖国医学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理论研究和汲取先人的宝贵经验,我认为,辨证逢时循经开穴反映了逢时开穴的科学内核。为了检验这一看法是否正确,从1984年1月10日至1984年4月30日,我们选择B型超声显象实时观察三种针刺取穴法所引起的胆囊的动态变化作为客观指标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