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立或全国性的科学机构和组织的历史研究与编撰,是存史、资治和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发达国家倍受重视.如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专设历史委员会,编辑出版有探讨该中心历史的专门刊物;俄国科学院有专门的院史研究机构,发表了大量著作;英国皇家学会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团体,该会出版有两种该会历史刊物,有关的研究著作更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一生编著作品100余种,形成了自己的编辑思想,主要表现为:经世致用的编辑意图、求实创新的编辑原则、灵活多样的编辑方法和严谨执著的编辑品格。系统地梳理和合理地评析这些编辑思想,对当下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艺学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而文学史研究中,除了对文学史材料的梳理、描述,也即文学史撰写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文学史理论,也称文学史学。关于"文学史学"过去有多种解释,但是在我看来,对"文学史学"最简单的描述就是:它是关于文学史研究的"研究"。如果说文学史家的任务是从某种立场、观念、理论出发去整理、描述文学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土族文学史》的编写、分期及其文学观、文学史观等问题。《土族文学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土族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特别是对土族民间文学的《格赛尔》以及史诗、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体现出编者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填补了土族文学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科技论文的表现形态与编撰规范化技巧,介绍了专题论文的撰稿方法和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布依族文学史》的成书源流、编撰体例原则、文学史分期、作品分类以及编者的文学史观等问题。《布依族文学史》是对前期两部同名文学史的综合,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一次梳理,从口头文学到近现代的作家书面文学,编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7.
详细论述了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洪亮吉在图书编撰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在逐渐远离物理学前沿研究的过程中,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在新的领域他精心选择科学史研究题目,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鉴学习历史学家的工作方法。其著述简洁干净,有诗韵、有趣味。他充分肯定在科技文明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人投入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文探讨了华中师范大学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渊源及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贡献,并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因研究范式的改变,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开辟出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霍红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83-1786
口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口译教材是培养口译人才的关键着手点。我国目前的口译教材数量剧增,但是并没有质的提升。本文就口译教材编撰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根据哲学主义体验观和链接主义学习观,提出了突破困境的方法,即口译教材的音质化。  相似文献   

11.
李明金的《独龙族文学简史》简述了独龙族文学史的发展进程,记载了独龙族文学的起源及流传。从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文学史观、研究方法、文学特点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饮食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很早就有关于饮食方面的书籍,清代中前期饮食文献是我国古代饮食文献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仅对前代饮食进行了总结,使饮食文献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对近现代饮食文献的发展和完善也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数目众多的清代饮食文献中,饮食专著文献不仅是清代饮食文献的主体,而且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目前学术界对于清代中前期饮食专著文献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专门对清代中前期饮食文献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对于某一本著作进行研究的论文,但是缺少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探讨。因此,从历史文献学角度研究清代中前期饮食专著文献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古籍编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娟  杨青 《科技信息》2006,(3):266-267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编撰古籍原因的分析阐述了古籍编撰的现实意义。古籍编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需要;是我国文献学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借古鉴今、繁荣现代编撰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5.
20世纪的彝族史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20世纪前半期为开创阶段,彝族史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时代的局限性;50年代至70年代为发展阶段,彝族史研究发展迅速,但由于“文革”十年动乱的干扰,彝族史研究一度中断;80年代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彝族史研究的繁荣阶段,该领域硕果累累,成绩空前,获得突破性进展。为了使彝族史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今后还要进行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左传》与《国语》等史籍中收录的关于《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推测出孔子之前的《诗》可能有三次重大的编辑。最后由孔子编定整理出了今天所见的《诗》的版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左传》与《国语》等史籍中收录的关于《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推测出孔子之前的《诗》可能有三次重大的编辑。最后由孔子编定整理出了今天所见的《诗》的版本。  相似文献   

18.
《东观汉记》是东汉的史学集成,起班固,迄蔡邕,四代英才荟萃,终与《史记》、《汉书》并为“三史”。对这段近二百年的史书编撰长涯,唐代而下,考论甚详,尤以余嘉锡用力最勤,但仍有未尽完善。为辨章源流,文中又对当时史书编撰的概貌一一加以厘辨、订补,使之更为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9.
《太平广记》定数类15卷得以编撰是迎合了《太平广记》编辑的编撰思想、定位和宋初奉佛尊道文化的环境。经编撰者思想和背景、宋初奉佛尊道的文化和定数类引用书籍考证,15卷定数类录用迎合了宋初奉佛尊道风气和《太平广记》编辑的编撰定位和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日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